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37美学-自考笔记完整版

果。阿勃拉姆斯曾经把天才分为“自然天才”和造就的天才。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为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 六、艺术想象力[易考名词解释题、简答题]。 艺术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艺术想象力不同于日常的逻辑思维能力,它可以超越抽象概念、判断、推理,超越正常的逻辑时空,以艺术的感悟主旨为归,形成独特的心理时空和情感逻辑,来追忆、引发、整合心理意象。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重要的是将其融会和整合,这种融合的基础就是艺术想象中基本的主体感悟主旨。 七、艺术操作与艺术技巧

[易考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 艺术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是什么

在艺术家准备表达、操作时,心中意象并不一定已非常清晰、完善,正是靠着表达和操作运动,艺术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艺术操作与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在一定意义上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它是艺术技巧运动的物态化和凝定。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作为意义凝聚于形式的符号中,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技巧的美。因此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艺术家在对艺术真谛的体味与投入中,运用熟练的技巧,在审美状态中所创造出的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形式符号层次上的统一,是艺术的意义凝聚于“有意味的形式”。

八、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易考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第一种标准是艺术与现实之间的

77 / 89

关系,如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方法;

第二种标准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如莱辛的分类方法; 第三种标准是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我们认为,第一种标准必然会陷入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二元对立之中,而且容易忽视艺术作品的内在特征,导致把艺术混同于一般的现实生活。第二种标准完全依据欣赏者的接受方式和审美体验来划分艺术作品,显然也有片面性。而第三种观点则是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出发的,是一种存在论或本体论的观点,我们比较赞同。据此,我们可以把艺术作品划分为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两种形态。前者包括了音乐、戏剧、舞蹈、文学、影视等艺术形式;后者包括建筑、雕塑、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 九、艺术接受的核心、本质与过程

[易考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谈谈对于艺术接受的核心的理解

艺术接受本质上仍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接受者所欣赏的仍然是艺术意象,但是必须借助于符号形式。

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的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因为艺术符号的特殊性,它对其意义的表达只能通过象征与暗示,所以艺术接受者就不可能完全获得来自于艺术创造者的原始意象。而是根据符号的暗示引导重建意象,因此,意象的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的接受是个阶段性的过程,其中阶段性的变化,指的是接受者随着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的深人发掘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化。这个过程可以分成观、品、悟三个阶段。“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品”是对艺术品有了直观的了解以后,必须将接受活动进一步展开与深化,才能使意象的重建得以实现。日常的意识状态要转变成审美状态,需要凝神专注,仔细体味才成。要实现这个转

78 / 89

换,需要主体意识的积极参与,全神贯注,用心专一,静心体味。“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人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十、艺术鉴赏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请结合实例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艺术鉴赏的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其中“阶段性”的变化在于接受者随着艺术品的符号和意义的关系的深入发掘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化。我们可以初步把这个接受过程分成观、品、悟三个阶段。“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例如无意中在一本画册里面发现了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虽然从前完全不了解所谓抽象表现主义,对于这位画家也比较陌生,但是却可以感觉到线条里面的运动性,一下子可以抓住其中的简单明快的美感。应该说这是凭借着主体的理解力,而达到的一种比较浅层次的审美感受。“品”是在对艺术品有了直观的了解后,必须将接受活动进一步展开与深化,才能使意象的重建得以实现,要实现这个转换,需要主体意识的积极参与,全神贯注,用心专一,静心体味。且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例如进入音乐会的大厅,屏息凝神,开始专注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个时候抽象的音乐元素直接全面的刺激大脑,激起听众内心的波澜。“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由于接受主体完全进入意象世界,于是形式符号被克服了。例如阅读雨果的《悲惨世界》,在有的地方被那种崇高的人性力量深深震撼,被那波澜壮阔的社会和人生画卷深深感染,不由自主地进入了那个世事纷杂而又充满激情与痛苦的世界。应该说明,在实际的艺术接受活动中,接受者由于经验和素质水平的不同,以及当时艺术品质量与品位的不同,不一定都能达到“悟”的境界。 十一、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易考简答题]。

艺术接受是艺术接受者主体的意识活动。首先,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接受者不可能直接领悟到创造者的艺术意象,而是调动主体性因素对创造者提供的一个文本和形式符号进行意象的创造。其次,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

79 / 89

“期待视界”。再次,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特殊的“图式化”结构。最后,一切艺术品的意象潜藏在复杂的结构系统中。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 单 选:

7.1.中国上古的美育意识从自发到自觉,在诗、歌、舞一体的“——”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乐)

7.2.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舜的时代) 7.3.礼乐纳人学校教育是在(西周时期)

7.4.《左传》中季札观乐时,非常推崇_____,认为它“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颂 》)

7.5.在先秦时,美育的最高理想是(乐) 7.6.把和与同严格区分开来的是(《国语?郑语》)

7.7.“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出自(董仲舒) 7.8.建安时期,首先提出“美育”一词的是(徐斡)

7.9.是人性觉醒、个性发展的时代,且使美育有了自己的范围,不再只是教化的一部分的时期是(魏晋)

7.10.朱熹提出的类似于亚里士多德“净化”思想的观点是(消融查滓) 7.11.中国明清时期提出“见文当观心”观点的是(金圣叹)

7.12.指出戏曲要情节离奇,文词警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的是(李渔) 7.13.近代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的是(蔡元培)

7.14.受西方传统观念的影响,把美育看成审美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的是(蔡元培)

80 / 89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