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原创]高考语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 4 下载本文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四

1、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才有的。文中“天启元年”是古代纪年方法,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比较复杂,主要有年号纪年、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

B、清要,说白了就是不掌握生杀大权、在重要问题上无任何决策权力的副职,工作数量少、压力小,多为文职。

C.“进直”,指的是官员因为业绩突出,被直接提拔调任,一般限于有特殊贡献的官员。

“进直”指的是官员入宫值班供职。

D.“受禅”指王朝换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常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2、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是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清代用作贡生的别称。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署”是代理官职的意思,或暂任、试任某一官职。例如:“时振德兼署长宁”就是试任长宁的官员的意思,另外“假”在文言文中也有代理性质的职务。 C.“河北”指黄河以北。“河”字在秦汉以前基本上是黄河的专称。《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句中,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河内即黄河以西的地方。

河内是指在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区

D.“晏驾”指车驾晚出,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崩”“薨”也是死的委婉说法。

3、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B.“故事”有多种含义,古意常指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C.“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

D、画筹 指用筹码计算(射箭的成绩)。后用为才士未得试用之典。

4、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榷场:指中国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所以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

B、中国古代在祭祀、宴飨、丧葬以及征伐等活动中使用的器具,其使用的规格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用以表明使用者的地位、身份、权力。

C.古人幼时命名,一般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D、“节”代表皇帝的身份,凡持节的使臣,就代表着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相应的权力。武将 “假节”的话,他在战时状态就不必左请示、右汇报,可以直接斩杀自己军中触犯军令的士卒。

5、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改秩”,指的是变更官吏的职位或品级。其中“秩”是指古代官吏的俸禄。 B.“赐谥”,大臣死后,天子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

C.“典边”的意思是册封、奖励边防将士,甲骨文中的“典”字上边是“册”,下边是“手”,作动词意为“以圣贤古籍为据主持事务”。

典边:“典”有主持镇守之意,“典边”在此文中意为“镇守边疆”

D、共祖父不共父亲而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父弟”。即现在所谓的堂弟。

6、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授”“除”,这两个词都与官职的调动变迁有关,均可理解为“授予官职”。 B.“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C.“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D.“昆弟”指兄弟,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7、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迁,即官职的晋升,汉代贵左贱右,故将升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左迁,即官职的晋升”理解不正确,左迁,为贬官。

B、瘐死 古代指囚犯在狱中因饥寒而死,后来也泛指在狱中病死。也作“瘐毙”。 C.“解褐”解下平民所穿的布衣,换上官服。“褐”即粗布或粗布衣,古时贫贱人穿的衣服,褐衣借指平民。

D.“豪右”是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

8、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选人时,提出当时政治、经济等问题,要求对答,应选者作答,谓之“答策”。

B、缧绁是捆绑犯人的黑绳索。借指监狱。 C、皂服是旧时小吏所着的白衣服。亦借指小吏。 黑衣服

D.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9、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太阳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B.“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C.“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客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D.“孝廉”是“孝顺亲长、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察举考试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重要来源。

10、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是指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逊位 让出帝位或官位。或称退位,是君主或其他统治者放弃自己的职务和地位的行为。在近代和现代,立宪君主和专制君主会因许多不同的原因而逊位。 C、休沐类似于今日的星期日休假制度。我国古代的节假日制度由来已久。在汉朝已有,那时政府就制定了官员五日一“休沐”(休息和洗头)的制度。

D、古时的姑舅指丈夫的父母,公婆。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亡舅、亡姑。” 没,则曰先舅、先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