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评(一)历史试卷 解析版

2016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评(一)历史

一、单选题:共30题 每题4分 共120分

1.《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

A.宗法制 【答案】A

B.分封制 C.结盟国 D.联姻国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材料的意思是相同姓氏相同血缘的人崇拜相同的图腾有同样的生性,因为生性相同血缘相同故而心性想法相同,因为有同样的心性想法,才会有相同的志向,A项符合题意。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官职发生了变化,平行的三卿变成了单个的主导官员,称为“执政”,

齐国为相,晋国为元帅,楚国为令尹等。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贵族政治的彻底解体 C.士阶层崛起和权力下移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平行的三卿变成了单个的主导官员”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贵族政治开始向官僚政治转化,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A项“彻底解体”表述错误;C项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说法太过绝对。

3.汉宣帝地节四年下诏曰:“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

B.开始向官僚政治转化 D.世卿世禄官制的颠覆

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不判死刑),皆上请廷尉以闻。”“亲亲得相首匿”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亲属间可以相互隐匿所有犯罪行为 C.被告人亲属如果出庭作证将受处罚 【答案】B

B.亲亲得相首匿的目的在于尊崇伦理 D.这一原则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亲亲得相首匿”的意思是指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隐匿犯罪行为,不予告发和作证,故C项表述有误;根据材料“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不判死刑),皆上请廷尉以闻”可知亲属间可以相互隐匿一般犯罪行为,不是所有犯罪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中这种亲属之间隐匿犯罪不负刑事责任的原则,来源于孔子宣扬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其目的在于尊崇伦理亲情,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稳定和发展,故本题D项表述错误,正确选项为B。

4.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

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 A.施恩于诸侯子弟,扩大统治基础 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实际上削弱了诸侯的力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A、B、C三项表述均不符合材料主旨。

5.朱元璋建国之后,废除宰相制,发布《皇明祖训》警告子孙:“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毋

B.缓和郡县与封国的矛盾 D.削弱地方上诸侯国的力量

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并敕谕群臣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这一做法

A.导致了明朝政治的腐败 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根据材料“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毋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A项表述可知朱元璋这一做法相当于堵死了制度演进改良的可能性,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与材料无直接联系;B项表述错误,宰相制度的废除也会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宦官专权;C项表述不能反映材料主旨。

B.消除了皇权旁落的隐患 D.堵塞了制度改良的可能性

6.孙中山先生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

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他强调的是 A.用考试选拔人才的合理性 C.科举考试打破了门阀制度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材料“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可知孙中山强调的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具有合理性,故本题答案为A项;B、C、D三项表述均不符合材料主旨。

7.南宋初年士大夫袁采在《世范》中说:“世事多更变,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常主,有钱则

B.科举考试逐渐发展完善 D.民国应该坚持科举制度

买,无钱则卖!……法禁虽严,多是幸免,唯天网不漏。谙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报酬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强大冲击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经济政策。注意题干要求“主要原因”,根据材料“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报酬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私有并且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故造成材料中的现象,由此本题答案为A项;其余三项均不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8.明朝谢肇滿在《五杂俎》中记载:“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

B.不抑兼并政策的实施 D.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由此可知宋朝茶叶贸易的最大收益是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提高边境人民生活水平

C.提升了自身军事战斗力 【答案】C

D.改善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可知宋朝茶叶贸易最大收益是提升自身军事战斗力,故本题答案为C项;其余三项表述从材料中均不能直接体现。

9.《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东洞庭)编民亦苦田少,不得耕耨而食。并商游江南北,以

通齐、楚、燕、豫,随处设肆,博锱铢于四方,以供吴之赋税,兼办徭役,好义急公。”材料主要表明

A.当地人多地少,赋税沉重 C.当地商业的发展已超过农业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编民亦苦田少,不得耕耨而食”“并商游江南北,以通齐、楚、燕、豫”“博锱铢于四方,以供吴之赋税,兼办徭役,好义急公”可知,商业成为当地民众重要收入来源,故本题答案为B项;A项“赋税沉重”从材料中不能体现;C项结论从材料中不能得出;D项表述只体现材料部分内容,不能反映主旨。

10.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

B.商业是当地民众重要收入来源 D.当地商业活动注重社会公益

“家抒轴而户纂组,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相依为命久矣”。这反映了 A.苏州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机户成为苏州丝织业的主体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根据材料“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抒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可知这反映了机户成为当时苏州丝织业的主体,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项“普遍衰落”说法太过绝对;D项表述从材料中不能体现。

B.清初官营手工业的普遍衰落 D.机工的生产积极性严重不足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