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技术 下载本文

米考星有较好效果,400g/t;黄芪多糖和转移因子配合使用。 ? 免疫预防与控制 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PRRS最有效、最关键的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

一、病性及特征

?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溶血性传染病。

? 临床特征是发热、贫血、溶血性黄疸、呼吸困难、皮肤发红和虚弱。 ? 各种年龄猪都可感染发病,对养猪业危害很大 二、病原学

? 猪附红细胞体是立克次体目无浆体科的成员,菌体较小,平均直径0.2~2.0μm,呈球形、环形、椭圆形、杆状、月牙形或逗点状;

? 自然状态下红细胞呈桔黄色,猪附红细胞体为淡兰色,折光性强。 ? 该病原多数以单独或呈链状附着于红细胞表面,少数游离于血浆中。 ? 瑞氏染色可见红细胞呈淡紫红色,病原为淡天兰色,轮廓清晰。 三、流行病学

? 自然宿主是猪,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猪均可感染。

? 通过摄食血液和含血物质可进行直接传播;也可经节肢动物(虱、疥螨、蚊)等进行间接接触传播,通过污染器械或注射针头等还能进行机械传播。据报道交配可能将其传染给母猪。

? 本病主要发生于温暖季节,夏季多发,但冬季也可见到。断奶仔猪互相殴斗、过度拥挤、圈舍卫生条件差、营养不良等可促进该病发作。 四、临床症状

? 潜伏期6-10天。

? 临床症状与病原体在血液中的数量、毒力以及宿主的生理状况有关。 ? 按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床型。

? 急性型病初体温40-42℃,呈稽留热型,厌食、反应迟钝、不愿活动。 ? 随后鼻腔分泌物增多,咳嗽、呼吸困难,可视粘膜苍白、黄疸。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

? 耳廓、尾部和四肢末断皮肤发绀,后期皮肤可能有坏死灶。

? 由于产生免疫力欠佳,再次感染随时发生,最后多因衰竭而死亡。

? 该型多见于断奶仔猪,尤其是阉割后。育肥猪黄疸、贫血少见。母猪厌食、体温升高,多因产前应激发生。

? 慢性型病猪渐进性衰弱、消瘦、皮肤苍白、黄疸,易继发感染而导致死亡。母猪感染后繁殖机能下降、不发情、受胎率低或流产、产出弱仔。 ? 亚临床型 猪群感染后可长期保持带菌状态,受到应激因素作用时可促使带菌猪发病。 五、病理变化

? 特征变化:典型黄疸性贫血。 ? 血液稀薄、淡红、凝固不良 ? 皮肤表面淤血点、皮下水肿 ? 心耳和心冠状脂肪有出血点 ? 肺水肿,间质增宽

? 肝表面有黄白色坏死点

? 肾脏表面淡黄色,有大量白斑 六、诊 断

?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血液学检查可初步诊断该病。 确诊需要实验室的病原体检查,即取发热期病猪血液,预温至38℃后涂片,瑞氏或姬姆萨染色后,高倍镜下观察寄生于红细胞表面的附红细胞体。

该病应与营养性贫血、其他传染因素及中毒等导致的黄疸性贫血相区别。 七、防 制

?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减少应激等对本病防制具有重要意义。 ? 无病猪群引种时应注意检疫,避免传入本病。同时控制疥螨和猪虱等吸血昆虫,免疫或治疗用的注射针头等外科器械应严格消毒,防止机械性传播病原。

? 发病猪群用四环素、血虫净、长效土霉素、914等药物治疗有一定效果。另外,可于每吨饲料中加入阿散酸200克和土霉素2千克进行预防。 ? 预防:土霉素600~800g+阿散酸100~150g/t;强力霉素400g+洛克沙砷150~200g/t;同时加入TMP 80~100g

? 怀孕母猪阿散酸、洛克沙砷不能超过100g/t ? 血虫净,5mg/kg体重

? 强力霉素或土霉素,10mg/kg体重

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也称弓浆虫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人、畜共患的原虫病,在人、畜及野生动物中广泛传播,人群和动物的感染率都很高,以猪最为常见。 一、病原

