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河棚户区改造水保措施报告(初审稿) 下载本文

巴中市巴州区后河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1 综合说明

1.1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巴中市巴州区后河边上,是配合后河棚户区生态发展而建设的项目。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巴州区后河棚户区地块,用地面积10.67hm2,主要建筑内容包括城市道路和新建房屋。城市道路长1.2km,路宽24m,新建房屋3.25万m2。

项目区总建筑面积10.67万m2,容积率0.504,建筑密度14.02%,用地红线范围内绿地率44.8%。

本项目永久占地面积10.67hm2,临时占地面积1.08 hm2,直接影响区面积0.53hm2。根据巴中市后河棚户区生态控制性详细规划,主体工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投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多个方面,做到土石方挖填尽量合理。经统计,本项目共有挖方15.02万m3(含剥离的表层熟土0.92万m3),填方8.94万m3(含绿化覆土0.92万 m3),弃方3万m3,就近运输到塔子山附近的低洼处,并用护堤拦住,做好排水设施。

本项目估算总投资2653.46万元,其中土建投资1562.61万元,占总投资的58.89%。本项目计划于2013年1月开工,2015年 3月竣工,建设期36个月。

1.2项目区概况与水土流失区划

本项目所在的巴中市后河棚户区改造,属于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暖春早,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适宜,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为17.8℃,多年平均降水量1030mm。主要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区河谷,山丘与冲沟交错分布,沟谷纵横,园丘、脊状丘发育,以“U” 型谷为主。地质构造以褶曲为主,断裂构造处于从属地位,无强烈活动的断层。土壤类型主要为紫红色砂粘土及砂土,土质大部分为酸性。项目所在的沿滩区森林覆盖率21.64%,规划用地范围内目前已被基本回填平整,无不良地质情况,土壤主要类型为酸性黄(红)壤紫色土,PH值低于6,全区平均侵蚀模数4716t/km2·a。

工程区位于后河边,出露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地层倾向305°,倾角 2-4°,为缓倾单斜构造区,基岩延伸稳定,无断层构造,未见滑坡、坍塌、泥石泥等不良地质作用,从地质构造分析属相对稳定地区。

- 1 -

巴中市巴州区后河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分区的公告》(1998年3月),以及《巴中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巴中市属四川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本项目区属巴中市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后河棚户区改造全区平均侵蚀模数4319t/km2·a,容许侵蚀模数为500t/km2·a。本场区全部为工业用地,易发生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故本项目区水土流失形式主要为沟蚀、面蚀等,水土流失强度以轻度为主。

1.3设计深度、设计水平年及服务期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 50433-2008)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应与主体工程设计深度相一致。本项目属改造和新建项目,主体工程现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鉴于此,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总体上按照可研深度要求进行编制。

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 50433-2008)等水土保持有关规程规范要求,本工程作为建设类项目,水土流失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建设期。结合工程建设进度安排,同时考虑工程施工扰动土地,造成水土流失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本项目预计将于2015年12月竣工,因此,本工程水土保持设计方案的水平年为工程完工后第一年,即为2016年。

本工程为建设类项目,方案服务期从施工准备期开始计算,至方案设计水平年结束,共36个月,即2013年1月~2015年12月。

1.4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结论

(1)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分析与评价。根据水土保持[2007]184号进行逐条分析,项目建设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不存在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

(2)项目永久、临时占地合计11.75hm2,均为规划建设用地,工业项目建设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满足生态环境的容量要求。所占用的耕地资源,由国土部门保质保量,改造补偿。

(3)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施工时序、施工布置设计基本合理。但由于建设进度安排,项目建设无法避开雨季,雨季防护措施设计不够,在本方案中进行补充。

(4)主体工程土石方挖填不能达到就地平衡,有弃方3万 m3,就近运输到塔

- 2 -

巴中市巴州区后河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子山低洼处,由接收单位承担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本项目建设单位承担监督责任。

(5)项目区雨水、污水排放设计合理。本项目排水设计采取雨污分流制,通过项目区内各处的雨污排水管汇集、最终排入市政排水管网,能有效减少地面径流造成的水土流失。

(6)本项目绿化面积防治责任范围内,绿化率达到了35%,减少了地面硬化面积,增加了雨水下渗量、补充到地下,维系了地下水循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绿化设计由业主委托专业园林绿化设计单位进行。

综上所述,本项目主体工程设计中也含有部分的水土保持功能,在建筑区内的绿化措施、排水设计等方面,均能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规,并初步要求在施工阶段采取相应的布置、保护措施和手段,尽可能保护原有的水土保持设施,采取工程、植物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

但这些内容对于控制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还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在下一步的主体方案设计与环境规划中均有可改进的地方,施工期临时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案还不尽完善,这些内容是本方案设计的重点内容。

1.5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

本项目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面积约5.1hm2,其中,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4.8hm2,直接影响区0.77hm2。用地范围原为农业生活、生产用地,现规划为城市发展建设用地。

防治分区划分为项目建设区、临时占地区和直接影响三两部分,按照“不重复,不漏项”的原则,对不同分区采取工程、植物、临时和管理措施,以达到美化环境、保护生态、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

1.6水土流失预测结果

本工程建设期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总量为850t,其中新增水土流失总量为750t,其中场地平整过程中的开挖、回填是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工程单元。

1.7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与防治措施

本项目执行一级水土流失防治标准,要求达到以下目标:⑴扰动土地治理率自然恢复期达96%;⑵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自然恢复期达95%;⑶土壤流失控制比在建设期达0.7,自然恢复期达0.8;⑷拦渣率在建设期达95%,自然恢复期达95%;⑸

3 巴中市巴州区后河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植被恢复率自然恢复期达97%;⑹植被覆盖率自然恢复期达25%。

本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由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组成。经统计,主要水土保持措施及工程量为:

(1)工程措施:De400 PVC排水管800m,De300PVC排水管950m。

(2)植物措施:绿化面积4.8 hm2,其中撒播草种2.5hm2,种植乔木800株,种植灌木200株。

(3)新增措施:新修截、排水沟1900m,计土石方开挖342m3、土石方回填342m3、复合土工膜3325m2;沉沙凼4个,计土石方开挖28m3、土石方回填28m3,砌砖8m;防雨布5500个;填土纺织袋500个,计2750m;杂草覆盖0.60hm。

针对直接影响区,主要从加强管理、强化施工人员水土保持意识的方面着手,不布置具体措施;如果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项目建设的原因,存在或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再采取相应的水土流失预防与治理措施。

3

2

3

2

1.8水土保持监测

本方案通过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变化、水土流失动态、水土保持效果、水土流失背景值、水土流失危害五个方面的内容对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进行监测,根据本工程新增水土流失量预测结果,主体工程建设期对地面的扰动、破坏,弃土的回填堆放是最大的水土流失潜在场所,考虑到项目区的地形地貌,结合工程各建筑物特点,分析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本项目区布设1个固定监测点,位于表土临时堆放区西侧,该处为规划绿化地,高程最低。

1.9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本项目估算总投资2653.46万元,其中土建投资1562.61万元,工程措施1562.61万元,植物措施682.71万元,施工临时工程298.41万元,独立费用48.43万元,基本预备费45.30万元,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16万元。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在项目建设区范围,可减少新增水土流失量727.5t,使扰动土地治理率达到97%,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95%,土壤流失控制比大于0.8,防治责任范围内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38%,植被恢复系数达到100%,总体上有效地控制了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量,避免因为水土流失造成对工程建设、运行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1.10结论与建议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