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击桩施工技术规程 下载本文

锤击桩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Q/WYJ001-01-2006 ?

6 锤击桩对施工环境的影响及控制

第6.0.1条

打桩前应了解邻近建(构)筑物结构、生产设备及地下管线等详

细情况,以便作出正确判断。 第6.0.2条

为避免或减小打桩挤土振动效应和对附近建(构)筑物、生产设

备及地下管线正常使用和安全的影响,可采取下列措施:

一. 预钻孔沉桩、孔径约比桩径(或方桩对角线)<50-100mm,深度视桩距和土的密实度、渗透性而定,预钻孔应随钻随打;

二. 设置排水砂井或塑料排水板,以消除部分超孔隙水压力,减少挤土现象。排水砂桩直径一般为70-1000mm、间距1-1.5m、深度10-12m,塑料排水板深度、间距分别为10-12m、1-1.5m;

三. 开挖防震沟,可消除部分地面震动,也可与其他措施结合使用,沟宽一般为0.5-1m,深度按土质情况以边坡能自立为准; 四. 限制打桩速率(特别是群桩施工时);

五. 施打过程中应加设观测点,加强与邻近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安全监测; 六. 合理安排打桩施工顺序,遵循先深后浅,从里到外等原则。 第6.0.3条

桩比较密集(或群桩),且一侧与建(构)筑物较近时,可由接

近建(构)筑物一侧向远离建(构)筑物方向进行。 第6.0.4条

在混凝土浇灌施工场地附近进行打桩时,应注意控制打桩振动对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第6.0.5条

在邻近岸坡或基坑边坡附近打桩时,应随时观测,控制打桩振动

对岸坡或边坡的影响。 第6.0.6条

沉桩结束和基坑开挖后,应将暴露在地面上的桩顶孔洞加盖覆盖

物,以防人员及物品落入。

15

锤击桩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Q/WYJ001-01-2006 ?

7 工程验收

7.1. 桩位验收

第7.1.1条 规定:

一. 当桩位设计标高与施工现场标高相同时,可待沉桩施工完毕后一次验收;

二. 当桩位设计标高低于施工现场标高,当桩顶沉至场地标高时进行初步桩位验收;待沉桩施工完毕,并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再进行桩顶标高竣工验收。 第7.1.2条

桩顶平面位置偏差,必须符合下表规定:

桩位的验收,除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本规程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

表四 桩顶平面位置允许偏差

项次 1 项 目 上面设有基础梁的桩: 1、垂直基础梁中心线方向 2、平行基础梁中心线方向 2 3 4 桩数为1~3根或单排桩基中的桩 桩数为4~16根桩基中的桩 桩数大于16根桩基中的桩: 1、最外侧的桩 2、中间的桩 允许偏差(mm) 100+0.01H 150+0.01H 100 1/2桩 1/3桩径 1/2桩径 注:由于降水、基坑开挖等原因产生的位移,不包括在表内;H为送桩深度。 第7.1.3条

沉桩的高程控制应按照设计及停锤标准确定,当不满足停锤标准

要求时,应会同设计等相关单位研究并处理。

7.2. 单桩承载力检测

第7.2.1条

在工程桩正式施工前,应对PHC、TSC、SP复合桩等桩进行单桩

承载力检测,检测方法采用单桩静载试验法,检测数量按设计或GB50202规定执行。

16

锤击桩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Q/WYJ001-01-2006 ?

第7.2.2条 当基坑开挖至桩顶标高时,结合现场条件按1%比例进行高应变随

机抽检桩的单桩承载力。

7.3. 桩的完整性检查和检测

第7.3.1条

桩基应进行成桩质量和承载力检测,检测方法采用现场检查和锤

击施工记录(每米累计锤击数、锤跳高度、垂直度、平面位移、土芯高度等),以及低应变测试和高应变测试相结合的随机抽检方法。 第7.3.2条

当沉桩不能达到设计深度,但满足停锤标准时,停锤前都应做贯

入度测试,记录桩的最后十击平均贯入度、回弹量、锤重和落锤高度、土芯高度。 第7.3.3条

按20%的比例用低应变法随机抽检桩的完整性,重点检查桩上部

的完整性。 第7.3.4条 性。

按5%的比例用高应变法在检测桩的承载力的同时,检测桩的完整

7.4. 验收资料

第7.4.1条 第7.4.2条 第7.4.3条 第7.4.4条 第7.4.5条 第7.4.6条

桩基施工图、图纸会审纪要、设计变更等; 经审定的施工方案及执行中的变更情况;

桩位测量竣工成果表,包括工程桩位轴线复核资料等; 沉桩检测报告;

沉桩施工记录、焊接施工记录及隐蔽工程验收资料; 桩位竣工图,包括桩顶实际标高,平面位移、桩长等。

17

锤击桩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Q/WYJ001-01-2006 ?

附注释一

直径400mm钢管直径400mm钢管直径600mm钢管FF缓冲垫桩缓冲垫桩缓冲垫桩图1图2图3

传统送桩器结构如图1所示。送桩器头部台肩由于土体反作用力F作用在台肩上,拔出时较困难。改进后的送桩器如图2和图3所示,图2方案是在原有送桩器头部焊一圈弧形钢板起导向作用,减小拔出时土的阻力。这两种方案的优缺点比较如下:图2只是在原有送桩器基础上略作改进,节省材料。图3方案是用与桩同直径的钢管制作而成,投入较大。拔送桩器时,图3方案缓冲垫会从送桩器脱落,增加了缓冲垫的消耗量,图2所示送桩器每4套桩只需一个缓冲垫,而图3所示送桩器每套桩就要用一个缓冲垫;图3方案送桩器拔出时的阻力较小。

附注释二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