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界是人的精神

首先,人生境界的提升具有潜在性。孟子以“四端”之心解释仁,明确把“善” 作为人之本性所在,但同时也认为人的“善端”最初也只是一个“萌芽”,这个“萌 芽”要成熟、长大,要真正达到“仁”的境界,需要“存养”、“扩充”,需要一定 ①

见张世英著:《新哲学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56 ─ 158 页。 32

的内在修养和外在实践的功夫。同样,虽然人在内心深处总是向往过一种高境界 的生活,但这也仅仅是内心深处的一种“向往”,也同样需要通过一些内在、外在 的努力来使之真正得以实现。“超越性是生命的品质,但一切生命的品质都具有潜 在性,它不会自发地流露出来,需要提供一定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 ①

因此,虽然人的超越本性决定了人生的境界是不断向上提升的,但这个提升的 过程也同样不会自发地完成,而是需要包括教育在内的一些外在因素的激发和诱 导。教育本身具有提升人生境界之功能,是促使人生境界的提升由潜在性走向现 实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如果缺少了教育积极的诱发和引导,人们追求精神升华、 境界提升的美好愿望有可能就夭折在摇篮中。因此,人生境界提升的潜在性可以 说是其需要教育来参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人生境界的提升离不开人的理性认知能力的发展。境界本身不是认知 问题,而是对认知领域的超越。但超越并不是抛弃,人的境界问题虽然不能靠单 纯的认知来解决,却也并不是跟认知毫无关系。一个人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虽 然并不一定跟其人生境界所处的层次成正比,也就是说,一个大学教授并不必然 的比一个捡垃圾的境界高,但对一个人的人生境界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用。冯友兰以“觉解”说境界,认为一个人境界的高低取决于其对宇宙、对人 生的自觉的了解程度,并由此把理性主义引入了中国哲学的传统,主张通过人的 “觉解”能力的发展来提高人生境界。姑且不论冯友兰这一主张是否准确,但它 却向我们显示了人的认识、理解能力的发展对人生境界提升的重要性。促进人的 理性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教育所追求的目的之一,也是教育所应具有的一项重要功 能,可以说,教育对人的理性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一点在 偏重知性教育的现代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人生境界的提升离不开人的理性认 知能力的发展,而人的理性认知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作用,那么,人生境界 的提升也就与教育不可分离。

再次,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等层次

冯建军:“人的超越性及其教育意蕴”,《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5 年第 1 期。 33

较低的境界是“自然的礼物”(冯友兰语),一般人都可以比较轻松地达到,是需 要被超越的境界,但是,像道德境界、审美境界、自由境界等这一类层次较高的 境界,则需要特别的修养功夫才能成就。由较低层次的境界向较高层次的境界提 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轻松的事情,有时甚至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而且这个 过程可能充满诱惑和陷阱、艰难和困苦。“一个人要想最终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实现人生的至境追求,就必须明白根本的方向在哪,实际的困难在哪,可能的危 险在哪,适宜的方法在哪,如此等等。” ①

因此,人生境界的提升如果缺乏教育的

引导,人们可能迷失方向、误入歧途,离理想的境界越来越远;如果没有教育对 人的坚强意志的培养和锻炼,人们可能由于艰难和困苦而中途放弃,与高尚的人 生境界失之交臂;如果没有教育提供的方法和途径,人们可能在盲目探索的过程 中跌跌撞撞,甚至穷其一生也未能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等等。

最后,人生境界的提升具有反复性。人生境界的提升不仅仅是一种认识过程, 也是一种实践过程,也就古人所说的“知行合一”。“知”要通过“行”而体现出 来,“一个人是否达到了某一种境界,不是看他 /

她说的怎么样,而是看他 /

她是否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地、反复地和自觉地按照那种境界的要求去做了。” ② 而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人们的行为也经常受到 各种因素的干扰和破坏,在这些诱惑和干扰面前,人的境界可能发生动摇,甚至 倒退到较低的层次。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同样需要教育发挥作用来巩固人们对人 生境界的认识、坚定人们实现高尚人生境界的信心和决心。

