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下载本文

2016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 7分)

民意和舆论

童兵

①民意是整个社会普遍意志和意识的集中展现。通过对一定空间和时间民众的观察、捕捉、测量、分析与呈现,人们可以感知甚至洞见民众的所思、所盼、所喜、所恼,从而了解及把握民心向背及民愿所求。( )能够以此为依据,为民执政,务实谋划。( )可以透过广泛的民意考问自己的立场和追求,应对大众的异同及短长,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则可以根据民意察情理,判是非,既为官方喉舌,又当民众耳目,力求于人于事,皆以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和群体意愿为取舍。

②从广义上说,民意有时也称作舆论。舆论是大众就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公开表达出来的意见的综合。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认为,舆论实质上就是公共情绪。林肯甚至说,“公共情绪就是一切”。有了公共情绪,一切皆可成功;没有公共情绪,一切皆将失败。因此,那些铸造公共情绪的人.要比那些制造法律或者宣布判决的人要高深得多。

③然而,民意同舆论还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其中,民意的突出特点是非表层性和相对稳定性。民意是较大规模民众一般的内心活动和对某些事件、事态、机构、人物以及这些机构人物政策言行的相似或相同的评价,这种社会评价及社会情绪有时还可能伴随着相当规模的群体示向性活动。而舆论只是民意的初期形态,是处于表层的群体情绪。民众的所言所行,常常出于情感、心绪的激发而成,理智和理性相对较少,以言相传,以情相染的成份较重。舆论还是变动不居和改变难料的,因而又缺乏稳定性和可测性。朝意夕改,此事此地一种看法.另一地又持一种看法,是常有的情状。一个事件的冲击,可以让一些人冷静下来,又可能让一些人焦躁不已。一个意见领袖的一席话,可能改变一些人的意志,也可能坚定一些人的观点。

④民意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易于测知,在一段时间内较少变动。民意充盈着一定时域、地域特定人群甚至多数民众对公共事件、公共政策、公众人物的观察、思考与评价,这种观察、思考与评价常常是理性的、务实的、感情成份少、客观成份多,因而作为民意的这种社会情绪,相对于一般舆论来说,显得厚实、有力、威慑性强。因此,民意比舆论更有威力,对官方的压力也更大。

⑤相对于官方意志而言,民意表达的是大众的意见、意志、要求和愿望,而官方意志体现的主要是政府的立场、观点和意愿。在一个民主化程度不高的社会里,所谓官方意志往往是主要官员尤其是高官的立场与观点,有的情况下,官方意志完全代表着最高长官、行政首长的立场与意愿。在这样的社会结构和权力权 利关系下,民意不免会受到轻视、蔑视甚至践踏。

⑥就舆论的构成与布局看,一个社会至少存在着民间舆论与官方舆论两类。官方舆论依据与依附于官方意志生成与变动,而民间舆论则主要服从并服务于民众的根本利益与基本立场,虽然民间舆论有时可能由于种种压力会屈从于官方意志,也可能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奇从于官方意志,但民间舆论在总体和大局上总是从有利于伸张和服务于自身的根本利益与基本立场的原则是不会改变的,民间舆论不违背民意,为伸张与贯彻民意的原则是不会改变的。由此观之,

民意比之官方舆论、官方意志实在、具体、稳定、尖锐,更有韧劲和耐力,也更

有实践力和可操作性。此外,由民意操控的民间舆论也易转化为行为与行动,即转变为公共事件和群体性事件。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超过官方舆论场而高看民间舆论场的原因,也是人们超过官方意志而敬畏和尊重民意的原因。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

1.在第①段的三处()中依次填入相应的词,根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为传媒业者、为政者、为民者 B.为政者、为民者、为传媒业者 C.为政者、为传媒业者、为民者 D.为民者、为传媒业者、为政者 2.第②段引用林肯话语的目的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推测:下列不属于第③段“相当规模群体示向性”民意活动的是( )。(2分)

A.选举投票 B.演讲呼号 C.发表微信 D.静坐示威 4.对“民意”和“舆论”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民意具有相对稳定性;舆论只是民意的初期形态,是表层的群体情绪。 B.民意厚实有力、威慑性强;舆论因其可变性对官方的压力不如民意大。 C.民意一段时间内较少变动,易于测知;舆论则理性不足,缺乏稳定性。 D.民意更有韧劲和耐力;民意一旦操控舆论就转变为公共、群体性事件。 5.结合第⑥段内容,分析文中所附的两幅图蕴含的信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要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 2题。(1 9分)

苦涩的复仇 【英】奥威尔

①在一个维也纳犹太人带领下,我和另外一位记者参观了这个集中营。这个犹太人负责对战犯的审讯工作。他大概二十五岁左右,一头金发,面容俊朗。集

中营建立在飞机场上,围绕牢狱转了一圈后,这个向导把我们带到一个飞机修理库前,其中关押着不同类型的囚犯,用遮板相互隔开。

②飞机修理库是混凝土地面,其中一边躺着一排囚犯,大概有十二个人。这个犹太人解释说,这些是党卫军的军官,他们得和其他囚犯隔离开来。其中一个穿着邋遢的文职官员,双臂交叉遮住脸,显然已经睡着了。他的双脚很奇怪,已经严重变形。两只脚的形状很对称,但是已经变成了球形,看起来不像人脚,而像马蹄。当我们走近这些囚犯时,这个犹太人开始变得异常兴奋。 ..③“这是真正的贱人!”他说,忽然,他用穿军靴的脚猛踢一下,正好踢在那只变形脚凸起的部分。

