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侏罗世后。
(4)朱凹山北断裂组(F2241)
朱凹山北断裂组位于固戍朱凹山北,由两条断裂组成。走向东西,倾向北,倾角70°,发育于前震旦系变质岩和混合花岗岩中,延伸长1~2km,宽3~5m。表现为硅化破碎带,构造岩主要由硅化岩和碎裂岩组成。局部见片理化现象。劈理、节理极发育,沿节理面有后期石英脉充填,呈透镜状产出。为压性构造。
3.伯公坳断裂带
伯公坳断裂带展布于七娘山北麓、梧桐山南麓、大面山一线,由南澳断裂组、梧桐山断裂组、大面山断裂组组成。断裂带自东往西穿行于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火山岩、下侏罗统、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花岗岩中,多被北东向断裂所切割。断裂面呈舒缓波状,并发育擦痕阶步。构造岩为糜棱岩化花岗岩、碎裂岩、硅化岩。构造透镜体呈尖灭再现排列,并见大量的石英脉、中性岩脉充填,这些岩脉并显示再破碎、糜棱岩化等特点。断裂主要成生于晚侏罗世时期,具多期活动特征,力学性质为压性或压扭性。
(1)南澳断裂组(F2311、F2312)
该断裂组包括水头沙断裂、七娘山北麓断裂等。
水头沙断裂展布于大鹏半岛鹰管岭北侧,东西向,长3.5km,宽12~20m。其西段倾向北,倾角80°;东段倾向南,倾角45°。其西端延伸入大鹏湾,东端被第四系覆盖,中段被北东向断裂所切割。主要表现为晚侏罗世花岗岩与下侏罗统呈断裂接触,界面明显,呈舒缓波状延伸。断裂西段的构造岩以碎裂硅化岩为主,局部见构造角砾岩;东段以糜棱岩为主。此外构造透镜体呈串珠状产出,岩脉呈东西向分布,沿主裂面发育斜交的密集劈理带,水平擦痕,示断裂作反时针向滑移。节理有走向北西320°(扭性)及北东20°(张性)两组。该断裂成生于晚侏罗世后,具有多期活动特点,力学性质为压性—压扭性,后期构造活动以水平运动为主,空间上为反时针向扭动。
(2)梧桐山断裂组
该断裂组主要分布于梧桐山南麓一带。包括梧桐山北断裂、下梧桐断裂、恩上断裂、伯公坳断裂等共8条断裂。
1)梧桐山北断裂(F2321):梧桐山北断裂走向东西,倾向北,倾角50°~70°。延伸长2km,宽30m,发育于上侏罗统火山岩中,主要表现为强烈硅化、片理化带,局部见糜棱岩化,构造岩为碎裂岩。矿物重结晶、压扁拉长现象明显,局部还见有斑晶裂纹、片理挠曲等现象。力学性质压扭,主要成生于晚侏罗世后,被北东向断裂切割。
2)下梧桐断裂(F2322):下梧桐断裂位于梧桐山南西侧。东西延伸,倾向北,倾角50°~70°,发育于上侏罗统火山岩中,延伸长6.5km,宽3~10m。构造岩为硅化岩,局部见糜棱岩化凝灰岩及碎裂岩。糜棱岩条带扭曲,并见石英细脉顺条带间贯入。发育多组同方向的节理,节理面光滑,有硅质薄膜。力学性质为压扭性,成生于晚侏罗世后,断裂被北东向断裂切割。
3)恩上断裂(F2323、F2324):恩上断裂位于梧桐山南东侧。东西延伸,倾向北,倾角30°~60°,发育于上侏罗统火山岩中,断续长5.5km,宽3~20m。主要表现为硅化、破碎、片理化、糜棱岩化带。断裂面呈舒缓波状,并见有硅质薄膜、擦痕阶步,擦痕产状南西255°~270°,倾角30°。沿挤压面见多条石英脉贯入平行排列,并压碎成块状,同时还发育一组南北走向的石英脉。力学性质先张后压扭(顺扭)性,成生于晚侏罗世后。
