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课后习题答案

在中国画变革上遵行康有为、陈独秀所提倡的引进西方艺术以改造中国画的主张,力求摆脱传统水墨画的程式样式,强化了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社会的责任与使命。 徐悲鸿(1895——1953),以欧洲写实传统为基础确立其美术创作与美术教育的思想,形成强调师造化,重视基础训练,忠实于客观描写的“徐悲鸿体系”,极大地扭转了只知闭门造车、不求师法自然的颓废画风,对于改良中国画作出了重要贡献。 林风眠(1900——1991),在艺术观念上,林风眠倡导“调和中西艺术”而“创造新的艺术”。他的彩墨画,力求把印象派的光色、表现派甚至立体派的结构方法、汉唐绘画的线描、民间艺术的造型结合起来。在另一方面,林风眠对中国画的新追求,不只停留在技巧形式上,他树立一种新的观念——从人类文化与艺术的高度观看传统,把自然和心灵视为自己的创作之源。

3.请举例说明近现代中国美术教育的概况。

清代后期们随着新学取代旧学的步伐,参照西方美术教学模式、以西画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近现代美术教育也开始萌芽。在师范学堂里兴办的图画手工料,是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最初形式,也是学习西方美术教育体制、改变师徒传授的传统美术教育方式的有益尝试。1902年,两江师范学堂在南京创办,起初几年尚是各科混合制,但已设有图画、手工、音乐等课程。以后实行分科制,但尚无艺术性质的专科。1906年秋,两江优秀师范学堂创设“图画手工科”,标志了中国的艺术专门教学体质的起步。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创设“图画手工科”的影响很大,北洋师范学堂之“高等师范学校”即援引两江师范学堂的先例,于1906年亦开设了“图画手工科”。在杭州,美术教育以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图画手工科为最早,该校创办于1907年,建校于贡院旧址之上。由于西画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在上海首先出现了私立的美术学校。1910年周湘在上海创办的中西图画函授学堂,是国内最早的图画函授学校,校址在上海旧八区褚家桥。1912年,乌始光、刘海粟、汪亚尘、丁悚等人在上海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随后更名为上海美术学校、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民国成立后,强调艺术与艺术家的社会作用,并把艺术创作活动和国民教育、改造国民性结合起来的思想逐渐流行,尤其在蔡元培“以美育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与推动下,国立的美术专门学校先后成立。如1918年成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1928年成立的国立西湖艺术院,成为国民时期南北两个最重要的美术教育与美术创作中心。20世纪20年代以后,留学生逐渐归国。他们积极创办学校,传播西洋美术,掀起艺术运动,形成思想体系,完善教育格局,对美术教育事业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4.简述新兴木刻版画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特色。

新兴版画,不是中国传统版画的直接延续,而是受到西画影响的版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性,思想性。具体而言,新兴版画是版画家用刀和笔等工具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进行刻画的创作形式。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一开始就和中国的革命运动紧密相连。虽然在艺术上显得比较粗糙幼稚,而且还存在着相当洋化的作风,但从内容上却紧密联系着社会的现实表达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是新兴版画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客观环境和社会条件,为版画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战争年代兵荒马乱的生活与物质条件的匮乏,使具有“虽亟匆忙,顷刻能办”特点的木刻版画,在各种报刊书籍以及其他出版物上,成了其他画种不可替代的必

需品。这时期的版画,在形式风格上也有很大的变化。洋画倾向逐渐减弱,代之以新鲜活泼、明朗朴实的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弥补了初期版画的不足,实现了版画形式风格向民族化的成功转型。尤其是解放区的版画作品,吸收了当地民间美术如剪纸、窗花、明见木板年画的特点,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反映现实、歌颂革命的新风格。

5.谈谈提出“美术革命”之说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革王画的命”几乎和“打倒孔家殿”同样是具有震撼力的口号。高扬这一批判旗帜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陈独秀的艺术主张直接受到康有为的影响,而民初教育总长后执掌北京大学的蔡元培也是这一变革主张的支持者。他们变革中国画的意见不尽相同(陈独秀着眼于如实描写客观世界,蔡元培同时留意美育影响国民精神的作用),但基本方向是一致的。1917年的康有为的《万木草堂藏画目》、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美术革命》1917年蔡元培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美育代宗教说》是关于这些观点的重要文献。通过这些文献可以看到,当时批判传统中国画的锋芒所向主要是指向元明清以来的文人画传统,尤其是清代的“正宗”、“正统”的文人画。清代的“四王”特别是王翬(字石谷)被他们视为扫除中国画革新障碍的革命对象。其原因是因为这一派绘画的“抛弃形式”、“简率荒略”、“专事写意,不尚肖物”以及“临摹仿模”而不是创造的因袭空疏之风,而在当时这些作品被认为是专供封建士大夫享有的奢侈品,是脱离大众、不符合科学求真精神的“恶画”。

6.简述民国时期“民族形式”的建筑运动,并举例说明其特色。

“民族形式”的建筑运动在具体方向上形成三种特征:1、是参照物传统建筑样式,但采用钢筋混凝土浇铸等材料与施工手段。以这种方式建造的大多是一些功能比较单纯的纪念性建筑,如南京中山陵、原中央博物馆“大殿”、灵谷寺阵亡将士纪念馆、中山陵园藏经楼、北京燕京大学未名胡塔等。2、是功能要求比较复杂的大型楼房。其平面与结构设计与西方现代建筑差不多,而外形则参照中国传统建筑并稍加改造,如原上海市政府大楼、南京中央研究所、北京辅仁大学、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和原北京图书馆等。再次,在建筑的局部装饰上采用中国的传统方式,如南京原外交大楼、北京交通银行、南京原国民大会堂、上海中国银行等,与西方现代建筑相当接近,只是局部运用了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图案。3、在20世纪20年代末还正式诞生了中国建筑史学科,梁思成、刘敦桢等为其中的代表人物做了大量工作,讲几千年来一直为士大夫所不齿的建筑研究纳入到学术的领域,为中国建筑和建筑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