④“起来,贱人!”他大声喊道,被踢的囚犯猛然从睡梦中惊醒,这个犹太人继续用德语重复着相同的话。囚犯匆忙爬了起来,笨拙地立正站好。犹太人忽然变得非常暴怒——说话的时候几乎要跳起来——他向我们讲述了这名囚犯的..背景。这名囚犯是“真正的”纳粹党人:他的党员号码证明,在早期他就已经加入纳粹党,职位应该是党卫军政治部门的将军。很明显,他曾经负责管理集中营,负责各种绞刑和拷打折磨。简而言之,眼前这名凶犯就是过去五年我们一直在抗争的代表。

⑤与此同时,我也在端详这名囚犯的相貌。他并不像其他刚入狱的囚犯那样衣衫褴褛。他的样子的确让人厌恶,但并没有想象的那样残忍恐怖,他两眼呆滞,厚厚的眼镜已经使失神的眼睛严重变形。这就是我们想象中的纳粹党,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实施者,这就是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对抗的恶魔,如今却沦落到如此令人同情的境地,很明显,他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心理治疗。

⑥后来还发生了更严重的羞辱事件。另外一名身材魁梧,肌肉结实的党卫军..官员被命令脱掉上衣,向我们展示腋下党派编号的纹身。我想知道,这位犹太人是否真的愿意利用他的权力来羞辱囚犯,他仅仅是——像初次尝试抽烟的男孩一样——告诉自己正乐在其中。 .... ⑦去责备德国犹太人或者奥地利犹太人报复纳粹党.听起来似乎有点荒谬。很明显,这种报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们的一家人可能都被残忍杀害;毕竟,给囚犯的不经意的一脚和希特勒帝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相比,简直太微不足道了。但是此情此景,还有在德国的所见所闻让我意识到,报复和惩罚其实都是幼稚的、不切实际的想法。确切地说,根本就不应该存在报复。只有在你无能为力时,你才会渴望有朝一日能报复对方,这是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源。一旦这种无助的感觉消失,那么渴望报复的愿望也会随之消失。

⑧要是在1940年,一想到能亲眼看见党卫军军官被拳打脚踢,被羞辱折磨,谁不会欢呼雀跃呢?但是当这一切变成可能,却只能让人感到怜悯甚至是厌恶。据说,当墨索里尼的尸体被示众时,一位老妇人抢过一把手枪朝他的尸体连射五枪.并且大声喊着:“为我那死去的五个儿子报仇!”我想知道的是,在连射五枪后,那位老妇人到底能从中得到多少满足。很显然,这几年来她都梦想着能有这一天。但是,她能够接近墨索里尼并朝他开枪的时候,跟前的墨索里尼只是一具尸体。

⑨如今,这个国家的人民对德国强制实行这种恐怖凶暴的方案,是因为他们没能提前意识到,其实对敌人的惩罚并不能带来满足感。只有少数几个虐待狂,才会对战犯和卖国贼穷追不舍,从而可以不断地实施暴行。不知何故,当惩罚这些战争恶魔的机会到来时,人们对这种惩罚已经没有兴趣了:因为一旦他们被关

押起来,□□□□□□□□□□□□□□□。

1945年

(选自《奥威尔散文》,高新华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节) 7.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②④⑥段加点词描写了“这个犹太人”的表现,对此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兴奋”表现了犹太人对能够完全掌控德国囚犯命运的自得。 B.犹太人忽然“暴怒”,难以自制,表现了对敌人的仇恨之深。 C.“羞辱”既指犹太人的复仇,也暗指作者对此行径感到羞耻。 D.犹太人复仇时“乐在其中”,作者以类比手法剖析了这种心理。

9.结合第⑤段内容,分析作者说“他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心理治疗”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⑦段两个画线句看似表述矛盾,请对此加以评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认为“复仇”是“苦涩的”,请在本文基础上对此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根据作品内容,续写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限15字以内)。(3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明修栈道,_________________。【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2)金张藉旧业,_________________ 。【晋】左思《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 (3)_________________,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4)分野中峰变,_________________。【唐】王维《终南山》 (5)_________________,清辉玉臂寒。【唐】杜甫《月夜》 (6)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唐】韩愈《师说》 (7)绿杨烟外晓寒轻,_________________。【宋】宋祁《玉楼春·春景》 (8)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_________________。【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咏贫士 【晋】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①,孤云独无依。暖暧②空中灭,何时见余晖? 朝霞开宿雾③,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④。未夕复来归⑤。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注】①万族,自然界众多的事物。②暧暧:目光昏暗的样子。③宿雾:夜间的雾气。④翮(hé) 鸟的翅膀,代指孤鸟,喻作为贫士的诗人。⑤未夕: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