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由于控制网的布设不合理,使点位控制精度达不到要求。 2、原因分析

(1)相邻控制点间的边长过于悬殊。 (2)相邻边长问的夹角不符合有关规定。 (3)控制点设置地点不当。 3、预防措施

(1)控制点与控制点间的边长应大致相等,以使边长引起的测量误差减少到最小。 (2)相邻控制点间夹角应不小于30°或不大于120°。

(3)控制点应设于通视良好、地势较高、地质坚实,便于保存,有利于进一步加密控制点的地方。

(四)角度测量的精度不够 1、现象

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 2、原因分析

(1)由于仪器误差、对中误差、目标偏心误差、外界气候影响及仪器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使角度测量成果达不到所要求的精度。 3、预防措施

(1)仪器使用前一定要经过质量检定,并定期校正。按测角精度要求采用合适的测回数和正确的测角操作规程。望远镜测角的俯仰角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3°左右为宜,仪器置镜点到两目标点的距离应大致相等。

(2)尽量减小仪器的对中误差,当边长越短或水平角越接近180°时,对仪器对中要求越高。

(3)减小目标照准误差。在观测水平角时应尽量使标杆立直、尽量照准目标的根部。边长越短,照准误差对角度观测精度影响越大。尽量使用直径较小的标杆,尽量应用双丝瞄准。

(4)应尽量减少旁折光、目标阴暗、风力、阳光直射及仪器热胀冷缩不均等影响。测量宜选择在温差小,外界干扰少,大气、环境影响小的时段进行。 (五)长度测量的精度不够 1、现象

边长测量精度不够,误差超限。 2、原因分析

(1)用钢尺直接丈量方法测量边长的,钢尺未经鉴定或未按规定作尺长、拉力、温度、倾斜误差修正。

(2)用光电(红外)测距仪测量边长,未进行往返测距,未进行气温、气压改正,或测距仪的加、乘常数未进行检校。 (3)测点对中不准。 3、预防措施

(1)使用经鉴定的钢尺并按规定进行各项尺长改正。

(2)使用经鉴定的测距仪进行往返测距,并进行气温、气压参数改正。

(3)认真对中。光学对中器对中误差应小于1mm,人眼估读误差应小于0.5mm。 (六)极坐标点位放样的精度不够 1、现象

由于极坐标点位放样时的精度不够而产生误差。 2、原因分析

用极坐标放样时,在不考虑对中、标定及起始点误差的情况下,主要有角度和距离误差。角度误差,使点位产生横向位移;距离误差使点位产生纵向位移,而横向位移量又与距离长短有关,两者的综合即为点位误差。 3、预防措施

(1)为提高点位的精确度,则可用归化法测放角度和长度。但在使用上为避免差错,应尽量在计算放样元素时采用两人分别计算或采用不同的公式计算,有条件时还可用另外的控制点来进行复核。

(2)为提高点位的放样精度,则应用测回法和复测法来提高测角精度,放样的边长应尽可能取短,另外,还可以通过偏差值公式: △=(a×s)/ρ"(ρ"=206265)预计出偏差值。

(3)后视边长应尽可能大于放样边长,困难情况下,后视边长也不能小于放样边长的1/2。

(七)高程测量放样精度不够 1、现象

测点高程误差超限。 2、原因分析

(1)读数误差和标尺偏歪。 (2)仪器误差超限。 (3)未进行高程闭合。 3、预防措施

(1)在高程测设中,应按“测规”遵循置镜、照准、立尺,读数等有关操作规程。 (2)水准仪必须绎过计量检定校正,以免在测放过程中产生误差。

(3)测点的高程放样必须进行高程的闭合测量,以及时发现和消除水准点误差。 (八)道路纵断面控制及精度计算不符合要求 1、现象

在施测纵断面时,所选择的变坡点控制位置、不具有地形代表性、竖曲线位置不到位。 2、原因分析

(1)忽视纵断面变坡特征点位置。

(2)纵断面中竖曲线的控制不符合设计线形。 (3)忽视纵断面的精度计算。 3、预防措施

(1)在测放纵断面前一定要根据设计里程桩号、变坡位置精确计算其平面坐标和高程。

(2)纵断面中的竖曲线放样必须同时计算竖曲线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其高程,计算及实地测放应同时符合平面和高程放样的精度要求。 (九)道路横断面测设及精度计算不符合要求 1、现象

横坡测设与计算误差较大。 2、原因分析

未根据横断面特征点位置进行计算测设。 3、预防措施

根据设计路中心标高及路边挑水点、落水点的纵坡测放、计算其标高。

1.1.4 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一)路基沉陷 1、现象

路基局部路段在垂直方向产生较大的沉落,形成坑塘和裂纹或因地基沉降路基整体下沉。 2、原因分析

(1)填筑前对基底没有处理,如:对基底表面的杂草、有机土、种植土及垃圾等没有清理。对耕地和土质松散的基底在填筑前没有压实。

(2)路基填料选择不当,如采用粉质土或含水过高的粘土等填料,不易压实。 (3)不同土质的材质没有分层填筑,而采用混合填筑。

(4)压实机械选择不当或压实方法不对,压实遍数不足等形成压实度不够或压实不均匀。

(5)路基下存在软基,路基填筑前没有对软基进行处理,在路基自重作用下,软基压缩沉降或因承载力不足向两侧挤出,引起路基沉陷。

(6)软基虽经处理,但因工期较紧,沉陷时间不足,引起工后沉降过大。 3、预防措施

(1)填筑前应对基底进行彻底清理,挖除杂草、树根,清除表面有机土、种植土和垃圾,对耕地和土质松散的基底应进行压实处理。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基底压实度,重型不应小于85%,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标准。 (2)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筑材料,当采用细粒土时,如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两个百分点以上时,应采取晾晒或渗入石灰、固化材料等技术措施进行处理,填筑材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应满足下表。

(3)用不同填料填筑路基时,应分层填筑,每一水平层均应采用同类材料,不得混填。土方路基应分层压实,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宜超过20cm,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压实机械的功能及碾压遍数应经过试验确定。(5)软土地基的路面宜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或其他宜翻挖的路面,路面的横坡应适当的提高,防止出现倒坡现象。 4、治理方法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