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教案

3、同一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注意:同一律要求人们使用概念、命题保持自身同一,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即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或同一方面)下对于同一对象而言的。 三、矛盾律 1、基本内容

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 公式:A不是非A,A这个思想不是非A这个思想,A和非A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能都是真的。(A表示一个思想,非A表示与A互相否定的思想。) 2、矛盾律的逻辑要求和违反它的逻辑错误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也就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于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真的。如果违反这一要求,在同一思维活动中,对一个对象既予以肯定,又予以否定,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如:“我很相信一个哲学家的名言: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信的。” 有一次一个年轻人跟爱迪生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说:“你想用什么容器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呢?”

关于悖论:特殊的逻辑矛盾,由这一论断的真,可以推出它是假的;由这一论断的假,又可以推出它是真的。

“说谎者悖论”:通常表述为“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如果他说的这句话是真的,那么这句话是假的;如果他说的这句话是假的,那么这句话是真的。这样就导致悖论。

“理发师悖论”:某村有位有刮胡子习惯的理发师,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给并且只给村民中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那么,这个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

3、矛盾律的作用:保持思维的首尾一贯,避免自相矛盾。

注意:矛盾律所说的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于同一对象作出的论断而言的,如果在不同时间或从不同方面对同一对象分别作出两个相反的论断,就不能说违反矛盾律的要求。辩证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矛盾性质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逻辑矛盾是一种逻辑错误,思维中排除逻辑矛盾,不能排除客观事物中存在的矛盾。 四、排中律 1、基本内容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必有一个是真的(不能都假)。

公式:A或非A,(在A和非A这两个思想中,必有一个是真的。) 2、排中律的逻辑要求和违反它的逻辑错误

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反映同一对象的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不应含糊其词,骑墙居中。违反这一规则,会犯“模棱两可”的错误。

如:对“世界上有鬼”和“世界上五鬼”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同时否定。 威尼斯商人中,金匣子“肖像不在此匣中”,银匣子“肖像在金匣中”,铅匣子“肖像不在此匣中”。

3、排中律的作用:保持思维的明确性

排中律只是要求在两个相否定的思想中排除中间的可能性,不是要求排除客

29

观事物确实存在第三种可能;同时,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如果不是互相否定的,也就不能要求在两者之间必须承认一真。

注意“复杂问语”:隐含着某种为对方所不具有或不能接受的预设的问语。对于这种问语,不能简单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一旦作出这样的答复,其结果都将意味着承认其中所隐含的预设是事实,因而都将是不正确的。对于这种问语,不作简单的“是”或“不是”的回答,并不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如:“你戒烟了吗?” “你以后是否还偷东西?”

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适用于矛盾和反对命题;排中律只适用于矛盾命题。逻辑要求不同,矛盾律要求,对矛盾和反对命题不能同时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之一;排中律要求,对矛盾命题不能同时否定,必须肯定其中之一。逻辑错误不同,违反矛盾律,犯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排中律,犯模棱两可的错误。 五、充足理由律

这不是基本规律,而是论证的规律。

基本内容:在论证的过程中,一个命题被确定为真,总是有充足理由的。即论题的成立必须有充足理由,论据真实,并且从论据能推出论题。

公式: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A是论题,B是论据。如果B是真的,并且B能推出A,则B是A的充足理由。在论证中,如果一论题确定为真,则提供的论据是真的,并且论据和论题之间有逻辑联系。)

逻辑要求:1、论据必须真实;2、论据与论题之间有逻辑联系,即从论据能推出结论。违反这一规则,会犯“虚假理由”或“推不出”的错误。

练习:分析下列一论是否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如有,违反了哪条逻辑规律? 1、在从前的年代,四方台向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就从来没有回得来的。 2、有人说:“经验主义不能一概都反对,例如工作经验、生产经验等,就不应该反对。”

3、一个团支部书记在回答“星期天能否搞点棋类活动”的问题时说:“星期天下棋么,我们既不禁止,也不提倡。” 4、小李和小王下了两局棋,小张问小李:“你下棋赢了吗?”小李说:“没有赢。”小张再问:“那么,你输了?”小李答:“也没有输。”

5、经过修建工人的抢修,南山路下水道的淤塞现象终于彻底解决了。现在,这条路除了一小段还在加紧施工外,其余地段的排水系统已经畅通无阻。 6、刚才八位同志就电影剧本谈了一些不同的意见,他们从事戏剧、电影创作都有十几年、几十年的经验了,都是电影界的老前辈了,所以,他们的意见,都是很中肯的,很正确的。

