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2.8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学案

为正值,使大气升温,气溶胶辐射强迫为负值使地表降温,共同作用使地表升温幅度减缓。

(4)根据材料硫酸盐气溶胶浓度与SO2浓度呈正相关,硫酸盐气溶胶气候效应减弱可能是SO2的排放量减少,同时读图气溶胶气候效应时间在数小时到数天之间,作用时间较短。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材料中CH4的主要来源,同时理解辐射强迫为正值和负值对大气温度的影响的区别,从而能得出CH4和气溶胶对气候影响的不同。

24.(2018·山东省济宁市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拿大贝拉库勒河发源于落基山,数百万年前,河水携带的大量冰川泥在入海口遇地热温泉而被掀动,部分微粒被覆盖深藏在河口冰层之下的海底。冰川泥微粒直径小于0.5微米,是世界上最细的天然泥,含有60多种矿物质、营养元素,被公认为世界上品质最优的天然“绿色”泥类面膜。冰川泥开采面积仅40英亩,一年之中可开采的时间不足3个月,开采人员需敲开冰层,潜水作业。采集的冰川泥,装在密封的专业器皿里运到加拿大南方工厂,在密封设备中进行高科技生化处理加工。

(1)分析图示地区冰川广布的气候条件。 (2)分析该地冰川泥颗粒细、矿物质丰富的原因。 (3)推测冰川泥的开采季节,并说明原因。

(4)分析加拿大冰川泥面膜被称为“绿色”泥类面膜的原因。

24.【答案】(1)山地广布,盛行西风从太平洋携带的水汽受山地阻挡抬升,降水量大;纬度高,地势高,气温低,利于降水(降雪)在低温作用下演化为冰川 (2)颗粒细:落基山的冰雪融水,携带泥沙进入贝拉库勒河,河口处水流速度慢,搬运沉积的冰川泥颗粒较细;在河口遇地热温泉,掀动翻滚,再次分选沉积为颗粒更细的冰川|泥,矿物质丰富:来源于落基山冰雪融水中的冰川泥富含矿物质;在入海口与温泉中矿物质融合 (3)夏季 气温相对较高,水温较高,冰层较薄,利于开采作业 (4)冰层覆盖且埋藏深,冰

13

川泥受外界影响小(或答:当地自然环境恶劣,人类活动对冰川泥污染少);人工开采,运输和加工过程全封闭,污染少;加工技术先进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气候对水文的影响、地质作用、工业区位因素。 (1)根据材料该地区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落基山脉海拔高,气温较低,降水逐渐累积形成冰川。

(2)该题设问有二个,一是冰川泥颗粒较细,二是矿物质丰富;根据材料冰川泥是经流水的搬运作用,在入海口处沉积,入海口处水流缓慢,所以颗粒较细;同时地热温泉使其翻滚,对冰川泥进一步分选,颗粒稍大的先沉积在海底,细小的颗粒分布在海底表层;矿物质一方面来自落基山岩石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下沉积到冰川泥中,另一方面来自地热温泉中的矿物质。

(3)根据材料冰川泥的开采过程中,开采人员需敲开冰层,潜水作业,夏季气温稍高,所以冰层较薄,利于开凿,便于开采。

(4)根据材料该冰川泥位于厚厚的冰层下面,受外界影响较小;同时采集的冰川泥,装在密封的专业器皿里运到加拿大南方工厂,在密封设备中进行高科技生化处理加工,减少了运输过程和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同时技术先进也减少了污染。 【点睛】

本题所给图文材料丰富,能够提取有效信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根据其经纬度位置、地形可以判断其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多地形雨;第(2)要认真审题该题有2个设问,要分别答出颗粒较细、矿物丰富的原因,颗粒较细要结合冰川泥的位置分析,主要位于河口地区,所以可以得出其为流水沉积形成;第(3)题要注意材料中给的开采条件需要凿冰,所以可以得出夏季是最佳开采季节;第(4)题注意运输和生产过程都是密封状态下的,减少了采出后被污染的可能。

25.(2018·安徽省亳州市上学期质量检测)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冻土是温度下降到O℃或以下时,合有水分的土壤呈冻结状态的一种现象。中国东北部的冻土广泛分布在呼伦贝尔高原、松嫩平原北部、以及大小兴安岭的森林地区。近百年来,东北部地区的冻土南界不断北移,只有处在森林以内的多年冻土,其退移速度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右图为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分布图。

14

(1)指出该地区的冻土退化可能带来的其他的生态问题。 (2)简析图示山脉地带多年冻土南界较其他地区纬度低的原因。 (3)分析造成东北地区冻土南界北移的社会经济原因。

25.【答案】(1)湿地退化、森林植被减少、土地荒漠化等。(任答两点即可) (2)夏季植被遮挡和反射太阳辐射,减少进入土层的热量,地温升温慢,冻土季节融化深度小。冬天植被起保温作用,减少散热,土壤季节冻结深度小,所以土壤季节变化小。森林植被涵养水源,保持土壤的含水量,减小季节冻结和融化深度变化,冻土南界较其他地区纬度低 (3)人口增加,城市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大,城镇“热岛”效应日趋明显,对冻土生态环境破坏越严重;大小兴安岭地区的林业、矿业相继开发。公路、铁路向林区腹部伸展,铁路沿线地区的森林遭到采伐,冻土失去植被覆盖退化明显;民用采暖房屋导致地温逐年上升,冻土退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冻土退化带来的生态问题。以及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本题主要考查冻土退化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多年冻土是地气热量交换长期负积累的结果, 其退化过程总体上表现出与全球气温升高的一致性。冻土退化会导致地表水体下渗加快,地表积水减少,湿地退化严重;土壤水分状况发生变化,森林植被减少;土地荒漠化等。

(2)本题主要考查山脉地带多年冻土南界较其他地区纬度低的原因,冻土的南界偏南,说明山脉地区气温更低。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从纬度、海拔(地形地势)、海陆位置、植被等方面分析。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在山区,植被的覆盖率高,夏季植被会遮挡和反射太阳辐射,减少进入土层的热量,地温升温慢,冻土季节融化深度小;冬天植被起保温作用,减少散热,土壤季节冻结深度小,所以土壤季节变化小。而且森林植被涵养水源,保持土壤的含水量,减小季节冻结和融化深度变化,所以冻土南界较其他地区纬度低。 (3)冻土南界北移说明气温升高,因此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气温升高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废热排放、温

15

室气体增多、植被破坏等方面进行分析。随着人口增加,城市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大,城镇“热岛”效应日趋明显,对冻土生态环境破坏越严重;大小兴安岭地区的林业、矿业相继开发,公路、铁路向林区腹部伸展,铁路沿线地区的森林遭到采伐,冻土失去植被覆盖退化明显;民用采暖房屋导致地温逐年上升,冻土退化。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

1、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1)纬度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2)海陆分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小;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大(如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 3)下垫面性质: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广的地区温差小,裸露地区温差大

2、大气:锋面活动、天气状况: 1)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前,气温较高;过境时,大风降温;过境后,气温较低) 2)天气状况:白天多云,气温较低;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全天多云,昼夜温差较小;全天晴天,昼夜温差大(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作用)。

3、地形 1)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0.6℃/100米); 2)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 3)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 。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

5、植被:植被覆盖率高,温差较小(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蒸发量的影响)。 6、水文: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温差较小(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

7、人类活动:城市热岛效应、大气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的影响。

26.读有关大气及海平面变化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6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