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学案:《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_1 下载本文

1.涵盖范围

本单元包括必修3的第三、四、五章内容。从宏观方面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生物群落的构成和演替;生态系统的稳态和人与环境。 2.考情分析

(1)考查力度:此单元在高考中是高考三大考点遗传、代谢和调节之后最重要的考查内容。 (2)考查内容

①“J”型和“S”型种群增长曲线的理解与应用。 ②生态系统的结构中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

③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图解与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 ④生态瓶的制作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 (3)考查形式

选择题:②③中的特定知识点加上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 曲线题考查①中“J”型和“S”型曲线??图解题考查②③

非选择题?热点材料题考查④

??实验题考查④3.复习指导 (1)复习线索

①以种群的特征为主线,理解种群的概念、数量变化、种间及种内关系。

②以生态系统的概念为核心,综合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复习方法

①比较法并结合曲线复习“J型”和“S型”种群数量变化。

②图解法复习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食物链(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③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并学会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分析。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点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重要程度:★★★☆☆]

1.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①概念: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是种群结构最基本的参数。 ②常用的测定方法

a.样方法: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适用于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种群??

b.标记重捕法? n?重捕个体数?公式:N=×M?标记个体数?。?m?重捕中标记个体数??(2)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概念

a.出生率:该种群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b.死亡率:该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②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 (3)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概念

a.迁入率:单位时间迁入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迁出率:单位时间迁出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意义:个体的迁入或迁出会导致种群数量发生改变。 (4)年龄结构

①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的比例。 ②类型

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 特点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

衰退型 ③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①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②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6)研究种群特征的意义

①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②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③实践意义:珍稀濒危生物的保育,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和有效控制,以及人口数量的监控等。

1.构建种群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图

2.比较两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比较 项目 调查 对象 统计 方法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计算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①随机取样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n利用公式N=×M计算出N,即为该种m群密度的估计值。(M为标记个体数,n为重捕数,m为重捕个体中带标记数) 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同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 注意 事项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易错警示 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

样方法调查。

(4)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1. 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答案 B

解析 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关键步骤之一是在调查区内随机取样,而不能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A项正确,B项错误;常用的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适合长方形地块的取样,五点取样法适合于较为方正的地块进行取样,D项正确;最后根据调查的数据取各样方的平均值估算种群密度,C项正确。 2. 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

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初捕 重捕 捕获数(只) 50 50 标记数(只) 50 10 雌性个体数(只) 28 32

雄性个体数(只) 22 18

( )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答案 D

解析 因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而对其丰富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标记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N1×N2/N0,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N0值减小,N值会增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