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武夷山生态城市评估与建设对策研究 下载本文

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1 武夷山市的地理位置

武夷山市东、西、北三面群山环嶂,中南部平坦,武夷山即主要部分位于境内。一年四季境内气候差异较大。全年降水量1960毫米,年均气温19.7℃。春季春雨连绵,春夏之交多暴雨,盛夏炎热多余,秋季气温逐降雨量趋少,冬季经常凝霜、结冰、下雪。

武夷山素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在森林资源方面,森林覆盖率达79.2%,拥有林业用地318.2万亩,珍稀树种50余种,总蓄积木材量1157万立方米,年出材量10万立方米;竹林面积55.3万亩,年产毛竹350万根以上。在茶叶资源方面,全市现有茶园9.66万亩,年产茶8万多担;有茶农2.2万户,从事茶叶生产人员近5万人;有大、小茶叶加工厂150家,产值过亿元,大多出口外销。在水利资源方面,有建溪、崇阳溪、南浦溪、麻溪等4条主要河流,河流面积3.89万亩,全市水利资源蕴藏量21.5万千瓦,可开发8.3万千瓦,已开发4.3万千瓦,水资源十分丰富。在矿产资源方面,经初步勘察,探明有金属、非金属矿14种。金属有黄金、铜、钨、钼、硫、铁、锡等,非金属有石油、煤、石英、石墨、瓷土、花岗石等。

当前,武夷山已初步形成航空、铁路、公路为一体的旅游交通网,拥有国家一类航空口岸。

3.1.2社会资源丰富

武夷山市隶属于福建省南平市,为县级行政单位,其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全市总面积2813平方公里,下辖3镇、4乡、3个街道、115个行政村。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处,世界23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另外,境内还拥有大批国家级景区或自然保护区。 截至2013年,武夷山市总人口达到23万人,男性人口比重略高于女性(图3.2)。 图3.2 2013年武夷山市人口性别结构 48.76Q.24%男性女性武夷山市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一定的梯度,虽然已经步入了老龄化,但是在总人口中,仍然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图3.3),这为武夷山市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13

武夷山生态城市评估与建设对策研究 35.67.20 .40%0-18岁18-35岁35-60岁60岁以上32.47%图3.3 2013年武夷山市人口年龄结构 3.1.3经济发展良好

近年来,武夷山市县域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8年以来,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武夷山市的经济依然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3年,武夷山市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县域经济实力提升到福建省县市第十二位,经济发展质量在全省县市中排第十六位,创业竞赛取得南平市第三名。 2013年,武夷山市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增长,发展形势喜人,县域综合实力全面提升,除第一产业增加值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低于10%(分别为4.8%和9.3%)以外,各项指标的增幅均超过10%,具体见表3.1。 表3.1 2013年武夷山市社会经济指标发展情况 指标 GDP 第一产业增加值 第二产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增加值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值(元) 109.89亿 36.34亿 72.16亿 81.31亿 11.24亿 229.41亿 40.41亿 2.48万 1.15万

增长率 12% 4.8% 17% 24% 16.28% 61.2% 21.6% 9.3% 13.1%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2014年武夷山市政府工作报告》

近年来,武夷山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改善,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第三产业已经超过第一与第二产业,成为了武夷山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力,武夷山市三次产业结构情况见

14

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4: 20.20B.28%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37.52% 图3.4 武夷山市三次产业结构情况 尽管面临着世界经济不景气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武夷山市的国民经济发展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财政收入也屡创新高(见图3.5),这些都为武夷山市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与保障。

12034302622181410200920102011年份(年)20122013GDP、财政收入(亿元)806040200增长率(%)GDP财政收入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100

图 3.5 2009年-2013年武夷山市GDP与财政收入情况

3.2武夷山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劣势

在肯定武夷山市建设生态城市优势天异禀赋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的劣势,主要有:

3.2.1 生态城市建设与赶超速度关系失调

武夷山市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将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基地、文化休闲旅游胜地、时尚宜居地和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使产业发展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力支撑。工业实

15

武夷山生态城市评估与建设对策研究

力的增加意味工业生产的不断扩大,服务业的提档升级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也要求投入的不断增加,如果保持目前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即使在单位产值能耗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以至可以适当降低的情况下,由于总产出的迅速增加,生态县建设依然面临巨大的压力。因此,快速的发展导致武夷山市城乡自然平衡的压力增大,削弱了区域生态系统对城乡活动的支撑能力,制约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3.2.2 节能减排压力依旧繁重

当前,武夷山市所民林的节能减排任务依然十分繁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城市的建设构成了制约,主要表现在:单位综合能耗降低面临资金、技术和规模等因素制约,主导产业中骨干企业规模较小、投入比例低、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意识有待提高;工业园区的产业生态体系尚未成熟,产业生态链长度、宽度和厚度偏小。污染密集型行业减排难度大。农村农业面源污染与农村生活污染呈相对上升的态势。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依然存在。

3.2.3 城乡发展的生态格局失衡

生态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城乡建设的统筹与规划建设的协调,然而,武夷山市目前城乡规划建设相对滞后,城乡功能亟待完善。在城乡基础设施、城乡道路、房地产开发建设加快的同时,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符合生态学原则的城乡空间发展格局有待优化。环境基础设施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机动车发展快速,加重了汽车尾气污染,综合治理能力仍相对薄弱。

3.2.4 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在武夷山市,传统农业比重仍然偏高,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工业比重有待提高,布局有待梳理,支撑带动作用有待增强。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较慢,产业整体竞争力较弱。同时,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发展水平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另外,对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吸引力相对较弱,高层次和技能型人才短缺,就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

3.2.5 资源环境政策法规尚不完善

武夷山市在制订政策和措施中,重经济、轻生态的现象还存在,贯彻落实资源环境保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