龚地弓浆虫,该虫是1908年法国人Nicolie和 Manceax在非洲的一种龚地梳趾鼠体内发现的,因虫体呈弓形,故称为龚地弓浆虫或弓形虫。

弓浆虫属球虫目、肉孢子科、弓浆虫亚科、弓浆虫属,各种动物的弓浆虫只有一种,只是株的不同。

根据其发育阶段不同, 其形态也不同,一般为五型: 速殖子、包囊——寄生于中间宿主(各种动物、人,等);

裂殖子、配子体、卵囊——寄生于终末宿主(猫)。

速殖子(滋养体):见于急性病例,呈新月形或弓形,一端稍尖,一端钝圆,中央有一染色质核,略靠近钝端。

在腹水中常见到游离的单个虫体即细胞外虫体。在宿主的网状内皮细胞的胞浆内进行双芽增殖,增殖后细胞膨胀成一个大囊, 内含数十个弓浆虫,叫做“虫体集落”。由于这种包囊的膜是由宿主细胞的膜构成,而并非由原虫分泌形成的,故又称为“假囊”。集落内正在繁殖的虫体,形状是多样的,有园、卵园及正在出芽的不规则形。集落破溃后,虫体被释放,在细胞外增长呈桔瓣状,每个虫体又能侵入新的细胞内,重新进行双芽增殖。

、2包囊:见于慢性病例或无症状病例。在脑、眼、骨骼肌、心肌中可见,是虫体在宿主体内的体眠阶段,呈卵园形。该囊是虫体分泌而形成的真囊,内含数个至数千个慢殖子。包膜可在宿主体内寄生数月、数年、甚至终生。 3、裂殖体、配子体:同鸡球虫。

4、卵囊:见于猫粪内,呈园形、椭园形,囊壁分两层、无色、无卵膜孔和极粒。自猫体内排出后约经1—5天完成孢子化过程。每个卵囊内有2个孢子囊,无斯氏体,有内残体,无外残体,每个孢子囊内有4个子孢子(与等孢属相同)。 猫吞食孢子化的卵囊、包囊、假囊,其子孢子、慢殖子、速殖子侵入小肠绒毛

上皮细胞内,发育为多核裂殖体,进一步发育为裂殖子,经若干世代发育为大小配子体、合子,并形成卵囊,随猫的粪便排出体外。

经2—4天形成孢子化卵囊,被中间宿主吞食,随淋巴、血液循环,侵入有核细胞内,进行双芽增殖,形成包囊或速殖子。 二、生活史

病猫排出的卵囊及被它污染的土壤、饲料、牧草、饮水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吞食了患弓形虫病的动物,特别是鼠类,经3—20天即可排出大量卵囊,每天约10—100万枚,并持续5—14天。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畜和带虫动物。因为它们体内带有弓形虫的速殖子、假囊或包囊,其主要存在于分泌物、排泄物、肉、内脏淋巴结及急性病例的血液中,如果外界环境有利于其存在,就能成为传染源。

2、易感动物:弓形虫的中间宿主非常广泛,人、畜、禽、猫及许多野生动物均有易感性。实验动物中以小白鼠、地鼠最为敏感。 3、感染途径:包括经口、胎盘、皮肤及粘膜感染。 (1)、经口感染:是此病最主要的感染途径。

(2)、经胎盘感染:孕妇及怀孕的母畜感染弓形虫后,能使其后代 发生先天性感染。

(3)经皮肤、粘膜感染:速殖子可通过损伤的粘膜、皮肤进入人、畜体内。 4、发病季节:一般来说,无严格的季节性,但秋冬季和早春多发,可能与动物机体抵抗力因寒冷、运输、妊娠而降低有关。此外,温暖、潮湿的地区感染率也较高。

四、病变与症状

感染后3—7天,体温高达40.5—42℃,稽留7—1 0天。粪便多为干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呼吸道症状为本病特有:呈腹式呼吸或犬坐姿势呼吸,吸气深、呼气短,有时咳嗽和呕吐,流水样或粘液样鼻液。随着病情的发展,在耳翼、鼻端、下肢、股内侧、下腹部等处出现紫红斑或小出血点,最后因呼吸困难、体温急剧下降而死亡。孕猪往往发生流产或死胎。 猪特征性病变在其肺脏、肝脏和淋巴结:

