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辨析题大全 下载本文

(2分)(2)现象和本质又是相互联系的,有同一性一面:没有现象,无所谓本质;没有本质,也无所谓现象。任何现象背后必有本质,无本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任何本质都必须得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不通过现象表现的纯本质也是不存在的。现象和本质的地位又不是并列的,其中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结底依赖于本质。(2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1分)(1)两者是有区别的,即有对立的一面。普遍性也称共性、一般,它是个性中共同的东西,本质的东西。所以,共性决不能完全地包含个性。而个性、特殊性则含有其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点,因而它比共性要丰富具体得多,它总会有共性不能包含和表达的特点。(2分)(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系的,即统一的,表现为:第一,两者相互联系,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没有特殊性,也无所谓普遍性。第二,两者又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普遍性就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没有脱离特殊性的纯粹的普遍性;同时,普遍性就是各个特殊性的共同本质的概括,没有不在普遍性统摄下的纯粹的特殊性。第三,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分不是绝对的,随着事物范围的扩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此一场合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就成为特殊性,反过来也一样。(2分)

3(1)必要性: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

指导实践的过程,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再回到实践,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发展。(2分) (2)条件: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对事物的认识与主体需要相结合,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使理性认识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因为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只有群众掌握了理论,理论才能化为创造世界的物质力量。(3分)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2、简述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 3、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分)

(2)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1分)

(3)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1)

(4)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1分)

2、(1)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自我否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2分)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的统一,否定就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1分) (3)意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变革与现实的关系。(2分)

3、(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1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关系。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分)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基本适合时,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适合时,起阻碍作用。(2分) 1.简述意识对物质能动反作用的表现。 2.什么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4.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二者辩证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表现在: 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③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 ④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2、 从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的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二者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有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人的认识本性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所认识的真理是有限度的、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1)从广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过程的正确反映,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从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因而是相对的。 3、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矛盾运动。

4、人民群众主要指劳动群众、劳动人民,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