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下)试题库

I 练习题

一、判断题 电解质溶液

1.电解池通过lF电量时,可以使1mol物质电解。 2.电解质溶液中各离子迁移数之和为1。

3.溶液是电中性的,正、负离子所带电量相等,所以正、负离子离子的迁移数也相等。 4.离子迁移数与离子速率成正比,某正离子的运动速率一定时,其迁移数也一定。 5.由公式Λm=κ/c可知,对强电解质,若浓度增大一倍,离子数目增大一倍,其电导率也增大一倍,故Λm不随浓度变化。

6.无论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Λm均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7.无限稀释时,电解质的摩尔电导率可由作图外推法得到。 8.离子的摩尔电导率与其价态有关系。

9.因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可以定向移动,所以测定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时要用直流电桥。 10.无限稀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可以看成是正、负离子无限稀摩尔电导率之和,这一

规律只用于强电解质。

11.电解质的无限稀摩尔电导率?m可以由?m作图外推到c1/2=0得到。

?12.德拜—休克尔公式适用于强电解质。 13.对于BaCl2溶液,以下等式成立:

A. a=γm; B.a=a+·a-; C.γ±=γ+·γ-2; D.m=m+·m-; E.m±3=m+·m-2; F.m±=4m±3。 14.若a(CaF2)=0.5,则a(Ca)=0.5,a(F)=1。 15.可以通过电导测定法求离子的平均活度系数。 16.温度越高,电解质溶液的电阻越大。

17.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随浓度增大而增大。 18.稀释强电解质溶液时,其摩尔电导率Λm将增大。

19.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可以看作是正、负离子的摩尔电导率之和。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

1.只要在电池放电时的反应与充电时的反应互为可逆,则该电池就是可逆电池。 2.电池Ag(s)|AgCl(s)|KCl(aq)|Hg2Cl2(s)|Hg(l)与电池Hg(l)|Hg2Cl2(s)|KCl(aq)|AgNO3(aq)|Ag(s)的电池反应可逆。

2+

-

3.恒温、恒压下,ΔG>0的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4.电池Zn(s)|ZnCl2(aq)|AgCl(s)|Ag(s)在25℃、p下可逆放电2F时放热ΔH=Qp。 5.用Pt电极电解CuSO4水溶液时,溶液的pH值升高。

6.电池(1)Ag(s)|AgBr(s)|KBr(aq)|Br2|Pt,电池(2)Ag(s)|AgNO3(aq)||KBr(aq)|AgBr(s)|Ag的电

池电动势E1、E2都与Br浓度无关。

7.在有液体接界电势的浓差电池中,当电池放电时,在液体接界处,离子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8.对于电池Zn(s)|ZnSO4(aq)||AgNO3(aq)|Ag(s),其中的盐桥可以用饱和KCl溶液。 9.用Pt电极电解CuCl2水溶液,阳极上放出Cl2。 10.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11.可逆电池反应的ΔH与反应热Q不相等。 12.标准电极就是标准氢电极。

13.浓度相同的NaCl和HCl两种溶液交界面不会产生液接电势。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1.某反应的速度常数k=4.62×10-2min-1,初始浓度为0.1 mol·dm-3,该反应的半衰期为15分。

2.单分子反应称为基元反应,双分子反应和三分子反应称为复合反应。 3.简单反应都是简单级数反应;简单级数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简单反应。 4.双分子反应一定是二级反应。

5.当温度一定时,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其反应速率越大。 6.在同一反应中各物质的变化速率相同。

7.若化学反应由一系列基元反应组成,则该反应的速率是各基元反应速率的代数和。 8.单分子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 9.双分子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

10.零级反应的反应速率不随反应物浓度变化而变化。

11.若一个化学反应是一级反应,则该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12.一个化学反应进行完全所需的时间是半衰期的2倍。 13.一个化学反应的级数越大,其反应速率也越大。

14.若反应A+B→Y+Z的速率方程为:r=kcAcB,则该反应是二级反应,且肯定不是双分子反应。

1

-

15.对于一般服从阿累尼乌斯方程的化学反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因此升高温度

有利于生成更多的产物。

16.若反应(A)的活化能为E1,反应(B)的活化能为E2,且E1>E2,则在同一温度下

k1一定小于k2。

17.若化学反应的ΔrUm<0,则该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小于零。

18.对平衡反应A→Y,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常数相等。 19.对于平行反应,k1/k2的比值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20.复杂反应的速率取决于其中最慢的一步。

