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

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马克思、恩格斯有多方面的论述。马克思指出:“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xlvii

“在固定资本中,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固有的属性;

它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

xlviii

他还曾断言:“生产力的这种发展,最终总是归结为发挥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归结为社会内部的分工,

xlix

归结为脑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这些为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思想基点。

(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手段的强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现的。科学技术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演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20世纪80年代罗默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对此作了深刻论述。

(三)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历史体现

马克思说过:“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历史进步,科学向技术的转化以及技术与生产的关系发生着变化。从19世纪中叶开始,科学开始走在技术的前面,科学引导技术发展或导致新的技术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引起新的技术革命,成为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发生的最重要驱动力。

(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一系列经济转型

1.产业结构呈现升级。原有产业部门得到改造,新的产业部门和朝阳产业开始出现,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减小。

2.经济形式发生变化。新的经济形式,如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等开始出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逐渐被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的集约型经济代替。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被提出并得到贯彻实施。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一)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他提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所以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体的权力。”“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

liii

li

lii

l

然而,马克思并没有因此把技术本身当作罪恶之源,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他指出:“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

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把对技术的人本主义批判和生态批判,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既不是技术决定论的,也不是社会决定论的。

liv

29

(二)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发扬马克思的反资本主义精神,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社会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发挥正面社会作用的同时,使人变成商品的奴隶、消费的奴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既是“富裕社会”,又是“病态社会”,造成了畸型的、“单向度”的人;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向性,作为新的控制形式,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工具理性成为惟一的社会标准,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独裁的手段。

法兰克福学派如实指出了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对科学技术的全面认识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探讨。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逐利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应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高兹、莱斯、奥康纳、福斯特、阿格尔、克沃尔等。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有一个历史过程。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等科学技术体制是根本,各种组织机构及其科研组织运行是保证,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是导引。在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新阶段,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呈现出新特点,必须进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保证科学技术的良好运行。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一)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科学认识总要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项基本内容。这表明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已经涉及到科学的社会建制问题。

(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内涵及形成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和物质支撑四大要素,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建构环境、存在形式和发展条件。

科学的社会建制是从科学家创建科学学会而组成特殊的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壮大的。技术的社会建制与工程教育、工程师社会角色的确立有关。这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制度化过程。

(三)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内涵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旨在支持推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科学技术的体制化以相应的职业化为核心,其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丰富。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包括:组织领导体制、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制、交流与传播体制、人才教育培养制度等等。

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

lvi

lv

30

(一)科学技术组织机构的历史演化

科学技术与其他各种事业密切相关,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以保证科学技术活动的顺利进行。科学技术组织机构随着历史的演化而变化,具有各自的特点,实行着相应的功能,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组织保证。

在科学技术社会史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组织机构有:科学技术决策、管理与咨询机构;科学技术活动组织机构;科学技术传播机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机构,等等。

(二)科研组织的特征

各种科学技术活动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推进,科研组织呈现出新的特征。

1.大科学。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活动方式,大科学日益得到政府的重视。

2.后学院科学。科学活动出现制度性分化,科学进入到后学院科学时代。在学院科学存在的同时,产业科学和政府科学出现了。它们分别在大学、产业组织和政府实验室中进行,具有不同的作用和特点。

3.官产学。科学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政府——产业界——学术界”三螺旋发展,政府、企业与大学之间呈现出新关系。

4.虚拟科研组织。人类进入21世纪初,计算的数量和信息的范围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扩张,由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发展进程所推动,科研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人提出虚拟科研组织或e-科学的概念。

避免科学技术组织活动的行政化对科研的不利影响,是当代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三)科学技术共同体与科学分层

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和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工作者或技术工作专者群体,是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在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内部,科学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按照职称、学术职务、学术声望等维度进行社会分层。这种分层呈金字塔形态,呈现“马太效应”和优势积累,在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也加剧科学体制内部不平等现象和学术不端行为。

(四)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互动

科学技术共同体通过学习、交流、合作、竞争与冲突等形式进行互动。良性互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良互动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共同体的交流方式有两类:一类是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包括正规的学术会议、学术期刊、学术专著、文献摘要和目录索引等;另外一类是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就是“无形学院”。技术共同体有一种重要的交流形式叫“创新者网络”,它提供创新者非正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现阶段,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成为科学技术的重要活动方式。

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

马克思认为技术活动有其道德合理性,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凡是表现为良心的进步的东西,同时也是一种知识的进步”。

lvii

他指出自由应该建立在非异化的技术基础之上,未来技术的社会发展目标应

lviii

该是“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

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和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科学技术伦理思想,论证了科学技术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技术道德根本原则,论述了科学技术道德的主要规范——献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奋。这些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31

(二)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

科学技术工作者是从事智力劳动的职业群体,具有特殊的社会责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下开展工作的。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默顿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的四原则——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1999年7月1日布达佩斯世界科学大会通过并颁布的“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声明:科学促知识,知识促进步;科学促和平;科学促发展;科学扎根于社会和科学服务于社会。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公布的工程师伦理准则明确指出,工程技术活动要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等。

(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

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四)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

随着一些新兴科学技术,如生命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等的发展和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如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基因治疗和增强的伦理问题、网络伦理问题、核伦理问题等,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以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需要经济、政治、哲学、教育等社会各方面的支撑,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科学技术顺利运行的保证。科学技术的运行必须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相一致,为此,需要进行恰当的公共政策。科学技术运行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应该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导引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支撑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

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深刻地分析了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性前提和构成性原则,认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大规模应用,是与机器大工业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后者是前者的不可逾越的社会基础。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大工业已经达到较高的阶段,一切科学都被用来为资本服务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发明就将成为一种职业,而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有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的着眼点。”

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相关论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从社会的经济结构出发,揭示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需要社会的支撑,社会需要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恩格斯提到:“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也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

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述中不难看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既是科学技术产生的基础,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条件。

(二)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lxi

lx

lix

3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