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总规划 - 图文

滨海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文本

第四章 产业发展引导与布局

第24条 发展目标与定位

表04-01:滨海县经济发展目标预测(单位:亿元)

类别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 现状(2013年) 300.10 52.98 131.54 115.58 17.7:43.8:38.5 近期(2020年) 1300 60 720 520 4.6:55.4:40 远期(2030年) 2500 70 1300 1120 2.8:52.2:45 第25条 产业定位

江苏沿海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苏北高附加值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集商贸、旅游、物流、科技等职能于一体的滨海城市。 第26条 第一产业发展引导与布局

1、产业导向

积极鼓励和引导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转变,力争在无公害种养殖方面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将滨海农业发展成为在江苏及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设施农业生产与加工基地。

2、空间布局

形成“三区、一园、多基地”的县域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分别是渠南特色生态农业区、渠北现代设施农业区、东部临海生态保育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覆盖各镇的现代农业种养殖加工基地。

渠南特色生态农业区重点发展特色水产养殖、特色蛋禽养殖、肉牛养殖优质梨果种植业;渠北重点发展观光农业、设施蔬菜种植、特色养殖;东部临海地区重点发展耐盐特色种植业、黄河故道生态观光农业。

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为全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窗口,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大棚蔬菜、绿色养殖等特色农产品种养殖产业,力争形成多个绿色有机产品品牌。

扶持建设一批覆盖各镇的现代农业种养殖基加工基地,重点发展白鹅、生猪、水产品特色种养殖、加工业。在滨海经济开发区城区工业园北区建设农产品加工区,重点发展为现代果蔬加工、食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畜禽加工,形成集加工、交易、物流、观光等职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基地。

9

滨海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文本

第27条 第二产业发展引导与布局

1、产业导向

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兴产业重点扶持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传统产业稳固提升纺织服装产业、机械加工制造业。

2、空间布局

形成“三区、多园”的县域工业空间布局,“三区”分别为滨海经济开发区、滨海港经济区、盐城新滩经济区,三区分别下辖多个产业园。

盐城新滩经济区为盐城市飞地产业园区,对园区产业发展采取建立负面限制性清单,原则上高耗能、高污染、地均产出效益低的产业禁止在园区内发展,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循环类产业,适度发展部分生产性服务业。

表04-02:工业布局导向一览表

大类 精细化工 子类 生物医药 盐化工 农用化工 主导产业 装备制造业 电子信息 绿色食品加工制造业 新材料 新兴产业 新能源 纺织服装 机械加工制造业 工程机械(整机) 船舶制造与维修 —— —— —— 光伏(电池) 风能发电 家用纺织 品牌服装 —— 滨海经济开发区城区工业园 港城区 港城区 滨海经济开发区城区工业园 滨海经济开发区城区工业园 滨海经济开发区城区工业园 滨海经济开发区城区工业园 滨海港经济区 滨海经济开发区城区工业园 滨海经济开发区城区工业园 滨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工业园 空间载体 传统产业 第28条 第三产业发展引导与布局

1、产业导向

重点扶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批发性服务业,积极促进服务业,形成专业化的服务业集聚区。服务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为: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服务业、科技研发服务业、休闲旅游服务业。

2、空间布局

形成“一主、两次、多点”的服务业布局。一主为城区服务业综合服务中心;两次分别为港城区、八滩镇服务业次级服务中心;多点包括由物流中心、物流园

10

滨海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文本

区、科技创业园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表04-03:服务业布局导向一览表

大类 消费性服务业 门类 传统商贸服务业 休闲旅游服务业 专业批发服务业 分配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服务业 科技研发服务业 商务、金融服务业 空间载体 主城区 县域 专业批发市场集聚区(若干) 化工产业物流园(沿海工业园) 港口物流园(港城区) 城区物流园(城北) 科技创业园(中心) 主城区

生产性服务业 第五章 人口与城镇化

第29条 城镇化水平

近期(2020年):57%, 远期(2030年):70%。 第30条 人口规模

1、常住人口

近期(2020年):110万人; 远期(2030年):120万人。 2、城镇人口

近期(2020年):63万人; 远期(2030年):84万人。

规划至2030年,县域形成中心城区(主城区、港城区)、1个重点中心镇(八滩镇)、10个一般镇组成的城镇体系结构。

表05-01:滨海分镇城镇人口预测一览表(单位:万人) 城镇名称 主城区 中心城区 港城区 重点中心镇 八滩镇 滨海港镇 滨淮镇 一般镇 正红镇 五汛镇 2013年 26 0.5 2.5 1.0 2.2 2.1 1.7 11

2020年 36 3.5 4.0 1.5 3.0 2.3 2.0 2030年 42 8 6.0 2.0 4.0 4.0 4.0 滨海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文本

八巨镇 蔡桥镇 天场镇 通榆镇 界牌镇 陈涛镇 1.6 0.8 1.3 1.2 0.9 0.9 2.2 1.2 1.5 1.4 1.2 1.2 3.0 2.0 3.0 2.0 2.0 2.0 42.7 63 84 合计 注:滨淮农场、淮海农场、新滩盐场、滨海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人口均纳入所在地乡镇统计。

第六章 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31条 土地资源

1、发展目标

(1)建立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2)保障957.33平方公里基本农田规模。 2、规划措施

(1)土地资源的保护

执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及时补划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基本农田。建设用地尽量不占或者少占耕地;执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和土地开发整理挂钩政策时,加强对补充耕地质量等级的评定和审核,确保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实施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再利用,促进耕地资源耕作层循环利用。

(2)城乡建设用地优化整合

城镇、村庄建设用地着重进行内部调整、优化,引导村庄整合发展全县统筹,紧凑布局,盘活存量,控制增量。 第32条 水资源

1、水资源平衡

平水年全县总需水量4.5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26.87亿立方米;枯水年全县总需水量5.19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3.90亿立方米;特枯水年总需水量5.99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2.34亿立方米。在特枯水年存在较严重的缺水现象,因此必须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

2、发展目标

1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