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

绪论

1) 生态学

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自然、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是一门基础性强、研究范围广、学科间渗透面大、应用范围宽的正在蓬勃发展的前沿学科。

第一章

1)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生态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可概括为非生物与生物成分,或者说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成分。

2) 根据食物链的起点,可将它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牧食食物链与碎食食物链。 3) 生态平衡

如果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平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生态平衡。(生态阈限)

第二章

1) 环境梯度

海洋具有三大环境梯度,即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第三章

1) 生态因子

生态学上将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2) 环境

环境指生物之外所有自然环境的综合,包括生物栖息的空间和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的各种环境因素。

3) 限制因子

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就叫做限制因子。

4)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当环境中某物质的量接近于植物所需的最低量时,该物质就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起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

两个辅助原理:利比希定律只在严格的稳定条件下,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的情况下才适用。 应用利比希定律时还应注意到因子的互相影响问题 5)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生物只能在耐受性限度所规定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这种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的概念就是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某种生物的耐性极限或生态幅,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分布广能栖居于多种环境条件、具有宽广生态幅的生物称为广适性生物。反之成为狭适性生物。 6) 生态幅

耐受限度表示某种生物对于环境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环境因素对生物发生影响的范围成为生态幅。

第四章

1) 种群

种群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内部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 2) 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

作业 3) 阿利氏规律

种群密度过疏和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

4) 集群现象(schooling)及其生态学意义

集群是在空间分布上形成或大或小的群,是种群利用空间的一种形式。

有利:繁殖(利于个体间交配与繁殖)、防卫(结群对外来侵害进行防御)、索饵(使个体都能获得较好的食物)、鱼类结群有利于提高游泳效率、改变环境化学性质以抵抗有毒物质,若形成社会结构,自我调节及生存能力更强。

不利:种内竞争、大量被捕食

成因:水动力条件、温盐及营养盐含量变化等等。

浮游生物的斑状分布也是一种集群现象。

5) r-对策者与K-对策者的生活史类型有哪些差别?举例说明种群生活史类型的多样化。

表4.5 海洋r–选择和K–选择的生活史比较(转引自Lalli & Parsons,1997) 气 候 成体大小 r–选择 (机会种,opportunistic species) 多变,难以预测,不确定 小 快 早 多 多 高 可变,常<K值 低 高,非密度制约 短(<1a) 高 K–选择 (平衡种,equilibrium species) 稳定,可预测,较确定 大 慢 迟 少 少 低 相对稳定,接近K值 高 低,密度制约 长(>1a) 低 生 长 率 性成熟时间 繁殖周期 幼体数量 扩散能力 种群大小 竞争能力 死 亡 率 生命周期 水层/底栖的比率 R-选择:种群内禀增长能力K-选择:环境所能负载的最大种群密度 种群生活史类型的多样化:

作业 6) 内禀增长率

当种群处于食物空间不受限制,理化环境处于最佳状态,没有天敌出现等最适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称为内禀增长率,即最大增长率。

7) 环境负载力

环境资源可容纳的最大种群值称为环境负载力。

第五章

1)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时间生活于一定地理区域或生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组成的集合体。群落中的生物在种间保持着各种形式的,不同紧密程度的相互联系,并共同参与对环境的反应。

2) 生物群落中优势种、关键种和冗余种在群落中的作用

优势种是群落中数量和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多的一个或几个物种,也是反映群落特征的种类。关键种和优势种不同,关键种不是生物量占优势,而是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种,而这种作用相对于其丰度而言是非常不成比例的。冗余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当从群落中被去除时,由于它的功能作用可被其他物种所代替而不会对群落的结构、功能产生太大的影响,因此,在保护生物学实践中常常未被关注。 3) 优势种

群落中数量和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多的一个或几个物种,反映群落特征的种类。 4) 关键种

对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种。 5) 冗余种

在特定功能群中次要或冗余的种类。 6) 种间竞争

指两个或更多物种的种群对同一种资源如空间、食物、营养物质的争夺。 7) 生态位

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自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以此与其他物种做出区别。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生态位分基本生态位和现实生态位两个层次。 8) 生态位与种间竞争的关系

作业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