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在陌生人世界中建设和谐社区的难题 下载本文

考核机制行政化。造成社区居委会行政化的原因,可以从政府、社区组织自身以及居民的参与几个方面去找。但是政府干预过多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因为,政府对社区干预过多促使居民对政府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参与意识因而比较淡薄。因此,各地应参照这方面走在前面的地方,加快社区组织“去行政化”进程、加强社区自治能力建设[vi]。

(二)探索社区民间组织健康发展之路

在努力形成社区民间组织发展与和谐社区建设良性互动的新格局方面,各地也都形成了相似的“大力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推进社区建设”的思路。2005年以来,社区民间组织得到极大的发展。

在各地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一条有各地特色的社区民间组织间健康发展之路,这主要包括:(1)为社区民间组织正名,提高社区民间组织的认知度;(2)实行分类管理,努力使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走向制度化。(3)提供发展平台,努力使社区民间组织发展壮大、发挥作用走向制度化。(4)进一步做了几项配套的制度建设工作:如探索建立委托授权机制,对照行政许可法,明确政府事务移交的内容、程序和方式;建立合作联动机制,使基层民间组织与社区其它组织平等沟通、协商合作,推进社区治理多元化;建立对基层民间组织的评估监管体系,明确谁来监管,解决监管的主体问题;明确监管什么,建立民间组织的评估指标;明确怎么监管,完善监管的方式和监管渠道。总之,做社区建设搞得好的地方,社区民间组织进入了有规可循、有制度可依、各方重视、实质性壮大发展、发挥作用的阶段。这无疑是从一个重要方面,推进了社会建设,因为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本来就是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

(三)探索社区建设细化深化之路

把和谐社区建设引向细化、深化和具体化,这是各地制度创新的一个新的趋势。和谐社区构建自下而上的路径大体有:高素质个人、和谐家庭、睦邻关系、祥和楼门和特色楼栋。天津市和平区南市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把创建楼门文化,建设有文化特色的楼门作为社区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从而把和谐社区建设引向细化、深化和具体化,就很有新意的[vii]。

在这方面,郑州市在把和谐社区建设引向细化、深化和具体化做得十分系统。郑州市落实了由居民代表、院长、楼长、门栋长组成的“三长一户”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的社区工作构架。

但是,调查表明,在邻里关系和家庭关系中仍有大量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同时,在人际互动较多的情况下,积极行为有所增多,消极行为也会同时增加。消极行为数量的增加会会使消极反应率同步上升,从而加大家庭内、邻里间的人际摩擦,这方面控制互动的节奏、加强行为的引导也非常重要。

五、社区发展的重点:建立完善服务体系

最能直接体现把社会公平正义落实到社区制度方方面面的是社区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创新。社区服务也是把陌生人世界连接起来的重要纽带。各地从基本原则、服务内容、服务性质、运行机制、发展方向、操作层次、服务方式等方面探索了有本地特色的社区服务体系有效成长之路。

1、就基本原则而言,强调以人为本,把不断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社区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把解决社区居民尤其是困难人群的基本物质文化需求作为社区服务的首要任务,把满足绝大多数社区成员普遍而又迫切的需要作为拓展社区服务的工作重点,把促进社区成员的全面发展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目标,把社区群众的受益率、参与率和满意率作为衡量社区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就服务内容而言,强调“四个面向”。面向各类困难群体和优抚对象开展福利服务;面向普通居民开展便民生活服务;面向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开展“后勤保障”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3、就服务性质而言,强调福利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有的地方90%以上社区服务中心和老人公寓引入了市场化运行机制,在服务项目的选择上,把福利、微利和经营性服务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做到自收自支,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4、就运行机制而言,强调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政府主导作用体现为推进、管理社区服务业健康发展,增加社区服务投入,兴办基础性、示范性的社区福利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资助社会力量兴办社区福利事业。有的地方对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分别给予每张床位4000、3000、2000元不等的资助,每收一名户籍老人,给予60元的补贴,号召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与此同时,还普遍以社会化养老模式的推广为契机,推行政府买单、项目管理的有效形式。 5、就发展方向而言,强调社会化、产业化。在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上,创造了新区开发带动一批,旧城改造扩建一批,社区与单位联建一批,重点项目列入规划兴建一批等方法,形成了国家、集体、企业、个人都参加的社会化投入机制。 6、就操作层次而言,强调以社区为单元,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操作格局。各地加大投入依托本地网站开辟各地的社区网,整合分散在各部委办局网站上、与居民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等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较全面的信息服务。有的地方还依托社区网成立社区服务中心等民间组织,整合服务资源,形成了网络、电话、服务实体相结合的立体平台,进一步提升服务手段和服务水平。这些措施也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增进信息公平度。

7、就服务方式而言,强调多样化基础上的志愿服务,邻里互助服务。各地建立“爱心超市”和社区互助社,以经常性社区捐助点为依托,就近、就地、就便解决居民的生活困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六、社区发展的目标:共享共建和谐社区

共建共享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又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必由之路。共建为了共享,共享需要共建,共享是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区建设的目标,共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和谐社区的建设,要力求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实现共建与共享的良性互动。

共建共享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察。笔者曾从制度性保障的角度多次指出:“为了推进社会建设这一系统工程,为了真正解决民生问题,还必须通过制度创新逐步建立五个体系,这就是:第一,逐步建成能够适应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服务型政府体系。第二,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能够提供基本公共产品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逐步建立能够广泛容纳社会成员的现代职业体系。第四,逐步重建能够推动社会整合的社会信任体系。第五,逐步建立保障保护社会成员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安全体系。这些有关民生大事的体系建成了,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也就有了制度性的保障。”[viii] 共建共享还可以从资源开发和动员的角度来分析。这是因为共享共建和谐社区,离不开社会资源的动员和开发。

从上述几个基本方面可以看到,在社区建设的历史性进程中,各地社区已经发生了、并且还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社区行动过程由单一主体分化出多元主体,运行机制由以往的行政化管理逐步转变为社会化治理,社区服务的内涵也日趋丰富,不仅更为有效地整合社区的资源,而且聚合了社区的民心,使制度创新与百姓认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社区工程打造出民心工程。在此过程中,各地的社会建设不断向基层社会“着陆”,进入到社区里,扎根在居民中,在日常平凡琐细的工作中逐渐积累起了于微见著的效果。今天,各地社区建设仍在垒起基层平安的一块块基石,锻铸和谐社会的一根根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