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课文艺术空白的处理 下载本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语文教学中课文艺术空白的处理

作者:徐芳芳

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年第09期

【摘要】加强对课文艺术空白的处理,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对课文艺术空白的处理一般有讨论式和读写结合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空白;讨论式;读写结合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艺术空白是中国画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技法,它运用虚实相生的辩证关系,将空白当作笔墨来对待,力求做到意到笔不到,使空白有机地融入画面之中,成为整幅画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而疏密相间,具有形式上的美感,收到“无画处皆画”的奇效。其实,不独绘画如此,文学作品亦然,特别是诗歌和小说,往往由于空间的大规模的变换,时间大幅度的跳跃,加上语言的精练,留下了一片片艺术空白。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不重视甚至忽视这些空白,这是很可惜的。实质上,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形象思维能力的好材料。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课文中艺术空白的处理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讨论式和读写结合式。 钱梦龙先生介绍他的教学经验时谈到:“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求知的过程,为了求知,学生必须运用智力,认真探索,因此,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就相应地发展了智能。”所谓讨论式,就是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一种好形式。通过讨论,主要使学生明白课文中空白的意蕴和作者设置空白的目的这两个问题。试以《祝福》中祥林嫂之死为例,祥林嫂究竟如何而死的,小说中没有明确的交代,许多学生在学习中也不注意这个问题。我在这篇小说教学行将结束的时候,提出了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认真从课文中找答案。学生通过研读课文,初步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从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使思维在争辩中熠熠闪光。一部分学生认为,祥林嫂是饥寒交迫而死的,理由是“我”最后一次看到祥林嫂时,“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就说明了祥林嫂已落到无食可讨的地步了,时值岁末严寒,因而祥林嫂必然是饥寒交迫而倒毙街头的。另一部分学生认为祥林嫂是自然而死的,理由是她生活在黑暗的社会里,周围是冷酷的人群,她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成了人们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生有何恋,死又何惜。她在碰见“我”时,问起地狱和魂灵的有无,这正好证明祥林嫂已有自杀的念头。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双方都援引课文,唇枪舌剑。持“冻饿而死”观点的同学还以夏衍改编的电影《祝福》为例,说明祥林嫂是油干灯灭。而持自杀看法的同学则认为祥林嫂“大约因为在别人祝福的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因而毅然地自杀,小说中的“我”也感到自己的“答话怕于她有危险”,预感她可能自杀;同时,祥林嫂自杀的结局要比冻死饿死更有悲剧意义,更能震撼人心,更能控制封建礼教的罪恶。看到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讨论,笔者感到十分高兴,等教室里静下来时,我说:“同学们不但能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而且能把问题放在社会的层面上作理性的思考,从美的角度来研究,这是难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