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含解析)

+2CO2(g)+4H2O(g) ΔH=-1734 kJ/mol,C项正确;整个过程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4.48 L

×8=1.6 mol,D项正确。

22.4 L·mol-1

答案:B

7.(2014·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调研)下列烧杯中盛放的都是稀硫酸,在铜上能产生气泡的是( )

解析:本题考查了原电池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A选项是锌铜原电池,铜作正极,铜上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有气泡产生,正确;B、C选项均能形成铜银原电池,铜比银活泼,铜作负极,铜上没有气泡产生,错误;D选项不能形成闭合回路,铜上没有气泡产生,错误。

答案:A

8.(2014·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调研)已知一定条件下断裂或形成某些化学键的能量关系如下表:

断裂或形成的化学键 断裂1 mol H2分子中的化学键 断裂1 mol Cl2分子中的化学键 形成1 mol HCl分子中的化学键 能量数据 吸收能量436 kJ 吸收能量243 kJ 释放能量431 kJ 对于反应:H2(g)+Cl2(g)===2HCl(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反应热ΔH>0

B.生成1 mol HCl时反应放热431 kJ

C.氢气分子中的化学键比氯气分子中的化学键更牢固

D.相同条件下,氢气分子具有的能量高于氯气分子具有的能量

解析: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436 kJ+243 kJ=679 kJ<862 kJ,所以该反应的反应热为ΔH<0,A错误;生成1 mol HCl时放出热量91.5 kJ,B错误;氢气的键能大于氯气的键能,所以氢气分子中的化学键更牢固,C正确;相同条件下,氢气稳定,氢气分子具有的能量低于氯气分子具有的能量,D错误。

5

答案:C

9.(2014·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统考)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ΔH的绝对值均正确)( )

A.C2H5OH(l)+3O2(g)===2CO2(g)+3H2O(g) ΔH=-1367.0 kJ·mol1(燃烧热)

B.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3 kJ·mol1(中和热) C.2NO2===O2+2NO ΔH=+116.2 kJ·mol1(反应热) D.S(s)+O2(g)===SO2(g) ΔH=-296.8 kJ·mol1(反应热)

解析: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意在考查考生对有关概念及化学用语的掌握情况。燃烧热必须是可燃物生成稳定的化合物对应的热效应,而气态水不是稳定的化合物,故A错误。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ΔH<0,故B错误。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必须标明物质的状态,C错误。

答案:D

10.(2014·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一次联考)锂空气电池是一种新型的二次电池,其放电时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电池放电时,正极的反应式为O2+4e+4H===2H2O B.该电池充电时,阴极发生了氧化反应:Li+e===Li C.电池中的有机电解液可以用稀盐酸代替 D.正极区产生的LiOH可回收利用

6

解析:本题考查了电化学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电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正极的反应式为O2+4e-+2H2O===4OH-,A项错误;电池充电时,阴极发生还原反应,B项错误;有机电解液不能用稀盐酸代替,因为金属锂与稀盐酸能发生反应,C项错误。

答案:D

11.(2014·山西省高三第二次联考)500 mL Na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c(NO3)=0.3 mol·L1,用石墨作电极电解此溶液,当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均收集到气体1.12 L(标准状况下),假定电解后溶液体积仍为500 m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混合溶液中c(Na)=0.2 mol·L1 B.电解后溶液中c(H)=0.2 mol·L1 C.上述电解过程中共转移0.4 mol电子 D.电解后得到的Cu的物质的量为0.1 mol

解析:本题考查了电解原理、化学计算等,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及计算能力。阳极是阴离子放电(放电能力:OH->NO-根据题给信息,阳极一定是OH-放电,生成0.05 mol3),氧气,转移0.2 mol电子;阴极离子放电能力:Cu2+>H+>Na+,所以Cu2+先放电,然后是H+放电,阴极生成0.05 mol氢气时,转移0.1 mol电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知,Cu2+转移0.1 mol电子,n(Cu2+)=0.05 mol。所以原溶液中n[Cu(NO3)2]=0.05 mol,n(NO-3)=0.3 mol/L×0.5 L=0.15 mol,n(NaNO3)=0.05 mol。原混合溶液中c(Na+)=0.1 mol·L-1,A项错电解误;结合以上分析及电解总方程式Cu2++2H2O=====Cu+H2↑+O2↑+2H+可知,生成0.05 0.1 molmol Cu、0.05 mol O2、0.05 mol H2和0.1 mol H+,电解后溶液中c(H+)==0.2 mol·L

0.5 L

-1,B

项正确,D项错误;上述电解过程中共转移0.2 mol电子,C项错误。

答案:B

12.(2014·山西省高三第二次四校联考)如图是某条件时N2与H2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7

A.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NH3B.正反应的活化能小于逆反应的活化能 C.a曲线是加入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曲线

D.加入催化剂可增大正反应速率,降低逆反应速率

解析: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活化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等,意在考查考生的图像分析能力。A项热化学方程式没有标注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且反应物和生成物写反了,错误;由图像可知,正反应的活化能小于逆反应的活化能,B项正确;加入催化剂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b曲线是加入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曲线,C项错误;加入催化剂可增大正反应速率,同时也增大逆反应速率,D项错误。

答案:B

1

13.(2014·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一模)已知:H2(g)+O2(g)===H2O(g) ΔH1=-241.8 kJ·mol

2

-1

N2+3H2 ΔH=-92 kJ·mol1

1-

,C(s)+O2(g)===CO(g) ΔH2=-110.5 kJ·mol1。由此可知焦炭与水蒸气反应的热化学

2

方程式为:C(s)+H2O(g)===CO(g)+H2(g) ΔH3,则ΔH3为( )

A.+131.3 kJ·mol1 C.+352.3 kJ·mol1

--

B.-131.3 kJ·mol1 D.-352.3 kJ·mol1

解析:本题考查反应热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对盖斯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根据盖斯定律,由第二个反应减去第一个反应可得:C(s)+H2O(g)===CO(g)+H2(g),则ΔH=ΔH2-ΔH1=-110.5 kJ·mol-1(-241.8 kJ·mol-1)=+131.3 kJ·mol-1,A项正确。

答案:A

14.(2014·贵州省六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用酸性氢氧燃料电池为电源进行电解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8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