肺脏:稍膨胀呈暗红色,带有光泽,肺水肿,间质增宽,有粟粒或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和灰白色病灶。切面流出多量的带有泡沫的液体。

肝脏:混浊肿胀,有针尖大、粟粒大、甚至黄豆大、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灶及各种大小出血点。

淋巴结:全身淋巴结呈骨髓样肿胀,灰白色,多数有粟粒大、灰或灰黄色坏死灶, 以及各种大小出血点。 五、临床诊断 1、病原检查:

(1)、脏器涂片:用其肺、肝、淋巴结、腹水,其中以肺脏的涂片背景最清楚、检出率最高。涂片需自然干燥、甲醇固定、姬氏或瑞氏染色,检其新月形或弓形的速殖子。

(2)、集虫法检查:取肺脏及肺门淋巴结,加10倍生理盐水,研碎过滤,500转3分钟离心,取其上清液,再1500 转10分钟离心,取其沉渣涂片、干燥、固定、染色镜检。

(3)、动物接种:将研碎的肺脏接种于小白鼠的腹腔,取其腹水检查速殖子。

2、血清学检查:即色素试验。这是弓形虫特有的检查方法,而且被认为是标准诊断方法。

原理:新鲜虫体易被美蓝着色,然而当加入新鲜正常人的血清,能促使抗体与虫体细胞浆作用,使细胞浆变性,变性后的虫体不能被美蓝着色。故被美蓝着色的虫体易被人血清脱色。 六、治疗

磺胺类和抗菌增效剂联合使用,效果良好。 1、磺胺甲氧吡嗪(SMPZ)+甲氧苄胺嘧啶(TMP):

SMPZ:30mg/Kg,TMP:10mg/Kg,口服,每日一次,连用两 天。 2、磺胺—6—甲氧嘧啶(SMM):60—l 00mg/Kg,可单独口服,或与TMPl4mg/Kg配合使用,每日一次,连用四天。

3、SD+TMP:70mg/Kg+14mg/Kg, 口服,每日一次,连用3—4 天。也可单独使用SD,1 00mg/Kg,每日一次,连用3—4天。 七、预防

1、防止猪的饮水、饲料被猫的粪便所污染。 2、扑灭猪场的老鼠。

3、对流产的胎儿、屠宰废弃物要严格处理,以防被猫食入。

4、为了避免人体感染,在接触牲畜、生肉、尸体后,要严格消毒,肉食品要充分煮熟或冷冻处理,一10℃15天、一15℃3天可杀死虫体。儿童不要逗猫玩,孕妇更不要与猫接触。

猪链球菌病 一、病 性

菌病是由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疾病。急性的常为出血性败血症和脑炎,慢性的以关节炎、心内膜炎为特点,临床上以淋巴结脓肿为常见。 本病在我国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细菌性传染病。 二、病 原

猪链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G+),呈卵圆形,成双或以短链形式存在。在血培养基上出现以α型溶血为主的溶血环,有荚膜。 猪链球菌分高致病株、中等毒力株和弱毒力株。

猪链球菌的血清型依其荚膜多糖不同可分为35个血清型。

引起猪链球菌病的链球菌主要是C群的兽疫链球菌(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类马链球菌(S.equisimilis)、D群的猪链球菌(S.suis)、L群链球菌及E群链球菌。

本菌除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外,也常存在于正常动物及人的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等。感染发病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内脏器官及关节内均有病原体存在。本菌对动物的致病性与其产生的荚膜、毒素和酶类有关。 有3种主要抗原:群特异性抗原、型特异性抗原和核蛋白抗原 链球菌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0℃以下可存活150天以上,室温下可存活6天,60℃30分钟可以灭活。对一般消毒药均敏感。对青霉素、红霉素、金霉素、四环素及磺胺类均敏感。 三、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夏秋季节流行严重。

新疫区及流行初期多为急性败血型和脑炎型,来势凶猛,病程短促,死亡率高; 老疫区及流行后期多为关节炎或淋巴结脓肿型,传播缓慢,发病率低,病程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