绍兴景点 下载本文

宋六陵

在绍兴城东南18公里的攒宫村,有南宋六位皇帝的陵墓,即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宁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度宗永绍陵,即现在所称的宋六陵。还包括了北宋哲宗皇后孟氏,亡国之君徽宗及一批后妃与皇室重臣的坟墓,从而在方圆五里之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皇陵区。今属绍兴县皋埠镇。

平水平阳寺

鲁迅西路与府山直街南端交叉口上的“拜王桥”。

它是目前我国仅存的最早的五折边桥,此桥早在《嘉泰会稽志》就有记载。《越中杂识》记有:“唐末,钱武肃王平董昌,郡人拜谒于此,梁太祖即位,后封吴越王,故桥以拜王名。”《万历志》又名登嬴桥,清康熙二十年(1689年)知府李铎重修更名丰乐桥。全长4米,净跨5.8米,桥面长3.9米,宽2.65米,拱圈高3.5米。拱石上有大洞两个,疑是修理石梁时搭脚架之用……

徐锡麟衣冠冢华表:

[对联]:承先启后,其人如光风霁月、翠柏苍松; 毓秀钟灵,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风物介绍]:十年动乱期间此墓被毁,但华表尚存。1987年初,中共绍兴县委统战部、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东浦镇人民政府仿杭州南天竺烈士墓,在故居西箩卜桥重建烈士衣冠冢。) 马臻墓: [对联]:

作牧会稽,八百里堰曲陂深,永固鉴湖保障; 奠灵窀穸,十万家春祈秋报,长留汉代衣冠。

[赏析]:本联围绕主旨,构词属对,气氛恰协调,端庄有制致。牧:古代治民之官。虞、夏、周称“牧”,汉代一州的军政长官叫“州牧”。马臻是会稽郡太守,故称“牧”。陂:“蓄水”。 窀穸:“墓穴”。

[风物介绍]:在绍兴偏门外跨湖桥南首的鉴湖之滨。墓道置清初墓碑,上镌“敕封利济王东汉会稽太守马公之墓”。两侧为狮头方石柱,中间设青石长方形祭桌。南端有石质望柱,墓前方树有青石牌坊,上刻“利济王墓”四个大字(“利济王”为北宋仁宗所赐),中柱正面刻着本联。墓历代多次修整,1982年重修。

徐梅生墓道牌坊:

[对联]:佳气郁葱龙有万壑争流千岩竞秀; 躬行惟耿介曾镏尘来绂土芥黄金。

[风物介绍]:徐梅生(1855-1918)名凤鸣,山阴(今绍兴)东浦镇人。清秀才,做过山阴县县吏,辛亥革命烈士徐锡麟之父。他反对徐锡麟从事革命活动,但家里仍有五人参加光复会,实为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家庭。1918年徐去世后,葬于鉴湖南岸之今福泉镇花径村,墓碑由原中华民国副总统黎洪元题,墓前离巨大牌坊,为四柱三间冲天式建筑。柱顶雕有石狮。四柱正反两面均刻楷书楹联,此联刻在反面中柱上。

[其他对联]:

1、花径延芬定知桂子兰孙芳流百世; 柳田金荫应与竹苞松茂芘及千年。 2、山蕴川葆此地笃生忠烈士; 瓜棉瓞失衍地年慰起梁材。 3、厚德著乡评惟善人现寿者相; 英材看后起其令子为天下雄。

绍兴秋瑾纪念碑: [对联]:

化身作自由神,姓氏皆香,剑花飞上天去; 呕心为长吉语,龙鸾一啸,诗草还让君传。 [赏析]:

[风物介绍]:位于绍兴市解放北路轩亭口,为秋瑾烈士就义处。1907年,秋瑾和徐锡麟分头准备举行浙皖两省起义。7月,徐锡麟在安庆组织的起义失败,秋瑾亦被捕牺牲。碑为水泥制成,高7米,上下分两层,呈正方形,1930年先贤王世裕集资树碑并落成。碑座正面(西面)刻有蔡元培撰、于右任书“秋先烈纪念碑记”,碑身镌有张静江书“秋瑾烈士纪念碑”字样,四周设有栏杆。轩亭口原有候轩亭,为唐观察使李绅所建,后于亭前临街建有大楼。今亭与楼俱废。现在纪念碑西面建有“轩亭口”牌坊,东面塑有秋瑾汉白玉塑像,其后照壁上镌“巾帼英雄”四个字,系孙中山先生手书。此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昌古镇市井图

沿河而筑的长街,一路铺陈的廊棚,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古老凝重的台门,逼仄幽深的小弄,三五相间的河埠,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间或有“月腊肠、扯白糖”的吆喝在耳边响着,加上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浙江安昌“绍兴师爷”群落,更使这里浸润着一股深厚的书香气息。 位于绍兴西北的安昌,素有“金柯桥银安昌”的美誉。如果说“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是安昌独特水乡景观的形象描绘,那么“社戏锣鼓伴月升,腊肠香味随风飘”则是安昌浓郁风情的具体写照。

