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习题[附答案]@安徽医高专

C.持续少尿、无尿的病理过程

D.肾脏泌尿与内分泌功能障碍引起内环境紊乱的病理过程 E.各种肾实质疾病引起的病理过程

( )10. 下列哪项不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A.氮质血症 B.高钾血症 C.代谢性酸中毒 D.高钙血症 E.少尿

( )11.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病因为

A.慢性肾盂肾炎 B.慢性肾小球肾炎 C.肾小动脉硬化 D.全身性红斑性狼疮 E.尿路结石

( )12. 关于急性肾小管坏死多尿期,下列哪项错误? A.尿量超过400 ml/24h

B.氮质血症和高钾血症立即被纠正 C.可产生低钾血症 D.可有脱水甚至休克 E.病人抵抗力低下,易继发感染

( )13.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时,继发性PTH分泌过多的始动原因是: A.低钙血症 B.骨营养不良 C.1.25-(OH)2D3 生成↓ D.肠吸收钙↓ E.高磷血症

( )14. 下列尿的变化指标中哪项表示慢性肾功能衰竭更严重? A.夜尿增多 B.尿蛋白阳性 C.高渗尿 D.低渗尿 E.等渗尿

( )15. 慢性肾衰合并高钾血症主要是因为:

A.晚期大量肾单位破坏 B.肾单位中原尿过多 C.呕吐腹泻 D.长期用排钾利尿剂 E.代谢性碱中毒

( )16. 少尿是指24h尿量

A.〈100ml B.〈300ml C.〈500ml D. 100~200ml E〈400ml

( )17. 无尿是指24h尿量

A〈300ml B〈200ml C〈100ml D〈400ml E〈500ml 五、问答题

1. 简述肾性贫血的发生机制。(4分) 2. 简述肾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6分) 3. 简述尿毒症时神经症状的发生机制。(6分) 4. 简述急性肾衰恢复期发生多尿的机制。(4分) 5. 何谓肾性骨营养不良? 试述其发生机制。(5分)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肾功能不全:任何原因引起的肾泌尿功能障碍,使代谢废物及毒性物质不能排出体外,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并伴有肾内分泌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2. 急性肾功能衰竭:由于GFR急剧减少,或肾小管发生变性、坏死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急性病理过程,往往出现少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水中毒等综合症。

3. 氮质血症:肾功能衰竭时,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含氮的代谢终产物如尿酸、尿素、肌酐等在体内蓄积,血中非蛋白氮含量增加(400mg/l)。

4. 慢性肾功能衰竭:由各种慢性肾疾病引起肾实质严重损害,使肾单位进行性破坏、肾泌尿功能和内分泌功能严重障碍,从而导致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紊乱的病理过程。

5. 肾性骨营养不良:由于高磷血症、低钙血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25-(OH)2-VD3的合成减少等,使骨质脱钙,溶骨增强,出现骨质疏松症。

6. 尿毒症:急、慢性肾衰竭发展到严重阶段,代谢终末产物(特别是蛋白质代谢终末产物)和毒性物质在体内蓄积,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而引起一系列自身中毒症状。 7 肾性高血压:肾实质病变引起的血压升高。

8. 尿素霜:由于高浓度尿素可通过汗腺排泄,在皮肤汗腺开口处沉着形成白色尿素结晶。 9. 矫枉失衡:指机体GFR降低的适应过程中发生的新的失衡,这种失衡使机体进一受到损害。 10. 等渗尿:肾浓缩及稀释功能均降低,尿内溶质接近血浆,终尿渗透压接近血浆渗透压。 二、填空

1. 肾缺血的损伤作用 肾小管坏死与原尿返流 肾小管阻塞 2. 降低 升高

3. 钠、水潴留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高 内源性降压物质减少

4. 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减少 血液中潴留的毒性物质抑制骨髓造血 肠道吸收铁及营养物质减少 贫血与谷胱甘肽氧化有关 出血现象明显 5. 持续性肾缺血 肾中毒

6. 代偿期 肾功能不全期 肾衰竭期 尿毒症期 三、是非题

1.√ 2.× 3.× 4.√ 5.× 6.× 7.× 8.× 四、选择题

1. D 2. E 3. E 4. E 5. B 6. C 7. E 8. C 9. D 10.D 11.B 12.B 13.E 14.E 15.D 16.C 17.C 五、问答题

1. 简述肾性贫血的发生机制。

①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减少;

②血液中潴留的毒性物质可抑制骨髓造血,并可直接破坏血细胞发生溶血; ③肠道吸收铁及营养物质减少;

④贫血与谷胱甘肽氧化有关。在CRF病人红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明显低于正常水平,而洋化型谷胱甘肽升高,导致红细胞膜钠-钾ATP酶活性降低,红细胞膜破裂,出现急性溶血和黄疸,成为贫血的原因之一; ⑤出血现象明显。

2. 简述肾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

①钠、水潴留,可导致血容量增加和心排出量增加,血压升高,称为钠依赖性高血压。此类高血压如能限制钠盐的摄入并促进钠、水排泄,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高,在某些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硬化等,因肾小球血流量减少而刺激肾素释放,使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高,引起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升高,称为肾素依赖性高血压。也可兴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引起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又可促使醛固酮分泌,导致钠、水潴留;

③内源性降压物质减少,肾髓质可生成前列腺素E2和A2等物质,具有抑制肾素分泌、舒张肾血管、排钠排水等作用。当肾实质有破坏时,此类物质生成减少而促使血压升高。 3. 简述尿毒症时神经症状的发生机制。

(1)尿毒症性脑病:早期表现为疲劳、乏力、头痛、头晕、理解力和记忆力减退等。进一步发展出现烦躁不安、肌肉颤动、幻觉等,严重者可出现嗜睡、昏迷。脑电波常有异常。这些症状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毒性产物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直接损伤脑细胞,使其发生代谢障碍;脑细胞膜通透性增高,引起脑水肿;高血压导致脑血管痉挛,加重脑缺血、缺氧;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也可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2)周围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下肢麻木、疼痛、烧灼感,严重者可出现运动障碍。发生原因为:由于血中PTH和胍类物质增多,使周围神经出现脱髓鞘和轴索变性。 4. 简述急性肾衰恢复期发生多尿的机制。 ARF多尿期产生多尿的机制:

(1)肾血流和肾小球滤过功能开始恢复,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2)肾小管上皮细胞虽然开始修复,但重吸收功能尚不完善;

(3)少尿期滞留在体内的尿素等代谢产物经肾小球大量排出,产生渗透性利尿作用; (4)肾间质水肿消退,肾小管阻塞解除使尿路通畅。 5. 何谓肾性骨营养不良? 试述其发生机制。

肾性骨营养不良是由于高磷血症、低钙血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25-(OH)2-VD3的合成减少等,使骨质脱钙,溶骨增强,出现骨质疏松症。

发生机制: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有血磷增高,血钙降低。

(1)高血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磷上升,刺激甲状旁腺分泌PTH,后者可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使磷排出增多,当GFR极度下降,继发性PTH分泌增多,不能使磷充分排出,故血磷水平显著升高,PTH增多又加强溶骨活动使骨磷释放,导致血磷水平升高。

(2)低血钙:①血磷升高;②维生素D代谢障碍;③降钙素分泌增多;④毒性物质滞留使肠黏膜受损。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