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技术 下载本文

一、概述

养猪业依靠产量增减来规避市场风险的难度很大。加强生产管理和提高饲养技术是决定养猪效益的重要因素。 瘦肉型商品猪生产 二元杂交模式的特点

? 简单易行:只需两个品种,既可长白公猪 配大白母猪,也可大白公猪配长白母猪

? 灵活:二元杂交母猪既可育肥,也可留种 作为三元杂交生产的种母猪 ? 不足:母猪没有杂种优势 三元杂交特点

? 需要3个品种:一个母本品种,一个中间父本,一个终端父本

? 利用母本的杂交优势,繁殖性能高

? 充分利用3个品种的杂交优势,商品猪性能高,抗逆性强 ? 缺点:杂交后代不宜再作种用 四、公猪饲养管理

从60公斤开始喂优质后备猪饲料

每天饲喂量逐渐由2公斤增加到3公斤,保证8月龄体重达到130公斤,9月龄体重达到145公斤 繁殖公猪饲喂技术

? 配种多,多喂;配种少,少喂 ? 寒冷季节多喂;温暖季节少喂 ? 体况差多喂;体况好少喂 ? 每天饲喂2.5 -3.5公斤饲料 ? 定时饲喂,每天3顿,湿拌料 公猪合理利用

? 一周岁以内每周配种2~3次

? 成年公猪每天可配种1次,每周休息1天 ? 吃料前或吃料后2小时配种 ? 在健康状况不好时不进行配种

? 长期不配种应每15天人工采精1次 五、母猪饲养管理

? 饲喂后备母猪饲料

? 配种前15天每天增加1公斤饲料

? 每天饲喂量由2公斤逐渐增加到2.5公斤 ? 8月龄体重达120公斤

配种后1个月内控制饲喂量在2~2.3公斤 怀孕中期饲喂量2~2.5公斤

怀孕最后1个月饲喂量增加到2.5~3公斤 每天喂两次湿拌料

膘情差酌情增加,冬天适当增加饲喂量 保持理想体况 分娩征兆

? 猪的怀孕期为112~116天,平均114天

? 临产前1天,乳头肿胀发亮

? 母猪卧立不安,一般再经6~12小时即分娩 ? 阴部流出稀薄粘液时即刻分娩,准备接产 猪场建造

猪场有专用通道与公路相连,场址避免成为周围环境的污染源 远离集市、屠宰场、工矿企业、居民点以及其它猪场 距铁路、公路的距离不应少于1000米

场地要求:地势高燥,被风向阳,地势平坦或缓坡地 有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饮用水源 周围有足够的农田消纳粪尿

最好有天然隔离条件,如河流、树林等

口蹄疫

一、病 性

? 口蹄疫是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 该病的临床特征是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高热,成年动物的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等处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幼龄动物多因心肌受损使其死亡率升高。

? 动物患口蹄疫会影响使役,减少产奶量,一般采用宰杀并销毁尸体进行处理,给畜牧业造成严重损失。

? 国际兽疫局将口蹄疫列为“A类动物传染病名单”中的首位。世界上许多国家把口蹄疫列为最重要的动物检疫对象,中国把它列为“进境动物检疫一类传染病”。

? 近期美国国土安全部对美国本土的恐怖袭击形式进行了设想、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详细估算。其中包括让农场的牲畜传染口蹄疫,以打击畜牧业等。 二、 病 原

1514年,H.Fracastorius描述了意大利牛群中相继发生的一种疾病,是对牛口蹄疫最早记载的一批病例。

? 被认为是口蹄疫人体感染的第一例,是1695年由Valentini报道的。 ? 1898年,由德国细菌学家莱夫勒(F.Loeffler)和弗罗施(P.Frosh)发现引起牛口蹄疫的病原体是口蹄疫病毒。

? 口蹄疫病毒属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成员。病毒粒子呈圆形或六角形,结构简单。内部为单链线状RNA,决定病毒的感染性和遗传性;外部为蛋白质,决定病毒的抗原性、免疫性和血清学反应能力。

? 口蹄疫病毒有7个血清型即A、O、C、SAT1、SAT2、SAT3(南非1,2,3型)及Asia 1(亚洲1型),共65个亚型并常有新的亚型出现。病毒各型之间没有相互交叉的免疫性,同血清型的各亚型之间也仅有部分的交叉免疫性。

? 口蹄疫病毒含有4种多肽(VP1~VP4),VP1~VP3组成核衣壳蛋白亚单位,VP4则与RNA紧密结合而构成病毒粒子的内部成分。VP1与中和抗体及抗感染免疫有关。

? 同源性问题:欧洲的A、O、C同源性为60-70%,与SAT1、SAT 2、SAT 3的同源性为25-40%。

? 口蹄疫的VP变异问题:变异程度VP1>VP2>VP3>VP4,VP4基本不变;VP1的主要变异区为42-60、134-158两个核苷酸序列。

? 病毒感染相关抗原(VIA Ag)是病毒在复制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抗原,能诱发动物产生特异抗体,仅有群特异性而无型特异性。

? 口蹄疫病毒通过实验动物多次继代,能逐渐增加对该种动物的致病力,但对原易感动物的致病力逐渐减弱,因此可以应用这种毒力减弱的毒株生产弱毒疫苗。

? 口蹄疫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50%的甘油生理盐水中5℃条件下能存活1年以上,因此可以用此方法来保存毒种或运送病料。