第六章 归纳推理

一、概述

凡是从个别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知识的结论的推理,称之为归纳推理。归纳推理分为两大类: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

区别:1、思维进程的方向不同。演绎是从一般性命题引出个别性命题,归纳是从个别性命题引出一般性命题。2、对前提真实性的要求不同。演绎不要求

30

前提必须真实,归纳要求前提必须真实。3、结论断定的知识范围不同。演绎的结论没有超出前提的范围,归纳的结论超出前提的范围。4、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程度不同。演绎的前提与结论间是必然的联系,归纳的前提与结论间是或然的联系。

联系:演绎离不开归纳,演绎推理前提的一般性知识,需要通过归纳才能得到;归纳离不开演绎,为了提高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需要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对归纳的个别性前提进行分析,把握其因果性、必然性,就用到演绎推理。 二、完全归纳推理

是根据某类事物每一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其形式如下:

S1是(或不是)P S2是(或不是)P Sn是(或不是)P

S1, S2,Sn是S类的全部对象 所有S都是(或不是)P

如:已知北京市注意了环保,天津市注意了环保,上海市注意了环保,重庆市注意了环保,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市中国的全部直辖市,所以,中国的直辖市都注意了环保。

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所断定的范围并未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结论是根据前提必然地得出的。应用完全归纳推理只要遵循以下两点,结论就必然是真实的:对于个别对象的断定都是确实的;被断定的个别对象之和是一类的全部对象。 三、不完全归纳推理

是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个别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特点:前提所考察的是某类的部分对象,而不是该类的全部对象;结论断定的范围超出了前提断定的范围,结论是或然的。

1、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依据某种属性,在部分同类对象中不断重复,没有遇到反例,而推出该类所有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逻辑形式:S1是(或不是)P

S2是(或不是)P ??

Sn是(或不是)P

S1, S2,??Sn是S类的部分对象,并且不存在Si不是P 所有S可能都是(或不是)P

2、科学归纳推理:依据某类事物部分对象与其属性间因果联系的科学分析,推出该类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逻辑形式:S1是(或不是)P

S2是(或不是)P ??

Sn是(或不是)P

S1, S2,??Sn是S类的部分对象,并且如果S则M,如果M则P 所有S可能都是(或不是)P

如:已知铜受热体积膨胀,铝受热体积膨胀,铁受热体积膨胀;因为受热分子间的凝聚力减弱,分子间的距离增加,导致体积膨胀,而铜、铝、铁都是金属;

31

所以,所有金属受热体积都膨胀。 四、求因果五法(穆勒五法) 1、求同法:

指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如果只有一个情况是在这些场合中共同具有的,那么这个唯一的共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结果)。

其特点是异中求同,即通过排除事物现象间不同的因素,寻找共同的因素来确定被研究现象的原因(结果)。

公式:场合 先行(或后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1) A,B,C a

(2) A,D,E a (3) A,F,G a

? ? A是a的原因(或结果)

如:在上一个世纪,人们还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的甲状腺会肿大,后来人们对甲状腺肿大盛行的地区进行调查和比较时发现,这些地区的人口、气候、风俗等情况各不相同,然而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即土壤和水流中缺碘,居民的食物和饮水也缺碘。所以,缺碘是引起甲状腺肿大的原因。 2、求异法:

指在被研究现象出现和不出现的两个场合中,如果只有一个情况不同,其他情况完全相同,而且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中存在,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场合中不存在,那么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特点是同中求异,即通过排除两个场合的许多现象之中的相同情况,找出相异之处,来寻找被研究对象的原因(或结果)。

公式:场合 先行(或后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1) A,B,C a

(2) -,B,C -

A是a的原因(或结果)

如:有两块土质、品种、耕种技术都相同的油菜田,其中一块用蜜蜂帮助授粉,结果有蜜蜂帮助授粉的田比没有蜜蜂帮助授粉的田,油菜籽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37%。由于两块田,除有无蜜蜂帮助授粉外,其他情况完全相同,有蜜蜂帮助授粉则产量高,无蜜蜂帮助授粉则产量低。因此,蜜蜂授粉是油菜增产的原因。 3、求同求异并用法:

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正事例组)中,如果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若干场合(负事例组)中,却没有这个情况,其他情况不尽相同,那么这个唯一共同的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特点是两次求同,一次求异,这与求同法和求异法的相继应用是不同的。 公式:场合 先行(或后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1) A,B,C a

(2) A,C,D a 正事例组 (3) A,D,E a

? ? (1) -,E,F -

(2) -,F,G - 负事例组

3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