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教案aa

婴儿一生下来,就算60岁。以后每满一周岁,就减去1岁,活了60年,竟变成0岁。往后,先加10岁,再逐年减。

于是,岛上出现了这样的怪事:一位3岁的老婆婆送她52岁的孙子上学去。 请问:为什么会觉得“怪”呢?

思维训练2:用同一律分析以下《蟠桃献寿》笑话,你知道为什么富翁家会合家欢喜? 江南才子唐伯虎被邀到一个富翁家里为富翁之母生日绘画题诗。他挥豪而就一幅《蟠桃献寿》图后,紧接着信笔题诗,并边写边高声吟诵: “这个婆娘不是人,——”

这第一句吟完,满座宾客皆惊,富翁也做出愤怒已极的样子。“不是人”,这还了得,竟敢在老母亲寿辰时当众辱骂之!刚想发作,但唐伯虎又高声吟出了第二句: “九天仙女下凡尘。”

这下四座宾客转惊为喜,富翁也随之喜形于色。谁知第三句又道: “儿孙个个都是贼,——”

这又使得大家惊得发呆,富翁又转喜为怒。当富翁正要下逐客令之际,唐伯虎又高声读完最后一句:

“偷得蟠桃奉至亲。”

这下子,满座宾客赞叹不已,称唐伯虎真不愧是能画善诗的江南一流才子。富翁也对诗话赞不绝口,于是合家欢喜。

思维训练题3:用同一律分析以下幽默 妈妈:“这小伙很帅,人品好,收入也高,你偏不同意,你到底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对象?” 女儿:“我要找一个有共同语言的。” 妈妈:“他又不是外国人,怎么会没有共同语言?”

第三节 矛盾律 一、矛盾的内容

1.矛盾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2.矛盾律用公式表示:不能A并且非A;﹁(A∧ )

二、矛盾律的要求 1.在概念方面: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概念指称同一个对象。

2.在命题方面: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肯定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都是真的。

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具体有如下4种表现形式: (1)自相矛盾的概念

一般表现为所使用的概念本身蕴涵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2)自相矛盾的判断

指判断本身包含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3)自相矛盾的思想体系

指在一个思想体系中既肯定一种思想,同时又在否定这种思想。 (4)自相矛盾的言行

指一个人说的是一套,做的则与自己所说的矛盾。

17

实例分析1:“说谎者悖论”:这是逻辑史上最古老的悖论,可以简单地表述为:我正在说谎。从这句话引出了一个问题:说自己正在说谎这句话本身是不是谎话?如果他所说的“我正在说谎”是真话,那么他就正在说谎话,那么“我正在说谎”这话就是假的;如果他所说的“我正在说谎”是谎话,那么他就没有说谎,那么“我正在说谎”这句话就是真的。

“理发师悖论”一个乡村理发师出了一个通告:本理发师只为本村所有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这里引出的问题是,该理发师给不给他自己理发?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他就属于该村不给自己理发的人,那么,按他的通告,他就得给自己理发;如果他给自己理发,他就不属于该村不给自己理发的人,按他的通告就不能给自己理发。 悖论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永假命题,是矛盾律要加以排除的。一般因语句涉及自身而产生,说谎者悖论的产生就是因为涉及到“我正在说谎”这句话本身,理发师悖论也是因为涉及到理发师本人,所以避免悖论的一个方法就是避免涉及自身这种情况。

实例分析2:在一起强奸案中,被害人指控被告人捆绑其双手将其强奸,在法庭上被告人的辩护律师为了证明被告人不是强奸而向被害人作了如下提问: 律师:“请被害人回答,你于被告人在案发前就熟悉吗?” 被害人:“只见过一次面,谈不到熟悉。” 律师:“在被告人将你双手捆绑之前,你有没有打过或掐过被告人?” 被害人:“没有,他身高马大,我怎么敢打他呢?” 律师:“这就怪了!那为什么被告人身上有一块紫色的斑痕和一块红色的斑痕??” 被害人连忙说:“那是他身上原来就长的胎记,不是我打的。” 律师:“你连他身上长胎记都知道,你还说你对他不熟悉?” 被害人吞吞吐吐,不能自圆其说。

请问:律师是怎么揭露被害人的谎言?

三、矛盾律的作用 1.矛盾律的作用

矛盾律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思维具有无矛盾性,或者说首尾一贯性。 2.矛盾律的应用

(1)发现并排除科学理论中的逻辑矛盾,是推进科学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 (2)根据矛盾律揭示对方的逻辑矛盾,是驳倒谬误的重要手段。 (3)矛盾律是间接反驳的逻辑基础。 (4)不否认辩证矛盾、修辞矛盾

例如:臧克家《有的人》一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从生命同精神对照入手,写“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两种不同的人 【思维训练题1】请用矛盾律分析以下情书: 一个叫小军的小伙子给他的女朋友小红写信:“亲爱的,为了你,我准备不顾身地横渡大洋,毫不犹豫地跳进深渊;为了见到你,我要克服任何困难??星期天我准时到你那里,如果不下雨的话??”