? 口蹄疫病毒对酸、碱特别敏感。在pH为3时,瞬间丧失感染力,pH为5.5时一秒钟内90%被灭活;肉品在屠宰后产酸能杀死该病毒,但骨髓及淋巴结内的病毒因产酸不良而能存活多年;1%~2%氢氧化钠或4%碳酸氢钠液1min内可将病毒杀死。

? -70℃~-50℃病毒可存活数年,85℃1min即可杀死病毒。牛奶经巴氏消毒(72℃15min)能使病毒感染力丧失。

? 在自然条件下,病毒在牛毛上可存活24日,在麸皮中能存活104日。 ? 紫外线可杀死病毒,乙醚、丙酮、氯仿和蛋白酶对病毒无作用。 三、流行病学

? 口蹄疫病毒可感染多种动物,易感染口蹄疫的偶蹄动物约有70多种,但以偶蹄动物的易感性较高从易感性的高低顺序排列为黄牛、绵羊、山羊和猪。

? 患病动物是该病最主要的传染源病猪经呼吸排至空气中的毒量则约为牛的20倍,病猪在本病的传播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 实验动物中豚鼠、小鼠、仓鼠、兔可以感染。人对本病也具有易感性。马对口蹄疫具有极强的抵抗力,但会成为口蹄疫的被动载体。

? 口蹄疫病毒可间接接触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空气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病毒能随风传播到50~100公里以外的地方,甚至能引起远距离的跳跃式传播。有人认为气源性传播在口蹄疫流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口蹄疫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 口蹄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欧洲、亚洲、非洲大流行。欧洲在消灭近20年后,于2001年2月以英国突然暴发猪口蹄疫为起点,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震惊了世界。

? 口蹄疫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我国大约10年爆发一次,1952年、1964年、1974年、1986年和1999年五次大爆发。

? 流行方式有扩散式和跳跃式两种。我市1952年和1964年为扩散式流行,1974年为跳跃式流行。

? 容易从一种动物传播到另外一种动物。 ? 世界各地型别分布情况:

欧洲:O,A,C,近年来O1较多发生 亚洲;O,A,C,Asia Ⅰ型 曾发生过

非洲:O,A,C,SAT Ⅰ型,SATⅡ型,SAT Ⅲ型; 拉美洲:O,A,C

? 关于隐性带毒问题: Ven Bekkum1995年首次从健康牛咽喉中分离出口蹄疫病毒;动物带毒的时间的长短不一,带毒动物主要为偶蹄兽,非洲

野生水牛个体带毒5年,群体带毒25年,猪不带毒。

? 带毒的部位为咽喉和软腭的背侧,原因是此部位的血管较少,免疫低下。 ? 口蹄疫对经济造成的直接损失是巨大的,在英国2001年口蹄疫大规模爆发后,据英国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报告估计,这次口蹄疫症将使英国经济今年损失90余亿英镑,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1.1个百分点,预计2002的英国经济还将因此损失21亿英镑。

? 口蹄疫对于当地的旅游、餐饮、饭店、航空业都将是一个灾难,正常情况下扑灭疫情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亚洲口蹄疫疫情分析

? 1997我国台湾、2000年日本和韩国、暴发FMD给该地区或该国畜牧经济以致命的打击。

? 2003年12月,越南已初现口蹄疫疫情。

? 2003年12月,亚洲最先在尼泊尔中部地区发生口蹄疫疫情,数千头家畜被感染。

? 2004年1月初,塔吉克斯坦也发现了3起A型口蹄疫。

? 2004年2月9日报道,越南中部广南省约有1200只水牛、奶牛和猪感染了口蹄疫。 四、临床症状

? 病毒侵入动物机体后,首先在侵入部位的上皮细胞内增殖,形成原发性水疱(第一期水疱),通常不易发现。1~3天后病毒进入血液,引起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 病毒随血液到达所嗜好的部位,如口腔粘膜、蹄部皮肤等继续增殖,形成继发性水疱(第二期水疱),即在口腔、齿龈、舌面出现水疱,水疱破后形成溃疡,口流唾涎。

? 潜伏期2~5d,体温40~41℃,食欲不振,精神沉郁

? 哺乳仔畜发病时,临床多表现急性胃肠炎、腹泻,以及心肌炎而突然死亡,病死率60~80%。

? 成年病畜以蹄部水泡为主要特征,相继在唇、口、舌面、齿龈、乳头等部位出现更多水泡。当水泡融合破裂后表面出血,形成烂斑,约一周左右可结痂痊愈;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发生化脓性和腐烂性炎症,呈现跛行;严重时蹄壳脱落,卧地不起。

? 病牛体重减轻和泌乳量显著减少达75%,甚至泌乳停止乃至不能恢复。 五、病理变化

? 患病动物的口腔、蹄部、乳房、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前胃粘膜水疱、圆形烂斑和溃疡。真胃和大小肠粘膜可见出血性炎症。

? 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的是心脏病变,心包膜有弥漫性及点状出血,心肌有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或条纹,似老虎身上的条纹, 松软似煮过的肉。因此称为“虎斑心”。 六、诊 断

? 被检材料的采集 ? 病毒分离鉴定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补体结合试验

? 核酸识别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