可见,教育在人生境界的提升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生境界的提 升离不开教育,包括个体的自我教育。教育是人生境界提升的前提条件、内在动 力和基本途径。” ③

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27 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第 128 页。 34

四、提升人生境界之教育

教育应该关注人生境界的提升,也具有提升人生境界之功能,而人生境界的 提升本身也需要教育的参与,因此,教育应成为人生境界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 那么,教育究竟如何提升人的人生境界?这是这一部分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关注精神成长 唤醒学生的境界意识

人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因此能够超越自然世界、本能生命的限制,而 以内在的尺度来决定自己的生命状态,这体现了人是一种有着自主自觉的心灵的 精神性存在。境界是人之为人的精神标识,人皆处于一定境界之中,而且从本性 上说,人总是向往一种美好的生活,总是期望一种“有境界”、“高境界”的人生。 只是这种期望和向往并不总是能显现出来,它可能只是潜存于人们的意识深处, 只有在被唤醒之后,才能得以启动。教育要发挥提升人生境界的功能,首先就要 唤醒学生潜在的境界意识,使学生意识到人生境界的提升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 从而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为其人生境界的提升而努力。人的境界是一种“心境”, 体现人的心灵对世界的感悟及对人生的态度,是人的一种精神空间;人生境界的 提升意味着人的心灵的超越和升华,意味着人的精神修养和思想觉悟水平的提升。 因此,教育要唤醒学生的境界意识、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就离不开对学生精神 世界的关注。

精神生命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教育以人为目的,就应该关注人的生命的

完整性和独特性,关注人的精神生命的成长与发展。 1995

年世界发展首脑会议上

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战略,呼吁重建以人为中 心的发展价值体系,重视人的和谐发展。在这种新的社会发展观的指导下,教育 也应该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方向,即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整体生 命的完善与和谐。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着差距。教育以人为价值取向、以 35 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关注人的精神成长,这只是对教育的一种价值期望,现实 中的教育却并非如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无 限的生机和活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然而,市场经济奉行的竞 争和利益至上的原则同时也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许多不良的负面影响,更多的 人沉溺于对金钱、物质、权力等外在欲望的贪婪索取,从而忽视了对道德品质、 理想追求、人生价值等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建构,忽视了对人生境界的向往和 追求。“置身现代社会之中,我们在充分地享受现代化所带来的福利和便捷的同时, 也可能陷于人性的迷失。” ①

教育作为“心灵转向的艺术”,本应有力促使当前这

种状况的改善,本应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追求精神的成长与发展。但 是,置身于现代境遇之中的教育却未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纯洁性,也日益地被 功利化和工具化了。国家发展教育事业是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则是为了 提高升学率和就业率;对家长和学生而言,面对“为什么要上学”、“受教育的目 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好前途”、“找好工作”、“挣大钱”、“过上舒适富裕的日 子”才是他们内心真正的答案,“完善人格、提升境界”则被看作是虚妄不实、不 合时宜而又奢侈的一种想法。“有用”成了衡量一切价值的尺度,今天的教育不再 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不再具有自身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已经彻底沦为“工具性教 育”。

教育要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就必须改变当前这种单一的物的价值取向,实 现向人的价值取向的转变。“教育必须成为一种有内在灵魂的实践。这一灵魂就是 人的完成,就是个体人格的完整性发展,就是人性的不断趋于卓越。” ②

虽然,人

的生命兼有物质性和精神性两个层面,人的取向可以说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取向, 但是,相对于物质性,人的精神性更本质地表达了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 尤其是在当前教育过于关注其“物质性功能”而忽视了“精神性功能”的背景之 下,更是应该强调教育的精神取向,加强教育对学生精神生命的培育,促进学生 精神生命的成长。教育应引导学生不仅关注生存问题的解决,而且要关注生命存 ①

刘铁芳:“教育如何走向哲学”,《教育研究》 200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