【思维训练2】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里,波西娅有三只盒子:金盒、银盒、铅盒。其中一只里有波西娅的肖像。每只盒盖上各有题词一句,她在盒子上写了如下题词: 金盒:肖像在这只盒里。 银盒:肖像不在这只盒里。 铅盒:肖像不在金盒里。

波西娅交了底:这三个陈述中至多有一个真。

你能根据矛盾律说明肖像为什么不可能在金盒和铅盒吗?

18

第四节 排中律 一、排中律的内容

1.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2.排中律的公式是:或者A或者非A;A∨﹁ A 二、排中律的要求 1.在概念方面:

排中律要求对任一对象,或者用A这一概念去反映它,或者用非A这一概念去反映它。 2.在命题方面:

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不应该都否定,而必须肯定其中一个是真的。

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就会犯“模棱两可”(“模棱两不可”)的错误。 实例分析1:

“模棱两可”一词来自《旧唐书?苏味道传》。据说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有一位宰相,名叫苏味道。他对问题的正反两方面意见,从来都是不表示任何明确的态度。他曾对别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为此,当时的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苏模棱”。因此,“模棱两可”即指对事物的认识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含含糊糊,没有明确的态度或主张“似乎此,似乎彼”。 实例分析2:

某单位有个职工经常违反劳动纪律,单位领导讨论对他的处理问题。领导甲主张正面教育,领导乙主张给予处分。甲乙两人争执不下,征求领导丙的意见,丙说:“动不动就给人处分,这不好吧!”甲问:“你同意不给处分?”丙又说:“我也不同意不给他处分,对这种违反纪律的人不处分是不行的。” 请指出以上言论是否违反排中律?

三、排中律的作用 1.排中律的作用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明确性。 2.排中律的应用

(1)当我们面对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的时候,根据排中律即可断定二者必有一真。 (2)排中律是间接证明的逻辑根据。

【思维训练题1】一家珠宝店的珠宝被盗,经查可以肯定是甲、乙、丙、丁中的某一人所为。审讯中,四人是这样说的: 甲:“我不是罪犯。” 乙:“丁是罪犯。” 丙:“乙是罪犯。” 丁:“我不是罪犯。”

你能根据排中律迅速找到切入点,指出谁是罪犯吗?

【思维训练2】老师在一张纸条上写了甲乙丙丁四个人中的一个人的名字,然后握在手里让这四个人猜一猜是谁的名字。 甲说:是丙的名字。 乙说:不是我的名字。 丙说:不是我的名字。 丁说:是甲的名字。 听完后,老师说:“只有一个人说对了。请再猜一遍。”这次四个人都很快同时猜出了这张纸条上写的是谁的名字了。

19

问:这张纸条上究竟写的是谁的名字,他们四人是怎样猜出来的?

四、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

(1)都是保证思维的确定性,只是侧重点不同: (2)从表述思维确定性的不同侧面来说: 2.区别

(1)逻辑内容不同;逻辑要求不同。 (2)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 适用范围不同

所犯的逻辑错误不同 作用不同

第五节 充足理由律(自习) 一、充足理由律的内容

1.内容:在论断过程中,任何一个论断被确定为真的,必须具有充足理由。 2.公式: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

二、充足理由律的要求

1.充足理由律要求理由必须真实;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 2.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要求在论证问题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理由充足不充足的争议

违反充足理由律,会犯“虚假理由”或“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本章概要:逻辑基本规律是在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中普遍起作用的思维规律,它们概括地表现了逻辑思维的确定性。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同一律要求每一思想自身保持同一性;矛盾律要求对互相否定(互相矛盾与反对的命题)的思想必须否定其一;排中律要求对互相否定(互相矛盾与互相下反对的命题)的思想必须肯定其一。排中律的运用有若干限制,特别是,它是在二值逻辑中运作的。三条逻辑规律从不同方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但需注意它们的适用范围、逻辑要求、错误的性质以及作用的不同。

第八章 论证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本章的基本知识对于提高人们论说文的写作能力,对真理的逻辑证明,揭露、驳斥诡辩和谬误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本章应懂得论证的结构,论证与推理的关系。重点掌握论证和反驳的基本方法,论证的规律和规则。学会分析日常思维中论证、反驳的结构和方法;识别日常论证和反驳时所犯的逻辑错误。 [课时] 6课时

[内容] 一、什么是论证 二、证明的方法 三、反驳的方法

第一节 论证的概述 一、什么是论证

1.论证就是用已知为真的判断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为真)或虚假性(为假)的思维

2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