21.反应物分子的能量高于产物分子的能量,则此反应就不需要活化能。 22.温度升高。正、逆反应速度都会增大,因此平衡常数也不随温度而改变。 表面物理化学

1.比表面吉布斯自由能与表面张力符号相同,数值相等,所以两者的物理意义相同。 2.在液体中形成的小气泡,气泡的半径越小,泡内饱和蒸汽压越小。 3.若增加浓度能使表面张力增大时,则溶质在表面层发生正吸附。 4.只有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低于临界胶束浓度时,才具有增溶作用。 5.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胶团时所能达到的最大浓度称为临界胶团浓度。 6.在恒温下,液体的分散度越大,其饱和蒸气压也越大 7.表面张力与温度没有关系。

8.只有在比表面很大时才能明显地看到表面现象,所以系统表面增大是表面张力产生的

原因。

9.对大多数系统来讲,当温度升高时,表面张力下降。

10.比表面吉布斯函数是指恒温、桓压下,当组成不变时可逆地增大单位表面积时,系统

所增加的吉布斯函数,表面张力则是指表面单位长度上存在的使表面张紧的力。所以比表面吉布斯函数与表面张力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

11.恒温、恒压下,凡能使系统表面吉布斯函数降低的过程都是自发过程。

12.过饱和蒸气之所以可能存在,是因新生成的微小液滴具有很大的比表面吉布斯函数。 13.液体在毛细管内上升或下降决定于该液体的表面张力的大小。 14.单分子层吸附只能是化学吸附,多分子层吸附只能是物理吸附。

15.产生物理吸附的力是范德华力,作用较弱,因而吸附速度慢,不易达到平衡。

2

16.在吉布斯吸附等温式中,Γ为溶质的吸附量,它随溶质(表面活性物质)的加入量的增

加而增加,并且当溶质达饱和时,Γ达到极大值。

17.由于溶质在溶液的表面产生吸附,所以溶质在溶液表面的浓度大于它在溶液内部的浓

度。

18.表面活性物质是指那些加人到溶液中,可以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 二、选择题 电解质溶液

1.已知CuSO4溶液的重量摩尔浓度为m,则溶液的离子强度为

A.m; B.3m; C.4m; D.5m。

2.法拉第(Faraday)常数F表示

A.1mol电子的电量; B.1mol电子的质量; C.1mol电子的数量。

3.下列溶液中哪个溶液的摩尔电导最大:

A.0.1 mol·dmKCl水溶液; B.0.001 mol·dmHCl水溶液; C.0.001 mol·dmKOH水溶液; D.0.001 mol·dmKCl水溶液。

4.对于混合电解质溶液,下列表征导电性的量中哪个不具有加和性:

A.电导; B.电导率; C.摩尔电导率; D.极限摩尔电导。

5.在一定温度和较小的浓度情况下,增大强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则溶液的电导率κ与摩尔电导Λm变化为:

A.κ增大,Λm增大; B.κ增大,Λm减少; C.κ减少,Λm增大; D.κ减少,Λm减少。

6.在一定的温度下,当电解质溶液被冲稀时,其摩尔电导变化为:

A.强电解质溶液与弱电解质溶液都增大; B.强电解质溶液与弱电解质溶液都减少; C.强电解质溶液增大,弱电解质溶液减少; D.强弱电解质溶液都不变。

7.分别将CuSO4、H2SO4、HCl、NaCl从0.1mol·dm降低到0.01mol·dm,则Λm变化最大的是:

A.CuSO4; B.H2SO4; C.NaCl; D.HCl。

8.影响离子极限摩尔电导率λ的是:①浓度、②溶剂、③温度、④电极间距、⑤离子电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⑤。

3

-3

-3

-3

-3

-3

-3

?9.科尔劳施的电解质当量电导经验公式?m??m?Ac,这规律适用于:

A.弱电解质溶液; B.强电解质稀溶液; C.无限稀溶液; D.浓度为1mol·dm的溶液。

?10.已知298K,?CuSO4、CuCl2、NaCl的极限摩尔电导率?m分别为a、b、c(单位为

?S·m·mol),那么?m(Na2SO4)是:

-3

2-1

A.c+a-b; B.2a-b+2c; C.2c-2a+b; D.2a-b+c。

?11.已知298K时,(NH4)2SO4、NaOH、Na2SO4的?m分别为3.064×10、2.451×10、

?2.598×10S·m·mol,则NH4OH的?m为:

-2-2

-22-1

A.1.474×10; B.2.684×10; C.2.949×10-2; D.5.428×10-2。

12.相同温度下,无限稀时HCl、KCl、CdCl2三种溶液,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Cl离子的淌度相同; B.Cl离子的迁移数都相同; C.Cl离子的摩尔电导率都相同; D.Cl离子的迁移速率不一定相同。

13.某温度下,纯水的电导率κ=3.8×10S·m,已知该温度下,H、OH的摩尔电导率分

别为3.5×10与2.0×10S·m·mol,那么该水的Kw是多少(单位是mol·dm):

A.6.9×10-8; B.3.0×10-14; C.4.77×10-15; D.1.4×10-15。

14.不能用测定电解质溶液所得的电导来计算出的物理量是:

