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信粤海事件

窗口企业承担债务,这使得评级机构在中资企业评级时剔除了政府支持的有利因素,导致评级下降。由此可见,广信粤海事件的发生几乎已经影响到整个中国金融界的国际信誉,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中资金融机构对外融资的难度。 (2)外国债权人紧缩对中资企业的信贷

在广信被勒令关闭后,外资银行全面紧缩对中资企业的信贷,不再批准对其他信托投资公司的贷款。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广州、大连等地的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许多地方政府所办企业,如粤海、华闽等无法再借新债还旧债,纷纷宣布无法还本付息,经营陷入困境。因为债权银行都不愿意接受借方企业削债的要求,使得这些企业的债务重组一直困难重重。

以粤海为例,其财务问题于1998年10月初开始浮现,受到广信被关闭事件的影响,原本正要签署的5000万美元信用证计划被迫搁置,到10月底不得不两度延迟偿还一笔到期的银团贷款,终于引发全面的财务危机。

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字显示,其会员国银行于1998年12月末对中国的信贷余额为582亿美元,比98年6月末减少1.8%。其中,在广信破产中损失最大是日资银行。广信事件发生后,在香港的日资银行撤走了27家,减幅高达40%。日资银行于1998年12月末对中国的信贷余额为151亿美元,比98年6月末减少了13.6%,紧缩融资的幅度很大。广信粤海事件以后日本的银行除了保持对在华投资的日资企业的贷款以外,已基本上不予中资金融机构新的贷款。 (3)破产企业所担保的债务受债权人追讨

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实践中,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往往要求的是第一性的担保责任。这意味着如果担保人破产,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偿还债务或提供新的担保。作为业务繁多的窗口金融机构,广信不仅自身举借了大量外债,而且还为其它企业或项目融资提供了担保。广信被关闭后,有多家信心受到打击的债权人向受广信担保的企业追讨债务,即使该债务本身并没有出现问题,从而引发了连带的债务危机。据不完全统计,仅广信提供担保的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债务就有10笔之多,其中相当一部分在广信关闭之后遭到债权人追讨。如1998年11月,意大利商业银行向香港高等法院起诉,向China Wealth Group追讨一笔连本带息2990万美元的贷款,该贷款就是由广信提供担保的。 (4)海外投资者信心受损致使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困难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与世界融合,中国的企业也不再满足于以举借银团贷款、发行债券等传统方式融资,而是更加积极地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发行股票在海外上市。在海外的国际金融市场中,香港由于地缘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倍受中国企业青睐。自1993年6月“青岛啤酒”在香港成功上市以来,中国内地已经陆续有43家企业在香港上市,累计筹集资金超过100亿美元。

然而广信粤海事件对香港金融市场的打击非常大。香港许多银行都对广信和粤海提供了贷款,而广信的倒闭和粤海的重组使这些银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仅1999

13

年上半年,香港银行业的平均收益就下跌了约40%。同时香港股市中的中国板块也在广信粤海事件的冲击下大幅下挫,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使得其后试图在香港上市的许多中资企业遭受了失败。

1999年1月10日广信宣布向法院申请破产,其后粤海债务重组又出现波折,香港红筹股应声而落,形成了一场小规模的股灾。在1月到2月间分别有“珠江钢管”、“北大荒”和“山东国电”因市场招股不利而押后上市计划。到1999年年中,两家大型国有企业中国联通和中国海洋石油——均押后上市计划。可以说,广信粤海事件发生后中国企业在香港上市已经接连受挫。

事实上,中国在海外的上市公司虽然各自为政,但都具有政府支持、国家所有、公司运作的同一类模式,还不是地道的独立企业。最终能取得市场信任、引起投资者兴趣的前提还在于“中国概念”本身。97回归之前,红筹国企因为“中国概念”而受市场追捧。1998年以来,投资者已经不再对“中国概念”盲目信任。到1998年底1999年初广信粤海事件发生,暴露了红筹股公司管理混乱、负债累累的内幕,加之中央对广信的处理方法让投资者大失信心,导致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对国企上市反应冷淡,出现了国有企业海外上市融资困难加大的局面。

