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重要知识点+大纲总结 下载本文

第四节 间 脑

(一)位置分部:

1. 位置: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大脑半球掩盖了间脑的两侧和背面部分,仅部分腹侧部露于脑外 2. 分部:背侧丘脑、下丘脑、上丘脑、后丘脑、底丘脑 (二)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1 功能:皮质下感觉中枢,可能感知粗略痛觉。还具有情感意识的辨别能力,还参与学习和记忆。 2.核团(位置):借内髓板分为--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背侧组和腹侧组-腹前核、腹中间核和腹后核)

3. 核团(发生和功能):

(1)非特异性中继核团(古丘脑):中线核、板内核 网状核 (2)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腹前核、腹外侧核:接受小脑齿状核、苍白球和黑质的传入纤维,传出纤维至躯体运动中枢 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味觉纤维,传出纤维构成丘脑中央辐射,投射至躯体感觉中枢 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传出纤维构成丘脑中央辐射,投射至躯体感觉中枢 (3)联络核团(新丘脑):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侧群 (三)后丘脑 metathalamus

1.内侧膝状体:接收来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发出听辐射?听觉中枢 2.外侧膝状体:接受来自视束的视觉纤维,发出视辐射?视觉中枢 (四)下丘脑

1.位置:背侧丘脑的下方,组成第三脑室侧壁的下半和底壁

包括: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下连垂体)、乳头体及下丘脑沟以下的第三脑室侧壁部分 2.内部结构(与脑垂体之间的联系)

视上核 ? 神经垂体: 视上垂体束(加压素—抗利尿激素) 室旁核 ? 神经垂体:室旁垂体束(催产素) 漏斗核 ? 腺垂体:垂体门脉系统(促激素释放激素等)

3.功能:

(1)神经内分泌中心,完成神经——体液调节

(2)皮质下植物性中枢,调节体温、摄食、生殖、水盐代谢及内分泌活动

(3)与边缘系统联系密切,参与情绪行为反应

(4)视交叉上核可能是人类昼夜节律(生物钟)的起搏点 (五)第三脑室 third ventricle

1.位置: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之间的矢状窄隙。内含第三脑室脉络丛和脑脊液 顶:第三脑室脉络组织

底: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

41

2.境界 前界:终板

后界,松果体和后连合 侧壁:背侧丘脑和下丘脑 两侧:经室间孔?侧脑室

3.连通 后方:经中脑水管?第四脑室

第五节 端 脑

一、端脑的外形与分叶

1.外形 端脑由两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 大脑纵裂:两侧大脑半球之间

大脑横裂:大脑与小脑之间

外侧沟:自半球下面,行向后上方,至半球上外侧面的深沟

三条恒定的沟 中央沟: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方,几乎达外侧沟 顶枕沟:半球内侧面后部自前下斜向后上 额叶 frontal lobe外侧沟以上,中央沟以前

顶叶 parietal lobe 中央沟以后,外侧沟末端与枕叶前缘中点连线以上的部分 2.五叶 颞叶 temporal lobe 外侧沟以下

枕叶 occipital lobe 背外侧面:顶枕沟至枕前切迹(距枕极4cm)连线后部

岛叶 insular lobe 外侧沟深面,被大脑额、顶、颞叶掩盖

边缘叶:隔区(胼胝体下区、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 二、大脑皮质机能定位 1.第1躯体运动区

(1)位置: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包括4、6区) 投影区呈倒置人形,但面部是正的 (2)特点 交叉管理:支配对侧半躯体的骨骼肌运动

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该部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2.第1躯体感觉区

(1)位置: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3、1、2区)

投影区呈倒置人形,但面部是正的 (2)特点 交叉管理:接受对侧半躯体的感觉投射

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该部感觉的敏感程度 3.视区:

(1)位置:距状沟上、下的枕叶皮质(17区),

42

(2)特点: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传来的冲动,即一侧视区管理双眼对侧半视野

4.听区:颞横回(41、42区) ,每侧听区接受双侧听觉传入纤维

运动性语言(说话)中枢:额下回后部,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 5.语言中枢 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受损产生失写症

听觉性语言(听话)中枢:颞上回后部,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

视觉性语言(阅读)中枢:角回,受损产生失读症

三、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1)位置:大脑半球内部的腔隙,可分为前角、后角、下角和中央部。内含侧脑室脉络丛和脑脊液 (2)连通:经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四、大脑半球的髓质

1.纤维分类:

联络纤维

联合纤维:如胼胝体、前连合、穹隆连合

投射纤维:由联系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大部分构成内囊

2.内囊 internal capsule

(1)位置: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面呈向外开放的“V”字形 (2)内囊的分部及各部所通过的纤维束

a.内囊前肢: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有额桥束、丘脑前辐射通过 b.内囊膝: 前、后肢会合部,有皮质核束通过

c.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与丘脑之间,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顶枕颞

桥束、视辐射、听辐射通过

对侧偏身瘫痪(锥体束损伤)

内囊损伤(三偏综合征) 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损伤) 双眼视野对侧半的同向偏盲(视辐射损伤) 五 基底核:

1.组成:位于端脑的基底部,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壳和苍白球)、杏仁体和屏状核

尾状核、豆状核(壳和苍白球)合称为纹状体。其中尾状核和壳称新纹状体,苍白球称旧纹状体 2.功能:调解肌肉的张力、协调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第六节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一、主要感觉传导通路小结

传导通路 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43

第一级神经元 脊神经节细胞

第二级神经元 薄束核、楔束核

第三级神经元 丘脑腹后外侧核

纤维交叉部位 延髓丘系交叉

投射中枢 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及中央前回

肢体浅感觉

脊神经节细胞

脊髓后角细胞

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白质前连合

头面浅感觉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

视觉

视网膜双极细胞

视网膜节细胞

外侧膝状体

视交叉

枕叶内面距状沟周围皮质

丘脑腹后内侧核

延髓和脑桥

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 中央后回下部

二、运动传导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及其轴突;发起运动,对下运动

神经元有抑制作用

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轴突;构成反射弧的传出部分,并

对肌肉有营养作用

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肌张力 瘫痪特点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上瘫) 增高 硬瘫 增高? (+)

短期内不明显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下瘫) 降低 软瘫 降低或消失 (-) 短期内明显

第七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并相互延续,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一、脊髓的被膜

(一)硬脊膜 spinal dura mater:厚而坚韧,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下部在S2变细,末端附于尾骨 (二)脊髓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 mater:为半透明薄膜,与脑蛛网膜相延续

(三)软脊膜 spinal pia mater: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表面,在脊髓下端形成终丝;在脊神经前后根之

间形成齿状韧带 (四)被膜间的间隙

1.硬膜外隙 epidural space

位置:位于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

内容: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 临床意义:硬膜外麻醉

2.硬膜下隙:硬脊髓和脊髓蛛网膜之间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