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制剂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四)粉雾剂 1、处方基本组成

粉雾剂按照处方组成可分为单剂量型(胶囊型和泡囊型)和多剂量型(储库型)两种。根据药物与辅料的组成,粉雾剂的处方一般可分为:1)仅含微粉化药物的粉雾剂;2)药物加适量的辅料,如润滑剂和助流剂,以改善粉末之间的流动性;3)一定比例的药物和载体均匀混合体;4)药物、适当的润滑剂、助流剂以及抗静电剂和载体的均匀混合体。 2、处方工艺研究

粉雾剂的处方应主要针对影响粉雾剂质量以及稳定性的因素加以研究。虽然粉雾剂的处方较简单,但影响处方的因素较多。这些都需要在处方研究予以考虑,在粉雾剂的处方研究中主要考虑以下问题。 2.1 原料药

参见气雾剂有关内容。 2.2 辅料 2.2.1 载体

粉雾剂常用的载体为乳糖,乳糖作为口服级药用辅料已收载于多国药典,但作为粉雾剂的载体,除符合药典标准外,还应该针对粉雾剂的剂型特点做出进一步的要求。例如,表面光滑的乳糖可能在气道中较易与药物分离;不同形态的乳糖和无定形态的乳糖,对微粉的吸附力

可能不同,就可能导致粉雾剂在质量和疗效上的差异;所以作为粉雾剂的载体的乳糖除需要满足药典的要求外,还需要对乳糖的粉体学特点如形态、粒度、堆密度、流动性等进行研究。

甘露醇、氨基酸和磷酯等也可以作为粉雾剂的载体。对于采用其它载体的粉雾剂,在处方筛选前需要明确这种载体是否可用于吸

入给药途径,同时还应该关注所选用的载体的安全性。 2.2.2 其它辅料

粉雾剂除了加入一定量的载体外,有时为了改善粉末的粉体学特性、改善载体的表面性质以及抗静电性能,以便得到流动性更好、粒度分布更均匀的粉末,常在处方中加入一定量的润滑剂、助流剂以及抗静电剂等。

上述辅料也通过试验或文献确认其可用于吸入给药途径。对于国内外均未见在吸入制剂使用的辅料,需要提供相应的安全性数据。 2.3 药物和辅料的微粉化 2.3.1 微粉化工艺和粉体学测定 微粉化工艺参见气雾剂有关内容。

在获得微粉化产物后,由于药物的微粉化粉末之间、粉末与辅料以及与容器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能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甚至安全性和有效性,故需对微粉化处理后药物的粉体学特性进行研究测定。粉体学参数一般包括:1)粉体的粒径以及分布测定。2)充填粉体临

界相对湿度的测定。药物在进行微粉化处理后,由于比表面积的增大,吸湿性可能明显发生变化,而水分又是粉雾剂严格控制的检查项目,所以应该测定微粉化药物的临界相对湿度(Critical Relative Humidity,CRH)。

此外,如有试验条件,可进行:1)堆密度和孔隙率。孔隙率是指基体中形成的空隙体积占总体积的比率。药物进行微粉化处理后,其堆密度、孔隙率均发生较大的变化,可能造成药物与辅料的密度差,造成混合均匀性上的困难。所以微粉化的药物应该进行堆密度和孔隙率测定。2)制剂粉体流动性测定。在重力、范德华力、静电作用及毛细作用力的影响下,粉雾剂内的不同粉末会表现出不同的

流体动力学性质,可通过休止角确定;3)粉体荷电性的测定。不同的微粉化处理方法可能得到不同电荷的粉末,而静电作用对主药颗粒、辅料颗粒、以及容器内表面间的吸引和附着有重要影响,所以可对粉体的表面电荷进行测定,可通过测定表面电位的方法确定;4)粉体的比表面积。药物经过微粉化处理后,由于其比表面积增大,存在较大的表面自由能,其吸附性会有明显的变化,从而对粉雾剂的质量产生较明显的影响,故可对比表面积进行测定。 2.3.2 载体和辅料的粉碎

改善粉末流动性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加入一些粒径较大的颗粒作为载体或辅料。不同粒度的载体对微粉化药物的吸附力不同。太细的载体

或辅料与微粉化的药物吸附力过强,并且可能进入肺部,导致安全性隐患,所以载体和辅料的粉碎粒度需要进行筛选,以满足粉末流动性和给药剂量均匀性的要求。 2.4 药物与载体的比例

对于在处方中加入载体的粉雾剂,需要在处方工艺筛选中考察药物与载体的不同比例对有效部位沉积量的影响。 2.5 药物与载体的混合方式

不同的混合方式对粉雾剂有效部位沉积率有影响。所以在处方工艺筛选中应注意混合方式和混合时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6 水分和环境湿度的控制

水分对粉雾剂的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水分含量较高直接导致粉体的流动性降低,粒度增大,影响产品的质量。所以在处方筛选过程中,应保证原料药的水分保持一定,对微粉化的药物及辅料的水分进行检查。同时在混合和灌装过程中,应控制生产环境的相对湿度,是环境湿度低于药物和辅料的临界相对湿度。对于易吸湿的

成分,应采用一定的措施保持其干燥。 2.7 其它

参见气雾剂有关内容。 3、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 3.1 研究项目的确定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