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 下载本文

4. 集体汇报

1)描写动作的句子。

2)描写语言的句子。 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5. 小结: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

睦的图画。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活动】三、指导朗读评论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作业】四、作业评论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3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 8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 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

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 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 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 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 ”泱泱华夏, 有着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

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二、学习古诗《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

“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 ( 晋公子重耳 ) 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 一切吃冷食, 称为寒食节 (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

止人们生火, 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寒食节习俗, 有上坟、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 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 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相机理解“春

( 1)“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出示落花随风飞舞图,播放古风音乐)

( 2)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美美地读一读吗?

个别读,男女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

3. 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四句。 (板书:

蜡烛 轻烟入)

提示: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 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 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斜)

提示: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轻烟入:

袅袅炊烟。整句话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

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

4.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

(1)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 (2) 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 (3) 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4)??

5. 而此时,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

(1) 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

(2) 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等。

(3) 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

(4)......

6. 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1)

(2)

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

里却灯火通明?

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

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板书:讽刺)

向学生介绍讽刺手法: 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 批评或嘲笑。

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

拓展延伸一个故事: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

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

“伙计,点灯!”田登

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继续前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