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 学生版

耳。今当远别,因见贶饯,可一饮宴。”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选自《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引)

[注释]①邴(bǐng)原:三国时魏国人。②自行:此指出门游学。③苦身持力:凭体力支撑着疲乏的身体。④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⑤贶(kuàng):赐与。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会 ( )②耳( )

2.翻译:①单步负笈

②但以荒思废业

3.“因见贶饯”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

①因为看见赐与酒席; ②乘着给我饯行的机会;

③因为你们赐我钱; ④乘着这次最后的见面跟大家吃一顿。 4.理解:文章为什么在最后要强调“终日不醉”?

35: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jiū]之山, 其上多柘[zhè]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huì],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姣。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漳水出漹.[yān],东流注于河 。 [思考与练习] 1.翻译。

北( ) 其( ) 焉( ) 溺( ) 以 ( ) 河( ) 2.精卫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 用原文回答 )

答: 3.精卫以前叫什么?为什么变成了鸟? ( 简要回答 )

答: 4.翻译:

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5.此神话,表达了远古人名怎样的精神?

21

答:

36:蒲松龄之妻

五十余犹不忘进取①。孺人②止之日:“君勿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③矣。山林目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④为快哉!”松龄善其言。顾儿孙入闱⑤,褊心⑥不能无望,往往情见乎词,而孺人漠置之。或媚以先兆,亦若罔闻。松龄笑日:“穆如者⑦不欲作夫人⑧耶?”答曰:“我无他长,但知止足。今三子一孙,能继书香,衣食不至冻饿,天赐不为不厚。自顾有何功德,而尚存觖望⑨耶?”

(选自清.蒲松龄《述刘氏行实》)

[注释]①进取:此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第。②孺(rú)人:妻子。③台阁:宰相。④以肉鼓吹:犹言一呼百诺。⑤入闱:参加科举考试。⑥褊(biǎn)心:私心。⑦穆如者:端庄的人。此指妻子。⑧夫人:此指贵夫人。⑨觖(jué)望:不满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快________②罔________③但________

2.翻译:①君勿须复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松龄善其言乎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往往情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或媚以先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顾”:①“颐儿孙入闱”中的“顾”,解释为______________;②“自顾有何功德”中的“顾”,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7:黄庭坚论书法

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来求法于老夫④。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蚋⑥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⑦,譬如木人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

[注释] ①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②草:草书。⑨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④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⑤无万缘:意为没有一定的缘分。⑥蚋(rul):一种吸血的小虫。⑦品藻讥弹:评论好坏。⑧木人:木偶人。

22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法( ) ②已 ( )③拙 ( )④中( )

2.翻译:①未尝一事横于胸中

②幼安然吾言乎?

3.理解:“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

38:魏收改武学文

魏收①年十五,颇已属文。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荥阳②郑伯调③之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夏月④,坐板床,随树阴讽诵⑤,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以文华显。

(选自《北齐书?魏收传》

[注释] ①魏收:北齐人。②荥(xíng)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③调:嘲笑。(④夏月:夏季。⑤讽诵:背诵。

[文化常识]

?”其

中“戟”泛指所有兵器。“戟”本是青铜制成的兵器,它将矛与戈结合在一起,既有“矛”直刺的功能,又有“戈”横劈的作用。杜牧在《赤壁》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其中说到的“戟”就是这种兵器。除矛、戈、戟外,古代进攻的武器还有刀、斧、箭、炮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及( )②辍( ) 2.翻译:

①颇已属文 ; ②欲以武艺自达 ; ③积年,板床为之锐减 ; ④以文华显 4.“遂折节读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就改变志向努力读书 ②因此跟随别人读书 ③于是埋头读书 ④就斩断兵器致力读书。

39:康德涵救李梦阳

必死之。客曰:“念非康德涵,无可脱梦阳者。”梦阳曰:“死吾安之,何以累

23

德涵?且德涵必不屈瑾。”客强梦阳致二语德涵:“德涵救我,惟德涵为能救我。”海得书喜曰:“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即上马驰瑾门。明日辄赦出之。 (选自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

[注释]①康海:字德涵。②梦阳:李梦阳,明代著名文学家。

[文化常识] 太监。太监早在殷商时代就有,最早叫“寺”,本是割势后在宫中侍奉帝王及嫔妃的男子。至唐朝,统称为宦官。太监因为亲近帝王,有的深得帝王宠爱,因此掌握大权。历史上出了名的太监有赵高、高力士、魏忠贤、李莲英等。刘瑾是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的权倾一时的太监。他掌握东厂、西厂特务机关,镇压异己,斥逐大臣,抢夺民间土地,是个无恶不作的家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亲( ) ②脱( ) ③致( ) 2、翻译:

①海不与通: ②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

40:盲人识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mén]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yuè],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导读】要想了解某种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通过实践了解它。单凭道听途说,走马观花,只能是一知半解。 [思考与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生而眇者不识日 ( ) 2.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 ) ..3.而人之未达也 ( ) 4.扪烛而得其形 ( ) ..二、翻译

1.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2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