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情与礼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必须即刻赶回。

《西厢记》中一次次的违礼,究其原因与其创作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西厢记》创作于元代,蒙元贵族入主中原,不仅是王朝“华夷”等级颠倒,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变迁。使旧有的思想和传统风气发生动摇和变化。传统的儒家思想与封建道德观念虽被统治者接受,但已远远不如前代那样受尊崇,以至出现“士失所业”,“士风大沮”。“八娼九儒十丐”的局面。汉文化的横遭亵渎和解构,其反向结果便是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束缚人,压抑人的森严礼教的断裂。这使当时思想领域呈现出松弛活跃的态势。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日益扩大,尊重个人意愿,感情乃至欲望成为人们自觉的要求。所以在元代动荡松弛的时代空气之上。剧中女人公莺莺才能在现实生活中一次次的违礼,最后与张生结合。这是元代社会下汉族文化崩塌的必然结果。

然而从《西厢记》中崔莺莺在佛堂上的“秋波一转”到《牡丹亭》杜丽娘“暮色而亡”时隔三百多年,女性的地位却日渐窘迫。《牡丹亭》创作于明代,这一时期封建专制与封建礼教都得到了空前的强化。明王朝为弥补元代法度的松弛,礼教的破坏,用严刑峻法、道德教化加以整治。官方极力推崇“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使人性遭到空前的压抑,人们行为思想都受到礼的禁锢,尤其是对女性的禁锢,从精神到肉体达到了一个空前状态,要求三从四德、贞节操守等理念。明建国后,就以节烈“作为规条”,明廷从皇帝,皇后,大臣到御用文人,都亲自编写《内训》《闺范》《性理大全》《列女传》等读物。剧《古今图书集成》的收录,明代的节烈妇女多达35000多人。[9]

崔莺莺尚可得到母亲允许“去佛堂散心耍一回”与张生相遇。而杜丽娘身为太守的女儿,却从小深受礼教禁锢。“手不许把秋千所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长向花阴课女工,茶余饭饱破功夫,玉镜台前插架书”;所读的书便是《女四书》,延师授课,学得也是后妃之德。白日闲眠,衣裙上绣些成对的花鸟,也要受到父母亲的责备,自家院中的后花园十六年来却从未知晓。父母亲极力把丽娘调教成一个“他日到人家,知书达礼,父母光辉”淑女形象。生命中出现的男子除了父亲外便是她的老师,一个“靠天也六十来岁,从不晓得伤个春,从不曾游个花园”的迂腐古板的落魄秀才。而他给杜丽娘灌输的也是僵硬迂腐的理学教条。因此,情在有强大的礼法存在的现实世界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所以在《牡丹亭》中汤显祖将人欲的实现放在了梦中,将情的体验臵于死后,以超现实的写作手法让情得以实现。所以在《牡丹亭》中情与礼看似并无太多的碰撞,但森严的礼教却让人窒息,以至于让杜丽娘在对爱情的极度渴求,现实中又无法实现的情况下用生命来换得甜美的爱情。极大的说明了人们生存状态的窘迫与紧张。

然而礼教对杜丽娘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总观全剧,杜丽娘在人世间几乎毫无越礼可言。她在追求自我爱情婚姻实现的同时,并没有忘记礼的存在。在死而复生后,她告诫柳梦梅“鬼可虚情,人需实礼”,并要求一个“合礼”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希望柳梦梅成就科举功名,实现“夫贵妻荣”的现实理想。所以现实中的杜丽娘仍需

9

论《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情与礼

遵循封建伦理道德与礼教规范。因此《牡丹亭》给世人展示的首先并不是对爱情的歌颂,而是现实礼法对人们真性情的压制。足以看出明代程朱理学对社会和人性的禁锢。以至剧末唱出“则普天下做鬼的有情谁似咱”的时代强音,透着深深的叹息与无奈。

通过以上四部分对《西厢记》、《牡丹亭》两剧情与礼的分析,本文认为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情与礼的诠释是不同的,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西厢记》与《牡丹亭》为例。它们同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链条之上。元代是对汉族文化的颠覆,礼对人们的约束力也在减弱,因此才有崔莺莺对礼一次次的反叛与对抗。然而元朝蒙元贵族的统治一旦结束,这一松弛的文化态势将势必会纳入汉文化的轨道,又成为封建统治者对人们思想教化的工具。三百年后,杜丽娘用自己因梦而死,死而复生的离奇爱情悲剧印证了这一事实。明代所宣扬的程朱理学则将汉文化的狭隘推向极端以致畸形。因此才有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加入对欲的思考,呼唤人性的回归。用他所宣扬的“至情”思想来拯救人们困厄的人生。在情与礼表层意蕴下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以致让《牡丹亭》问世后“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10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7 [2]姜荣刚.试论六朝婚恋小说[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3]腾桂华.情与礼的抗争爱与美的追求-略论唐传奇中的婚恋观[J].名作欣赏,2009,(12) [4]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5]段启明.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评述辑略(第一版)[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187~216 [6]汤显祖,吟溪校注.牡丹亭[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7]张丽红.性爱欲望的诗意化象征——<牡丹亭>“至情”主题的重新探讨[J].戏剧文学,2011,(6)

[8]【明】汤显祖著【清】陈同,谈则,钱宜合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姜若祥.论《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人本回归[J].戏剧文学,2006,(6)

[10]刘晓娟.礼教桎梏下人本质欲望的觉醒-在<西厢记>比较中看<牡丹亭>的主题深刻性[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10)

11

论《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情与礼

致谢

本论文是在xx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选题到完成定稿,每一步都离不开导师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写作过程中,刘老师多次询问论文写作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开拓思路,精心点拨。她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对我影响深远,在此,首先我向刘利侠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其次我要感谢大学四年对我谆谆教诲的老师们,感谢你们。正因你们的悉心教导培养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为我论文写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源泉。

1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