安昌古镇延续了绍兴百年来的民风习俗,安昌的腊月风情节今年已是第五届。逛逛老街,坐乌篷船游古镇,看各式石桥、青石小弄。特别是来到老街东市段民俗风味的集中之地,可观看当地人在箍桶、竹编、打铁、纳鞋、挑花边、纺棉花??更不要错过热闹的社戏,喜庆的船头迎亲,传统的手工酿酒,穿梭的乌篷小船和搡年糕、裹粽子、串腊肠、扯白糖等迎接新春的习俗,说不定还能观看上一场水乡婚礼呢。 除了“闹新春”,其余时间的安昌更多呈现出一种水乡小镇贯有的淡泊甚至冷清,使游客在悠然和闲适里,清晰地触摸到一种熟稔的亲切平和,体验着一种浓浓的温暖的真实与平常。尤其是杏花三月,春雨绵绵的老街韵味无穷,阳光灿烂的早晨别忘了去泡福安居茶馆,寻找一幅老虎天窗斜射下的金光将一个带毡帽的老头子罩住的市井图画。 当明亮而慵懒的阳光透过廊棚将斑驳的石板照得清晰光洁,蹲在河埠与乌篷船老大共咂一碗黄酒,或索性什么也不做,静静地坐在廊棚下任过往行人三三两两从身边走过,听家居妇

女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聊。总之,游客随意观览一番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越中十二景很美也不远

“越中十二景”的最初来源是周恩来高祖周元棠的诗,他是清朝绍兴著名的诗人,曾写过与这些景色有关的十二首诗,而且这些诗歌现在都在。这十二处的风景都不错。

除“星闸惊涛”(指三江老闸)较陌生外,其中有七处在市区,蕺山晴眺、卧龙春晓、吼山云石、秦望积雪(指秦望山)、若耶春涨、禹庙苍松和炉峰烟雨。而鉴湖秋水、兰亭秀竹和柯亭夜月在绍兴县,曹江竞渡在上虞,要去看看其实也不算远。 星闸惊涛 蕺山晴眺 卧龙春晓 吼山云石 秦望积雪 若耶春涨 禹庙苍松 炉峰烟雨 鉴湖秋水 兰亭秀竹 柯亭夜月 曹江竞渡

平水镇同康村三百年的竹林和清朝时的老台门

转过一片竹林,再转过一片竹林,眼前仍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绍兴县平水镇同康村一望无际的竹林,已形成了一幅独特的风景画.

同康村的竹林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区域面积达6.8平方公里;竹林7000亩,其中3000亩被评为省级园区,1000亩是其核心园区;2500亩竹林被评为省级绿色基地。

在这片竹林之中,竹子都有碗口那么粗,山中的小石板路蜿蜒而上,通向竹径深处。竹林里空气清新,阳光铺洒其中,来此的人都认为这里是一处绝妙的自然景观和天然的氧吧。偶尔,竹林里会出现百年古树,让人惊讶不已。这里一年四季都有竹笋,村民每天都在这里采挖新鲜的竹笋,年产竹笋187万公斤,仅竹笋一项就有600万元的收入。而在竹林深处,还有溪流淙淙。一到下雨时,这里的山溪便形成瀑布。

在成片的竹林附近,不时看到有一座座古老的台门。这些台门都是清朝时的建筑。有几处台门连成一片。不少台门至今还有砖雕、石雕、木雕。据了解,该村有20余处古台门,与竹林相映成景。

这里也是“三孙故里”,即工矿泰斗孙越崎、著名政治活动家孙孚凌、文学家孙席珍的故里。

禹陵、舜王庙

舜王庙的“三雕”艺术 王立导

坐落在绍兴县双江溪舜王山之巅的舜王庙(又称大舜庙),由山门、戏台、大殿、后殿、看楼等组成。建于清代咸丰年间,重修于同治元年(1862年)。以布局对称,结构严谨,殿宇宏伟,庙内装饰工艺精湛,自然环境优美而著称,为历史纪念性建筑。

舜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姓姚,名重华,先国于虞,故史称虞舜。尧去世后继位,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舜是国人心目中的第二个贤帝(之先为“尧”)。一代明君自幼孝敬父母,以孝名世,后人尊其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始祖”,世代受人崇仰。

相传,舜受帝位后,为避尧之子丹朱之乱,曾巡狩于此,后人遂在于此建庙纪念。宋代嘉泰《会稽志》载:“舜庙在县东南一百里。《述异记》云:?会稽山有虞舜巡狩台,下有望陵祠?。”万历《绍兴府志》云:“虞舜庙在府城东南七十里,太平乡舜山之阳。”绍兴舜王庙初建何时已不可考(一说初建于南朝),清代重建之今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舜王庙以“三雕” 遐迩闻名,在庙内石雕、木雕和砖雕鳞次栉比,层见迭出,遍及庙宇内各种建筑的构件上。雕镌细腻,生动别致,沉健浑厚,精美绝伦,为世所罕见,堪称清代寺庙建筑的典范,不愧为越中一绝,深受国内外建筑学家和艺术家的珍视,有“建筑艺术博物馆”之美誉。

从小舜江畔登百步石阶上山,即可看到坐北朝南的古庙,在参天巨樟的掩映下,更是古朴典雅。中间山门峙立,上悬额书“大舜庙”三字竖匾。东西两侧墙面上的窗棂,是用整块石板缕空雕凿而成的。窗内四周透雕的花格边框,灵通交合,端庄雅致。中间是缕空的人物深浮雕,西首一扇,四位老翁在苍劲的松树下,展画围观,谈笑风生。刀笔所至,情态逼真,神态生动,惟妙惟肖,引人入胜。石雕窗面庄美凝重,手法细腻,工精艺绝,乃是不可多得的手工艺珍品。

进山门,迎面就是三重檐攒尖顶(俗称:鸡笼顶)飞檐翘角的戏台,坐南朝北,高达11米多,宽约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