根据客观的数字可以更好地看出广信粤海事件产生的巨大影响及金融风险传递的结果。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1998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帐户由前几年的大量顺差转为逆差63亿美元。自1993年以来,中国资本帐户每年都保持了200亿美元以上的顺差规模,但到1998年则转为逆差63亿美元,绝对数虽然不大,却很值得关注。造成1998年资本帐户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借贷资金和证券资金方面的流动。在“证券投资和其它投资”中的“证券投资”栏,1998年中国吸引国际资金的数额由前一年的净流入68亿美元转为净流出38亿美元。“其它投资”栏,吸引外资则是巨大的负数,大到437亿美元,比1997年多出182亿美元。1998年广信倒闭,国际信用评级机构调低中国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中国企业在国外证券市场的融资活动可谓举步维艰。这是造成了证券资金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借贷资金上,“其它投资”栏的逆差表明1998年中国大大减少了从国外市场的借贷,而且国际债券机构大量从中国回收了债权,正是这些债权存量的调整使大量资金从我国净流出。到1999年,中国对外债务融资形势仍然严峻。根据汤姆逊证券数据公司公布的99年前9个月银团贷款统计显示,中国银团贷款较去年同期下跌近69%,至22.95亿美元,为亚洲地区跌幅最大的国家。

从宏观上看,广信破产和粤海重组只是两家企业的事,但却造成了如此广泛严重的后果,足以证明金融风险有在国内广泛传递的可能。这种金融风险的传递方式极富中国特色,也是在今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必须特别注意的地方。

1. 广信粤海事件发生的原因

14

广信粤海事件所暴露出的金融风险隐患令人触目惊心。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这些风险隐患、防止中国出现金融危机,有必要对产生这些隐患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从根本上说,广信粤海事件的发生是市场经济中政府与企业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为与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全球化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 1. 经济全球化是广信粤海事件发生的宏观背景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是指通过贸易、资本流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的经济高速融合。经济全球化是近二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广信粤海事件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的大背景。

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历程是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步的,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到1999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排到世界第九位,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吸引外资的国家。可以说没有经济全球化就没有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经济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开放国家的经济壁垒越来越少,相互间不断融合,一个统一的全球化经济已初现端倪。90年代以来,各国经济融合的速度不断加快。从1989年到1996年,世界商品、服务的国际贸易额年均增长6.2%,大大超过了全世界GDP3.2%的年均增长率。从1986年到1994年,国际直接投资占世界GDP的比重从4.8%上升到9.6%。1997年世界贸易总额达到创纪录的6.7万亿美元,国际直接投资达到4000亿美元。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使自己的经济日益融入到全球化经济当中。与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相伴随的是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开放其意义已不再仅仅是打开国门,国内的人走向国外、外国的人来到国内从事贸易和投资,更重要而且意义也更为深远的是开放国家的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的洪流之中,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三、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越高,就越要求该国政府和企业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经济活动

(一)经济全球化的首要标志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普及

自从印度、中国、前苏联以及东欧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得以加快,开始进入全球化经济,并形成了全球范围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要求冲破国家间的疆界,使商品、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因此自由化一直伴随着全球化发展。自由化就是给国际贸易、国际

15

金融等领域的交易行为、经营活动、经营范围以日益扩大的自由乃至充分的自由。它要求减少国家对经济行为的直接干预,放松限制,为进一步释放市场力量创造条件。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由市场经济并非不要国家的干预。恰恰相反,政府要下大力气为市场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法制基础,以间接的干预确保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

总之,市场经济的扩大和自由化的加强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全球化经济其本质就是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其运行规律的核心内容就是自由市场经济的规律。

(二)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一国政府与市场力量的对比

进入全球化经济之后,全球化的市场力量拥有足够强的实力对政府和企业违反市场规律的行为进行纠正和惩罚,而单个国家政府则从本国市场经济的调控者转变为全球市场经济的参与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主体甚至政府都应该也必须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就会受到市场力量的无情惩罚。但是如果一国经济自成体系没有开放,政府作为强有力的市场主体往往凌驾于市场之上,可以运用所掌握的国家权力操纵经济运行的方式,以达到所追求的目标。即使政府行为违背了经济规律,但由于国内的市场力量比起政府力量来往往相对弱小,其作用方式也相对缓和,因此在政府的强力干预下很少会出现金融危机式的经济崩溃的局面。

然而这种情况随着经济全球化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世界各国的经济越来越冲破国界的限制,逐渐融合为一个整体运行。在这种情况下,开放国家政府所要面对的就是一个由全世界所有开放国家经济组成的大市场,这种市场的力量已不再是任何单个国家政府能够对抗的了的。此时如果政府或企业的行为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那么这种干预就与全球化市场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而矛盾冲突的结果将是违背市场规律的政府和企业受到市场力量的惩罚。

第二节 中国政府和窗口企业的行为背离了市场经济原则

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使中国经济迅速成长。但世界经济已步入了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的规律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的客观规律,而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全面融入全球化经济,这时原有政府干预下的许多政策措施和企业行为就越来越显得与自由市场经济的原则背道而驰。

1. 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利弊分析

中国在经济起步阶段拥有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缺少资本。因此,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政府自然希望把稀缺的资本分配到比较有发展前途,需重点培养的产业。因此往往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金融系统向这些产

16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