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

人们的存在是他们生活的现实过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最后,著作还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做了一个概括性的论述:“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发表以前对唯物史观最完整的表述。

三、内容讲解

“第一章 费尔巴哈”的中心是论述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共47段,由于手稿有散失,唯物史观原理的论述各段落之间有交叉,这里只是大致的划分为5个部分。

(一)唯物史观的前提(1-5段) 1 、唯物史观的前提

马恩认为,历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现实的个人与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他们通过考察现实个人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提出历史发展的四个因素,即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满足新的需要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第26-29段),并以此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2 、确立唯物史观前提的方法 他们认为,考察人不仅要考察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以及生存的自然条件,更重要的是从人们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中考察人的生存与发展。“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就是说从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出发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考察现实的个人。这种考察方法既不同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抽象思辩的方法,也有别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本学的方法,而是通过经验可以观察到的。

(二)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第 6— 15 段)

马恩“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辩证关系。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

他们指出,人类的物质资料的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们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另一方面是社会关

系,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强调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交往关系(第29段)。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他们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分工的发展,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的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不同形式。而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必然的交往形式。历史上不同的所有制形式都是由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决定的,并阐述了历史上四种所有制的特点。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交往形式适合生产力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二者的矛盾达到尖锐化时就会爆发社会革命,借以建立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这样就形成交往形式联系的序列。共产主义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过程和结果(第46段)。

(三)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第13-30段) 1 、意识的产生、发展和本质。他们从意识的产生、发展和本质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批判唯心主义从精神出发解释现实的观点。

他们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与人的物质活动、物质交往、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即由于社会的需要才产生的,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伴随着人们物质活动的变化,特别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的发展,社会意识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并在社会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第30段)。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意识必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并强调在全部意识形态中,即使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现的,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这就明确论证了社会意识的本质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还要能动的改造世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这就批判了德国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

2 、揭露了唯心主义精神统治的根源。 马恩认为,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是统治阶级把他们的思想与他们的统治以及他们的社会存在割裂开来,使意识具有独立性的外观。(第52段)。

(四)分工理论(第31-39段)

马恩是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论述分工的。

1. 分工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他们认为,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 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2. 分工的社会性质及其产生的结果。分工产生了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分工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当分工还是自发的时候,产生某种异己的、在人们之外而不能被人们驾驭的强制力量。

3. 分工的消灭。旧的分工的消灭、异化的消灭,同私有财产的消灭和阶级的消灭相互联系,它们都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所以,生产力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相互联系的同一过程。

4. 分工与世界交往和世界历史性的联系。社会主义的产生必须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所以,共产主义一般只能作为“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产生、存在和发展。 (五)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第40-47段) 1. 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的含义。他们认为,市民社会是在一定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它包括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 即一切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上层建筑,指的是由市民社会决定的整个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形态的总和。

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他们强调,市民社会“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同时,他们还考察了法律的实质,认为法律由国家颁布执行,“由此便产生了一种错觉,好象法律是以意志为基础的,而且是以脱离现实基础的意志即自由意志为基础的”。同时,他们也肯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资产阶级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各自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

3. 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四、重要意义

《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最有价值的科学巨著之一,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共产主义作出了哲学的科学论证。它很好的完成了自《神圣家族》开

始的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及详细制定了新世界观的任务,清算了从前的哲学信仰,并同《提纲》一起,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创立。它进一步发展了《家族》和《提纲》的天才思想,特别是它使得《提纲》中所构建的新世界观的理论构架变得丰满起来,成为有血有肉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和深刻思想的哲学世界观。它标志着马恩哲学思想形成过程的完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

《形态》创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方面,对于我们澄清对马克思主义各种各样的曲解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为我们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把握当今全球化进程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提高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器。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经典文献,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全球化与世界历史性,市民社会与交往实践等问题都是人们当代研究的热点问题。 附: 思考与作业

1. 马恩是如何论述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关系的? 2. 马恩是如何论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 3. 马恩是如何论述社会分工的原理的?

4. 马恩是如何论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的?

5.《形态》第一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