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下载本文

坪山实验学校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1. 美国、法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学校德育内容方面,从整体上看是围绕公民教育进行的。以约翰?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被尊为美国的“官方哲学”,因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也是“个人主义”为第一的;英国和德国一样,学校德育或者说是宗教德育相当稳固,但没有专门的道德课,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只是在其他学科或活动中有些德育渗透;日本学校的德育渗透及培养方式和方法异常丰富,大量地引进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并融会于各学科中,形成崭新的个性教育。

2. 我国《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北京、等已经走在时代的前沿,上海市正在大力推进《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纲要》,要求中小学要将《两纲》内容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使之作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使广大教师在深刻了解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明确知识与品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关系,在观念层面形成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内化德育渗透的意义,提高渗透意识。

3.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出了教师的职责——传道是置于首位的,必须突出德育的地位。发展和探索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理念和手段,能促进教师的德育水平和学生的终生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科学地处理学科教学和德育的关系是关键,武装教师更多的德育知识和方式。但是,为顺应科技的发展,学生要掌握很多科学文化知识,势必占据学生更多时间,而解决这个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势在必行。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正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和认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长期以来教育评价方面的偏颇,学校和教师屈从于升学压力,教师在观念方面和理论与实践、评价等方面都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得到真正具体的落实。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探索用于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活动和行为的理论,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可操作的方法,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拓宽教师的德育观。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健全法制意识,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开放式的德育渗透教学模式,丰富课内外德育形式和内涵,使课内外教学充满德育氛围,并构建充满“人格魅力的课堂”。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种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发展的德育渗透的教学方式,积累成功经验和案例,使之更广泛地普及提供借鉴。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支撑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是学科、德育和德育渗透,因此,首先我们对这三个概念给予界定。

1.什么是学科

由商务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学科的解释有三层含义。一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如自然学科中的物理学、化学。二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如语文、数学。三是军事训练或体育训练中的各种知识性的科目。显然第二种解释适用于我们的研究,我们所指的学科就是学校教学中的所有科目。

2.什么是德育

《中小学德育规程》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德育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涵义。它的内容是由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服务。

我们之所以总称之为“德育”,原因有四:①与智育、体育、美育配套;②与《小学德育纲要》中使用的概念相一致,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③能够包容各学科不同提法并为各学科所接受;④避免学校教育成人化。至于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对德育范畴的不同提法,反映的是本学科的侧重点,与“德育”概念并不相悖。

3.什么是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我们认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在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教学实践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具体地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主要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教学实践,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达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我们通过分析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历史和现状,用发展的眼光和新课程的理念,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使德育回归到应有的核心和统摄地位。

(二)理论支撑、

我国《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在《意见》中还指出: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等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要结合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需求,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与创业精神教育。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都要充分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特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出相关学科有机渗透德育内容的指导意见。

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纲要》中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

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两办颁发的《纲要》和《意见》,为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我们必须思考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德育,因此说当前开展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确立的课程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为德育目标。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与《德育大纲》中提出的德育目标是一致的。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创新构想 (一)研究目标

1、学习国内外德育的先进理论,界定所研究课题的内涵结构,明确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模式与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区别,实现教师观念的转变,使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成为唤醒学生良知的有效手段,并充实教师的德育情怀。

2、以人本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法制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意识为着手点,丰富学生的道德视野,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实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终目的,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打下基础。

3、对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类和改良,探索总结出一整套切合实际的德育渗透理论与实践的实施细则和系列课例,并具有一定延续性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二)研究内容与重点: 内容:

1.做好现状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为进一步研究理论和实践的提供依据。 2.制订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实施细则。

3. 立足于新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各科形成一系列课例集。

4.开展德育互动实践活动。 5.编好德育论文集和校本教材。 重点:

1.编制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实施细则。

2.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必修内容,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形成各学科的德育渗透课例系例,并形成文集。

3.侧重于一些学科,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并形成文集。 4.整理好成果,并形成校本教材。 (三)创新构想

1.德育研究的任务之一是为现实德育及有关部门制定方针政策提供思想依据,而不是为现实德育及已经提出的方针政策寻找依据。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一套理论及实践研究文集,供专家评议和参考。

2.德育学是一门科学,有自身的思想体系,立足于新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编制一套校本教材包括系列课例,为学校德育提供素材。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互动式合作教学在德育渗透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让德育教学更贴近新课程标准、贴近生活与实践,旨归教育的本质,同时为缓解升学压力和德育工作的矛盾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总体思路

结合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理论和现状,以发展和创新的意识,立足解决新课程理念下改革与传统的认知冲突,努力寻找传统学科教学与德育教学的最佳切入点,通过理论更新,教材研究、课堂教学、开展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方法,特别是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德育渗透,实现教学相长,努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过程设计

1.设计申报、开题论证阶段(2014.2—2014.10 )

组建课题组,设计、拟定课题实施方案,有关文献及调查研究,完成开题论证。 2.实施研究第一阶段(2014.10—2016.9)

(1)对本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明确分工,一起学习讨论开题报告。 (2)进一步做好调查研究,完成调查研究报告;

(3)实施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方法研究,邀请专家进行过程指导,联合学校有关处室,就如何实现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展学科与德育渗透的课例评比活动。

(4)抓好课题过程管理,适时召开中期推动会、阶段成果展示会,引领、推动课题研究。

(5)撰写中期研究报告,反思、调整方案。 3.实施研究第二阶段(2016.9——2018.7)

(1)根据中期研究报告形成的反思和调整方案,进一步深入研究,通过实践检查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2)进一步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题中,发挥其能动作用。 (3)总结,编撰校本德育教材。 4.结题阶段(2018.7——2018.12)

整理收集相关论文、案例、音像资料等,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展示课题成果,形成坪山实验学校最终完善的课程体系。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资料检索、网络搜索进行本课题支持性论证研究

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调查师生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认知冲突,分析其成因及对策,

3、互动研究法:以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互动为研究主体,针对存在的问题,在专家的指导下,分析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断完善教与学的行为。

4、个案研究法:以典型的课题研究模式为依托,以创新的理念,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不同学科案例的收集、展示、分析、研究和概括,验证课题研究假设,总结提炼规律性的东西。 5.教育叙事研究法

5、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德育渗透的技巧与行动研究。

五、预期成果 阶段

成果名称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研究报告

开题报告

2015.10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成果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研究报告

阶段性计划集》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研究报告

阶段性总结集》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

文集

研究课例集》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

研究论文集》

文集

2018.09

2016.10

2016.02

2018.10

最终成果

研究成果集 校本教材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文集 文集

2018.11 2018.11

研究报告

结题报告

六、课题组成员

1、课题组顾问:陈光浩

2、小学校本德育课程实施操作模式的研究成员 组 长:王朝君

2018.12

成 员:赖婉茹、陈 蓉、刘 岸、施春梅、孙美静、张金花、熊李丽、杨雅琴

杨 瑜、万 梅、胡美华、陈首红

七、参考资料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3、《走进新课程》; 4、《中小学德育大纲》;

5、《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指南》 6、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