4)伯公坳断裂(F2325):伯公坳断裂位于梧桐山南麓。东西延伸,倾向南,倾角70°~80°,发育于上侏罗统火山岩中,延伸长约3km,宽3~20m,断裂面呈舒缓波状。构造岩为硅化岩、蚀变碎裂岩、片理化凝灰岩及构造透镜体,并见网状裂隙、劈理化、绿泥石化、滑石化现象。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力学性质为压扭性,成生于晚侏罗世后。
(3)大冚山断裂(F2331)
大面山断裂分布于大面山,长约5km,宽0.5m,局部10m,呈东西走向,倾向北,倾角65°~80°,连续性较好。断裂面擦痕阶步发育,构造岩为糜棱岩化花岗岩、压碎花岗岩。并发育构造透镜体,呈尖灭再现排列。沿断裂发育大量的石英脉、中性岩脉,并多已破碎、糜棱岩化。裂隙发育,构造岩被切割成菱形块体,并见次一级同方向及南北向配套张性断裂发育。断裂在早白垩世南头单元岩体中发育并被北东向断裂所切割,其成生于晚白垩世之后,且有多期活动特点,早期以挤压作用为主,构造岩以碎裂花岗岩为主;晚期转化为压扭性,使早期的构造岩变为糜棱岩化带、构造透镜体,空间上呈反时针向扭动。
(三)北西向断裂
北西向断裂发育程度仅次于北东向断裂,走向以北西300°~330°为主,自西往东有蛇口断裂束、杨柳岗断裂束、黄京坑断裂束、大芬断裂束、清林径断裂束、永庋断裂束及大鹏断裂束,呈平行斜列式展布。断裂束的间距大致相等(15~20km)。除大鹏断裂倾向南西外,多倾向北东,倾角45°~80°。北西向断裂对深圳市的微地貌、沟谷、溪流及泉群有较明显的控制作用。断裂在航空遥感图像上有清晰反映,红外影像上表现为带状或串珠状分布的泉点、水塘或直线影像;雷达图像上则出现细、短而直的浅色或暗色条带等。
断裂束长10~30km,单条断裂长2~15km,宽2~30m。沿断裂出现硅化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片理化岩及构造透镜体等,并有石英脉贯入。个别断裂两侧见有横张裂隙及北北东向扭裂面等配套构造。北西向断裂形成较晚,切割了北东向及东西向断裂组。断裂具多期活动性,以压扭性为主,并具反时针扭动特征。
1.蛇口断裂束
蛇口断裂束分布于蛇口半岛,由6条大致平行、大小不一、几乎等距的断裂组成。 (1)则远断裂(F3111)
则远断裂走向北西310°,倾向北东,倾角42°~52°。长2.5km,宽15m,切割早白垩世花岗岩及前震旦系混合岩,北西端延入大海,南东端被第四系覆盖。断裂面舒缓波状,见水平擦痕,构造岩为压碎硅化岩,局部见构造角砾岩,并发育走向北东30°张性断裂,为该断裂的配套构造。在横向上构造岩分带现象明显。力学性质属压扭性,成生于早白垩世后,切割北东向断裂。
(2)小南山断裂(F3121)
小南山断裂走向北西290°~340°,倾向北东,倾角35°~80°。延伸长4.5km,宽2~10m,穿行于早白垩世花岗岩及前震旦系混合岩中,两端延入大海。构造岩为碎裂岩、硅化岩、糜棱岩等,见构造角砾岩呈尖灭再现,大小为0.5~1m,还见糜棱岩再破碎成角砾岩。断裂面见水平擦痕示断裂呈顺扭,并发育石英脉。破劈理发育。具多期活动性。力学性质压性—张性—压扭(顺扭),成生于早白垩世后,切割北东向断裂。
(3)太子山断裂(F3131、F3132)
太子山断裂走向北西320°~330°,倾向南西,倾角75°。延伸长3km,宽5~15m,穿行于早白垩世花岗岩及前震旦系混合岩中。构造岩为压碎岩,并见硅化。岩石具碎裂结构,重结晶作用较强。扭性节理(北东20°)、劈理(走向北西355°)发育。此外,断裂使两侧地质体发生反时针向的位移。力学性质为压扭(反扭)性,成生于早白垩世后,切割北东向断裂。
