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组测量实习报告(无个人总结) - 图文

检查水准尺是否可以伸缩,是否有弯曲。

2.2勘探选点

要顺利完成整个测量任务,首要任务便是选取合适的点用作导线点。 因我组测量区域为七孔桥,范围相对较大,所需导线点也较多。这就更加要求我们选点时候注意考虑多方面因素。

首先,相邻两个导线点之间应相互看得到。在石像生附近,视线范围较小,中间又有很多树、雕像等遮挡物,这给我们选取导线点又增加了困难。我们相互对瞄了好几次之后,终于大概依照全站仪的高度能够瞄准的视线,选取了其中两个点。

其次,导线点的个数不得少于7个,我们一共设立8个导线点。桥两端据桥头约30米各一个,其余向两侧选取,几乎对称。

最后,导线点一定要做好标记,并且易让自己发现。但是一定要注意保护文物,不得用油漆在地砖上做标记。

2.3水平角测量、距离测量

由于测量区域较大,地形比较特殊,给我们的水平角及距离的测量带来了不小的困难。首先我们组有8个控制点,距离在30到60米之间。

我们组分配的区域是七孔桥,视线不够通透给测量带来了一定困难;期间还下了一场大雨,将我们的第4个控制点完全淹没,以至于无法正常进行后面的碎步测量,只能通过在第3、5点碎步测量第4点附近的区域。然而不管怎么样,我们组最终克服了诸多困难,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

2.4图根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的原理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测量两点间高差,从而由已知点高程推算出未知点高程。图跟水准测量就是测量已知图跟点的高程。

图跟水准测量是通过水准仪读取前后两点上双面尺的读数,从而得到这两点之间的高差,读数时要保证水准仪的平整以及双面尺的竖直,从而得到较为准确

天津大学2012级工程管理 第四测量小组

6

的结果。为了防止误差,我们通常还将水准仪尽量放在两观测点的中间。当地面上两点的距离较远,或两点的高差太大,放置一次仪器不能测定其高差时,就需增设若干个临时传递高程的立尺点,称为转点。

我们的测量区域高差较大,虽然已经选取了转点,但是在高差最大处,还是只看得见其中一个,另一个则在水准仪视线之外。为此,我们来回摆弄水准仪好几次,终于才找到能够将两个读数都读出来的合适位置。另外,在测量阶梯高差时,阶梯较陡且级数较少,而且又必须在中间支水准仪进行测量,因此两点之间视线相距太近,以至于读数时看不到数字,但是又太高,所以我们只能另外再指着视线所在处。

最后我们测得的闭合差为34mm,小于容许值,符合要求。

2.5测磁方位角

测磁方位角要求各组对本组导线的第一条便测定其磁方位角,将罗盘仪安置在起始点上,以此作为起始坐标方位角,并假定该区域子午线收敛角与磁偏角之和为5”,计算出该方位角。

我们组选取了1-2导线边进行测量,在测点1安置了罗盘仪,对中后,将罗盘仪整平。之和便瞄准2号点,松开顶针,使磁针自由摆动,等其静止后读出磁针北端所对刻度8°00’00”,此即为直线1-2的磁方位角。我们由此推算出1-2导线边的坐标方位角,再进行推算各导线边的坐标方位角。

2.6四等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又名“几何水准测量”,是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测定地面上两点间高差的方法。在地面两点间安置水准仪,观测竖立在两点上的水准标尺,按尺上读数推算两点间的高差。通常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点的高程。由于不同高程的水准面不平行,沿不同路线测得的两点间高差将有差异,所以在整理国家水准测量成果时,须按所采用的正常高系统加以必要的改正,以求得正确的高程。水准测量是用沿水准路线逐点向前推进的方式实施。为了测量地面上A、P两点间高差,先将水准标尺R1竖立在水准点A上,再将水准标尺R2竖立在一定距离的B点上,在A、B之间安置水准仪。依据

天津大学2012级工程管理 第四测量小组

7

水准仪的水平视线,在标尺上分别读数,两标尺读数差就是A、B 两点间的高差hAB。第一站测完后,B点上水准标尺R2保持不动,A点的水准标尺R1移至C点,水准仪移至BC的中间,测得B、C两点间高差hBC,如此继续推进至P点,A、P两点间的高差hAP=hAB hBC。

四等水准测量就是利用已知高程的点通过测量中途点之间的高差得到所需点的高程。四等水准测量一般沿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道路布施。

在进行四等水准测量时通过读上下丝的读数,乘以100得到前后视距差,保证累计视距差不超过5米。我们一共设立了12个测站,第一次往返测量后发现误差较大,在返工之后,最终的测量结果显示变动仪高两次测量结果仅相差2.5mm,符合要求。

2.7碎步点的选取及测量

选择的碎部点要使每个细节都能够被充分反映,如弯道要设置足够的点,以反映曲线弧度;桥墩的宽度长度;灌木丛,树林的边缘等。

测量工具及人员安排

测量工具:三棱镜,对中杆,全站仪

人员安排:数据记录员,绘图员,全站仪观测员,跑尺员。 测量步骤

在每个控制点架设全站仪,通过在一个点架设棱镜,确定全站仪的坐标位置及高程,调节对中杆的高度。在全站仪建立新文件夹,并输入相应的数据。

依据事先画好的地形草图,将对中杆立在需要测量的点上,用全站仪瞄准棱镜,读出该点的坐标方位及高程。

不断移动对中杆,确定所有碎部点的坐标参数。

对中杆要保持竖直,保证坐标参数准确。另外需要足够的碎部点数量,保证通过这些点能正确描画出地形的轮廓。

在我们的测区内,一共设置了七个碎部点,共测量四百余个碎部点。 一开始,我们按照草图上标记的点进行测量,但导出数据并开始用CAD作图时,发现测量的点不足以描绘出地形的轮廓,如无法表现弯路的弧度,道路边缘的宽度。于是我们结合绘图遇到的困难,重新在草图上标记需要测量的点,到测

天津大学2012级工程管理 第四测量小组

8

区进行再一次测量。经过第二次的碎部点补测,我们绘制出了更加符合实际的地形图。

2.8内页计算

1. 导线测量作业方法

在组织组员对测区进行了勘察情况下选定了控制点,在确定已知点位置后,按照闭合导线观测法进行观测:将全站仪安置在第i站的基座中,棱镜分别安置在后视点i-1和前视点i+1的基座中,进行导线测量,分别读取六种观测值:水平角β,距离S,竖角α,仪器高i,目标高υ;在同一测站处进行两个测回的测量,对两个测绘的结果进行检校,结果合格后转站,如前一站进行观测,直到闭合导线测量完毕。在整个过程中都应该遵守导线测量的对于误差的要求进行。

2. 计算成果

如图所示为本组内页处理数据。 主要数据如下: 1) 坐标方位角

L1点磁方位角:8°5′(含改正角) 控制点:8

内角总和理论值:1080°00′00″ 内角总和计算值:1080°01′08″ 角度闭合差:1′8″

角度闭合差容许值:60√n=60*√8=168″=2′48″ 将角度闭合差平均分配到各个方位角。 2) 水平距离及坐标增量

ΔX=0.005m;ΔY=0.014m

将坐标增量按水平距离长度比例分配到各段长度。 3) 坐标计算

根据起始点坐标(600,600),推算出控制点的坐标。

以上各项数据都满足实习中对限差的要求。

天津大学2012级工程管理 第四测量小组

9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