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3套新高考模拟卷)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物质的量及其相关计算练习

A.

表示反应A+B=C+D的?H???a?c?kJ?mol

?1B.

表示不同温度下溶液中H+和OH-浓度变化曲线,a点对应温度高于b点

C.

针对N2+3H2=2NH3 的反应,图Ⅲ表示t1时刻可能是减小了容器内的压强

D.

表示向醋酸稀溶液中加水时溶液的导电性变化,图中p点pH大于q点

【答案】C 【解析】

A. 根据图Ⅰ,反应A+B=C+D属于放热反应,ΔH=-(a-c) kJ·mol-1,故A错误;B. 根据图Ⅱ,温度越高,水的离子积常数越大,图中a点对应温度低于b点,故B错误;C.根据 图Ⅲ, t1时刻,反应速率减小,平衡逆向移动,可能减小了容器内的压强,故C正确;D. 根据图Ⅳ,向醋酸稀溶液中加水时,溶液中离子的浓度逐渐减小,溶液的导电性能力逐渐减小,p点酸性比q点强,pH小于q点,故D错误;故选C。

15.短周期主族元素M、X、Y、Z、W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在周期表中M的原子半径最小,X的次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总数的

1,Y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M与W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A.Z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2+H2O=HZ+HZO B.X和Z的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X

17

D.常温下W2XY3的水溶液加水稀释后,所有离子浓度均减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M、X、Y、Z、W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M的原子半径最小,M为H元素,X的次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总数的

1,X为C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Y为O元素,3M(H)与W同主族,则W为Na元素,Z为F元素,据此分析解答问题。 【详解】

A.Z的单质为F2,F2与水的反应方程式为F2+2H2O=4HF+O2,A选项错误;

B.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C

C.C、O可以与H形成18e-的分子分别为C2H6、H2O2,但F元素不可以,C选项错误;

D.常温下Na2CO3的水溶液加水稀释后,溶液中OH-的浓度减小,由于水的离子积常数不变,则H+的浓度增大,D选项错误; 答案选B。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探究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图实验装置(夹持设备已略)制备氯气并探究氯气及其卤族元素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A装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漂白粉换成KClO3,则反应中每生成21.3g Cl2时转移的电子数目为____NA。

(3)装置B可用于监测实验过程中C处是否堵塞,若C处发生了堵塞,则B中可观察到__________。 (4)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此时C中Ⅰ、Ⅱ、Ⅲ依次可放入____(填选项a或b或c)。

18

选项 Ⅰ a b c Ⅱ Ⅲ 湿润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浓硫酸 湿润的有色布条 无水氯化钙 干燥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碱石灰 干燥的有色布条 (5)设计装置D、E的目的是比较氯、溴、碘的非金属性。当向D中缓缓通入足量氯气时,可观察到无色溶液逐渐变为红棕色,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大于溴,打开活塞,将D中少量溶液加入E中,振荡E,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现象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溴的非金属性强于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长颈漏斗 Ca(ClO)2+4HCl(浓)═CaCl2+2Cl2↑+2H2O 0.5 液体进入长颈漏斗中,锥形瓶内液面下降,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形成一段液柱 b 溶液分为两层,上层(苯层)为紫红色 不能 过量的Cl2也可将I-氧化为I2 【解析】 【分析】

(1)根据图示装置中仪器结构识别名称;

(2)次氯酸钙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盐酸,依据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配平方程式,若换为KClO3,该物质也有强氧化性,可以氧化HCl为Cl2,根据方程式物质变化与电子转移关系计算;

(3)装置B亦是安全瓶,监测实验进行时C中是否发生堵塞,发生堵塞时B中的压强增大,B中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形成水柱;

(4)为了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要验证干燥氯气无漂白性,湿润的有色布条中,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5)氯气氧化性强于溴,氯气能够置换溴;溴氧化性强于碘,能够置换碘;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能够置换碘,结合碘在有机物中溶解性及颜色解答。 【详解】

(1)根据图示可知仪器a名称为长颈漏斗;

(2)漂白粉固体和浓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氯气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Ca(ClO)2+4HCl(浓)═CaCl2+2Cl2↑+2H2O,若将漂白粉换为KClO3,根据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可得方程式为KClO3+6HCl(浓)=KCl+3Cl2↑+3H2O,由方程式可知:每转移5mol电子,反应产生3mol氯气,质量是21.3gCl2的物质的量是0.3mol,所以反应转移了0.5mol电子,转移电子数目为0.5NA;

19

(3)反应产生的Cl2中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气,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除去Cl2中的HCl;装置B亦作安全瓶,监测实验进行时C中是否发生堵塞。若发生堵塞时B中的气体压强增大,使B中液体进入长颈漏斗中,锥形瓶内液面下降,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上升而形成一段液柱;

(4)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要验证干燥氯气无漂白性,在湿润的有色布条中,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a.I为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Ⅱ中浓硫酸只吸收水分,再通入湿润的有色布条会褪色,能验证氯气的漂白性,但U形管中盛放的应是固体干燥剂,a错误;

b.I处是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II是干燥剂无水氯化钙不能吸收氯气,只吸收水蒸气,III中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可以证明,b正确;

c.I为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II为干燥剂碱石灰,碱石灰能够吸收水蒸气和Cl2,进入到III中无氯气,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不能验证,c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5)依据氯气和溴化钠反应生成溴单质,液体溴单质、过量的Cl2都能和碘化钾溶液中的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单质,碘单质易溶于苯,显紫红色,苯密度小于水,不溶于水,溶液分层;过量的Cl2也可将I-氧化为I2,所以通过E中溶液分为两层,上层(苯层)为紫红色,不能说明溴的氧化性强于碘。 【点睛】

本题考查了氯气的制备和性质,明确制备的原理和氯气的性质是解题关键,注意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及计算,题目难度中等。

三、推断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7.为确定某盐A(仅含三种元素)的组成,某研究小组按如图流程进行了探究:

请回答:

(1)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体C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加热条件下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FeSO4Fe2O3+6H+=2Fe3++3H2O2FeSO4【解析】

20

Fe2O3+SO2↑+SO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