2.杨柳岗断裂束
杨柳岗断裂束分布于深圳市西部,由黄旗岗断裂、杨柳岗断裂、尖岗断裂、洞尾山断裂组成。总体呈北西310°方向舒缓波状延伸,倾向南西,倾角45°~80°。可见长约15km,宽约2km,为市内北西向构造带中规模最大、发育最完好的断裂束。单条断裂长4.5~10km,宽1~15m,最宽达50m,展布方式呈尖灭侧现排列。断裂束所夹持的地质体均有不同程度硅化碎裂现象。各断裂面的次生构造擦痕、阶步等发育。构造岩为硅化碎裂岩、硅化岩、
构造角砾岩,局部见糜棱岩,普遍具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蚀变现象。节理、岩脉亦较发育。地貌上反映为正地形,卫星影像特征明显,多呈平直线状延展。断裂束主要成生于早白垩世后,其力学性质早期以压性为主,晚期则为压扭性,其间亦有过较大规模的张性活动。滑动方向为反时针向。为一脆性变形的剪切带。断裂束南东侧的第四纪沉积物,呈北西向展布,近几年来在尖岗一带曾发生2级以下微地震活动。
(1)黄旗岗断裂(F3211)
黄旗岗断裂长约2.5km,宽3m,走向北西300°~310°,倾向北东,倾角47°~70°。断裂主要发育在前震旦系变质岩中,具舒缓波状延伸。构造岩以碎裂岩、硅化岩为主。岩石强烈硅化,坚硬具明显的重结晶现象。硅化后又遭压碎,并被褐铁矿胶结,破碎强烈处成糜棱岩,并见绿泥石化。
(2)杨柳岗断裂(F3221)
该断裂始于铁岗水库,经杨柳岗高地至福永一线,呈北西300°~320°方向舒缓波状延伸,长约10km,宽2~10m,局部40~50m,其连续性好,倾向北东,倾角45°~70°。穿行于前震旦系变质岩、混合花岗岩及早白垩世花岗岩中,南东端在铁岗水库坝附近逐渐消失。以硅化岩、碎裂岩带为特点,强烈之处见硅化岩被压碎成角砾状,大小为0.5~3cm,为次棱角状,硅质胶结。靠近断面,碎裂岩的破裂程度越高。节理发育,主要有5组:①北西305°,倾向南西,倾角60°(扭性);②北西305°,倾向北东,倾角40°(扭性);③北西280°,倾向南西,倾角80°(扭性);④北东30°,倾向南东,倾角80°(扭性);⑤北西330°,倾向南西,倾角60°。其中①和②配套,③和④配套。①和④组较平直、密集;②组极发育,硅化岩被切割成透镜状与主裂面斜交,并切割①和④组。它们发育程度不同,具互相切割,又相互制约。断裂中后期贯入的石英脉,被节理、劈理切割成碎块状,大小为2~20cm。断裂面具舒缓波状,垂直擦痕阶步发育,示断裂的北东盘混合花岗岩逆冲在南西盘条带状混合岩之上。地貌上为正地形,发育在山脊上和山前半坡地带。综观断裂全貌及其剖面分析,以脆性变形为主,成生于早白垩世后,具多次活动的特点,第一次以强烈挤压作用为主,形成规模大的硅化岩带;第二次表现为压扭性,使硅化岩遭强烈破碎,断面相继产生,剖面上显示逆冲断层性质,为断裂活动的高潮期;第三次表现张性活动,形成构造角砾岩并有石英脉贯入,呈不规则状或团块状;第四次为压扭性,断裂再次破碎,硅化岩、碎裂岩、石英脉被挤压成透镜状,显示断裂反时针向扭动。
(3)尖岗断裂(F3231)
尖岗断裂长约4km,宽2~5m,走向北西300°~310°,倾向南西,倾角6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