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论道 下载本文

“五行”论道

一 道德的践履,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早在上古,中国就形成了崇尚?德?的传统,到了孔子,更将人格的养成提升到了理性的高度。孔子从人性的角度阐释了?仁?这一理念。 通过《论语》,我们知道孔子多才多艺,从容大度,宽厚和平,处事严谨,既一丝不苟又自然洒脱,既执著严肃又乐观适意,处处体现出中庸的精神。他以文化的承传者自任,?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在今天看来,他是一个可亲可敬、学识渊博的普通人。对于他的时代来说,他是公认的圣人。仪封人说,天下很久都没有道了,上天派遣这位先生来充当警醒世人的木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他的学生颜渊称赞他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贡则说:?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在早期儒家看来,一切政教礼制,均是为人服务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尽心》)?他主张君主如果不称职,也应该废黜。在回答齐宣王的疑问时,他说:?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

- 1 -

闻弑君也。(《梁惠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臵。(《尽心》)?《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在《礼运》的作者看来,孔子和历代儒家念念不能忘怀的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已经落入第二义了。宋代的张载、程颢都受到了孟子的影响。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了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进一步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特别是黄宗羲,在他的《明夷待访录》中,明确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原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原臣》)?认为?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原法》)?。这就已经接近了民主的要义。清末康有为在公羊学中,竟然发现了与西方近代政治学相通的地方,因此他着手在儒家经典中剔除他认为是专制主义伪造的东西,并重新阐释儒家学说,以求得孔子?为万世立宪?的?本意?。

- 2 -

虽然,早期儒家注重人性的传统在汉以后就式微了。但仍可以说,尊重人性,注重道德人格的养成,是构成儒家学说的基本支点。有人批评儒家根本没有宗教信徒的真信和内心坚守,是假信仰、伪道学,是对人不对己的工具学说。从孔子开始,儒家所重的就是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也正因为如此,才被历代统治者利用为工具,推崇备至。可以想见,这样一种学说,其末学者中鱼龙混杂一定会相当严重。而被统治者推崇的儒教,其主张也与早期儒家的思想相距何止千里?如果说一些时期出现了不少标榜道学的?伪君子?,那么这个称谓并不适用于所有儒者。

马王堆汉墓帛书和郭店楚墓竹简中的《五行》,是早期儒家的重要文献。这里的?五行?,是指人的五种品质:仁、义、礼、智、圣。汉代董仲舒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只是把?圣?改成了?信?。

?五行?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是战国时期邹衍五行说和汉代董仲舒五行终始说的滥觞。《洪范》下文提到了?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在《洪范》里?五事?与?五行?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也没有多少相关性。但很可能,《洪范》的五行说影响了《五行》的产生。 在孔子那里,仁、义、

- 3 -

忠、信、礼、智、圣、果、勇,经常互相关联地被提到。所有这些品行,没有一条是孔子最先提出的。在孔子的时代,这些品行是社会公认的美德,有着社会公认的标准。孔子把这些德行与仁联系起来,作出了合乎人性的解释,他也是这些德行的自觉的实践者。在孔子殁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为了传习的需要,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构建了儒家的伦理体系。郭店楚简《五行》与《六德》,就是这种系统化的产物。

《荀子〃非十二子》说?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但是,《荀子》并没有指出子思?五行?学说的具体内容。除此之外,传世的其他儒家文献里也没有?五行?的提法。但是,《孟子》里有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

《五行》原文(据竹简本,参校帛书):?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 这是五行的总纲。只有发自内心的仁、义、礼、智、圣的行为,才是本质的,是德之行;徒有其表的行为无论再好,也仅仅是行为而已。行为合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