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建立完善优秀残疾人人才库。深入开展残疾人工作者“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大市、县级残联干部培训力度。认真做好省残联及地方各级残联换届工作,进一步发挥各级残联代表大会代表作用。着力培育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
6、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发展壮大助残志愿者队伍。将志愿者助残工作纳入全省志愿服务总体规划,积极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建立健全助残志愿者招募注册、服务对接、评价激励、权益维护机制,促进志愿者助残服务的专业化、常态化、长效化。助残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40万。
7、加强残疾人素质教育。大力弘扬自强不息精神,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投身社会建设。广泛开展自强活动,培育、发现自强典型。召开第五次全省“自强与助残”表彰大会。
(十三)科技、信息化、统计、监测和政策研究。 主要任务:
——加强残疾人事业领域的科技应用和信息化建设,实施信息无障碍改造,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统计和监测,掌握残疾人基本状况和基础数据,及时跟踪残疾人有关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完善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
政策措施: 1、做好第二代残疾人证发放管理工作,建设残疾人人口综合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为残疾人享有社会保障和服务提供身份认证和基础信息,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客观真实的基础数据。加大省级残联和市、州残联网站资源和无障碍建设力度,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加强信息化机构、队伍建设和基层信息专业技术人才培训。
2、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统计,建立可靠的统计数据库。加强基层业务台帐工作,推行统计电子化和网络化,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效性。推进残疾人事业相关统计指标纳入全省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定期做好培训、检查、监督、管理工作。
3、做好残疾人状况监测工作,稳定工作队伍,落实保障条件,提高数据质量,加强分析利用。推进残疾人抽样调查的制度化、规范化。筹备第三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4、充分发挥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优势,建立湖北省残疾人事业研究会,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开展残疾人公民权利、人道主义思想等基础性研究和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的政策研究。编写出版残疾人工作研究、培训书籍。 5、鼓励和扶持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与残疾人有关的信息技术、无障碍技术、辅助器具研发、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的研究。
(十四)社会环境、残疾人慈善事业、对外交流与合作。 主要任务:
——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培育发展残疾人社会服务组织,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有效机制。
政策措施:
1、宣传、文化、新闻、出版部门和单位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支持残疾人事业。新闻媒体要加大残疾人事业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党和政府扶残助残优惠政策措施,加强网络等新媒体宣传。省、市广播电台要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电视台要开办手语栏目。对市、州广播电台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电视台开设手语栏目给予扶持。组织好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人道主义进校园等主题宣传活动。继续开展“红领巾手拉手助残”等活动。
2、结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活动,将扶残助残工作列入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创建的内容,在全省开展“爱心系列”创建活动。
3、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兴办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鼓励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发展残疾人服务业。完善对残疾人社会服务组织资助办法,加强残疾人服务业规划和行业管理,建立服务质量标准和监管制度,确保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