A.离子迁移数; B.难溶盐溶解度; C.弱电解质电离度; D.电解质溶液浓度。

15.用同一电导池测定浓度为0.01和0.10mol·dm的同一电解质溶液的电阻,前者是后者

的10倍,则两种浓度溶液的摩尔电导率之比为:

A.1∶1; B.2∶1; C.5∶1; D.10∶1。

16.有一个HCl浓度为10-3 mol·dm-3和含KCl浓度为1.0 mol·dm-3的混合溶液,巳知K+

与H+的淌度分别为6.0×10-8、30×10-8m2·s-1·V-1,那么H+与K+的迁移数关系为:

A.t(H+)>t(K+); B.t(H+)

17.已知298K时,?m(CH3COO-)=4.09×10-3S·m2·mol-1,若在极稀的醋酸盐溶液中,在相

?-2-2

--

-

-

-6-1+-

-2-22-12-6

-3

距0.112m的两电极上施加5.60V电压,那么CH3COO-离子的迁移速率(m·s-1):

A.4.23×10; B.2.12×10; C.8.47×10; D.2.04×10。

18.离子运动速度直接影响离子的迁移数,它们的关系是:

4

-8

-6

-5

-3

A.离子运动速度越大,迁移电量越多,迁移数越大;

B.同种离子运动速度是一定的,故在不同电解质溶液中,其迁移数相同; C.在某种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运动速度越大,迁移数越大; D.离子迁移数与离子本性无关,只决定于外电场强度。

19.LiCl的极限摩尔电导率为115.03×10S·m·mol,在其溶液里,25℃时阴离子的迁移数

?外推到无限稀释时值为0.6636,则Li离子的摩尔电导率?m(Li)为(S·m·mol):

-42-1

++2-1

A.76.33×10-4; B.38.70×10-4; C.38.70×10-2; D.76.33×10-2。

20.25℃时,浓度为0.1 mol·dm-3KCl溶液中,K+离子迁移数为t(K+),Cl-离子迁移数为t(Cl-),

这时t(K)+t(Cl)=1,若在此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0.1 mol·dmNaCl,则t(K)+t(Cl)应为:

A.小于1; B.大于1; C.等于1; D.等于1/2。

21.用界面移动法测量离子迁移数,应选用下列哪一对电解质溶液:

A.HCl与CuSO4; B.HCl与CdCl2; C.CuCl2与CuSO4; D.H2SO4与CdCl2。

2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解质的无限稀摩尔电导率?m都可以由?m与cB.德拜—休克尔公式适用于强电解质; C.电解质溶液中各离子迁移数之和为1; D.若a(CaF2)=0.5,则a(Ca2+)=0.5,a(F-)=1。

23.在25℃,0.002mol·kg-1的CaCl2溶液的离子平均活度系数(γ±)1,0.02mol·kg-1CaSO4溶液

的离子平均活度系数(γ±)2,那么:

A.(γ±)1<(γ±)2; B.(γ±)1>(γ±)2; C.(γ±)1=(γ±)2; D.无法比较大小。

24.质量摩尔浓度为m的H3PO4溶液,离子平均活度系数为γ±,则溶液中H3PO4的活度

aB为:

A.4m4γ±4; B.4mγ±4; C.27mγ±4; D.27m4γ±4。

25.将AgCl溶于下列电解质溶液中,在哪个电解质溶液中溶解度最大:

A.0.1 mol·dm-3NaNO3; B.0.1 mol·dm-3NaCl; C.0.01 mol·dmK2SO4; D.0.1 mol·dmCa(NO3)2。

26.一种2-2型电解质,其浓度为2×10mol·kg,在298K时,正离子的活度系数为0.6575,该电解质的活度为:

A.1.73×10-6; B.2.99×10-9; C.1.32×10-3; D.0.190。

5

-3

-1

-3

-3

?+--3+-

1/2

作图外推到c=0得到;

1/2

27.电解质B的水溶液,设B电离后产生ν+个正离子和ν-个负离子,且ν=ν++ν-,下列各

式中,不能成立的是:

A.a±=aB; B.a±=aB1/ν; C.a±=γ±(m±/m); D.a±=(a+ν+·a-ν-)1/ν。

28.下列电解质溶液中,何者离子平均活度系数最大:

A.0.01 mol·dmNaCl; B.0.01 mol·dmCaCl2; C.0.01 mol·dm-3LaCl3; D.0.02 mol·dm-3LaCl3。

29.浓度为1mol·kg-1的CuSO4浓度的离子强度I1,浓度为1mol·kg-1的NaCl浓度的离子强

度I2,那么I1与I2的关系为:

A.I1=?I2; B.I1=I2; C.I1=4I2; D.I1=2I2。

30.德拜-休克尔理论导出时,未考虑的影响因素是:

A.强电解质在稀溶液中完全电离; B.每一个离子都是溶剂化的;

C.每一个离子都被相反电荷的离子所包围; D.离子间的静电引力导致溶液与理想行为的偏差。

31.在10 cm3 浓度为 1 mol·dm-3 的KOH溶液中加入10 cm3水,其电导率将: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32.浓度均为 m 的不同价型电解质,设 1-3 价型电解质的离子强度为 I1,2-2 价型电解

质的离子强度为 I2,则

A.I1 < I2 B.I1 = I2 C.I1 = 1.5I2 D.无法比较 I1和 I2

33.K4Fe(CN)6溶液的离子强度I与质量摩尔浓度m的关系为:

A.I =5m B.I =10m C.I=12m D.I=15m

34.以KCl溶液滴定AgNO3溶液,溶液电导对KCl溶液体积作图所得的滴定曲线为:κ κ κ κ -3

-3

V(KCl) A.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

B. V(KCl) C. V(KCl) D. V(KCl) 1.丹聂尔电池(铜-锌电池)在放电和充电时锌电极分别称为:

6

A.负极和阴极; B.正极和阳极; C.阳极和负极; D.阴极和正极。

2.韦斯登标准电池放电时正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A.Cd2++2e→Cd; B.PbSO4(s)+2e→Pb+SO42-; C.Hg2SO4(s)+2e→2Hg(l)+SO4; D.Hg2Cl2(s)+2e→2Hg(l)+2Cl。

3.下列说法不属于可逆电池特性的是:

A.电池放电与充电过程电流无限小; B.电池的工作过程肯定为热力学可逆过程; C.电池内的化学反应在正逆方向彼此相反; D.电池所对应的化学反应ΔrGm=0。

4.电池在下列三种情况:(1)I→0;(2)有一定电流;(3)短路。忽略电池内电阻,下列说法正确的:

A.电池电动势改变; B.电池输出电压不变; C.对外输出电能相同; D.对外输出电功率相等。

5.下列电池中,哪个电池反应不可逆:

A.Zn|Zn2+||Cu2+|Cu; B.Zn|H2SO4|Cu;

C.Pt|H2(g)|HCl(aq)|AgCl|Ag; D.Pb|PbSO4|H2SO4|PbSO4|PbO2。

6.对韦斯登(Weston)标准电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温度系数小; B.为可逆电池;

C.正极为含12.5%镉的汞齐; D.电池电动势保持长期稳定不变。

7.电极①Pt|Cl2(g)|KCl(a1)与②Ag(s) |AgCl(s)|KCl(a2),这两个电极的电极反应相界面有:

A.①2个,②2个; B.①1个,②2个; C.①2个,②1个; D.①1个,②1个。

8.铅蓄电池放电时,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是:

A.2H+2e→H2; B.Pb→Pb+2e;

C.PbSO4+2e→Pb+SO4; D.PbO2+4H+SO4+2e→PbSO4+2H2O。

9.对于甘汞电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电极反应为Hg22++2e→Hg; B.属于第一类电极;

C.对阴离子可逆,电极电势较稳定;

7

2-+

2-+

2+

2--

D.电极电势为φ(Hg2Cl2)=φ(Hg2Cl2)+(RT/2F)lna(Cl-)。

10.关于玻璃电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为特殊玻璃吹制的薄泡,内置0.1mol·kg-1的HCl溶液和Ag-AgCl参比电极(或

甘汞电极);

B.不受溶液中氧化剂或还原剂的影响; C.对H+可逆,为离子选择电极; D.为第一类电极,定温下φ(玻)为常数。

11.电极Pb(a)|Pb-Hg(a’)和Pb(a)|Pb(s)的电极电势和标准电极电势间的关系为:

A.电极电势相同,标准电极电势不同; B.标准电极电势相同,电极电势不同; C.标准电极电势和电极电势均相同; D.标准电极电势和电极电势均不同。

12.常用三种甘汞电极,即(1)饱和甘汞电极;(2)摩尔甘汞电极;(3)0.1mol·dm甘汞电极。反应式为:Hg2Cl2(s)+2e=2Hg(1)+2Cl(aq)。25℃时三者的标准电极电位φ相比:

A.φ1>φ2>φ3; B.φ2>φ1>φ3; C.φ3>φ2>φ1; D.φ1=φ2=φ3。

13.下列电池的电动势与氯离子活度无关的是:

A.Zn|ZnCl2(aq)|Cl2(p) |Pt; B.Zn|ZnCl2(aq)|KCl(aq)|AgCl|Ag; C.Ag|AgCl|KCl(aq)|Cl2(p) |Pt; D.Pt|H2(p)|HCl(aq)|Cl2(p) |Pt。

14.25℃时电池反应H2(g)+?O2(g)=H2O(l)对应的电池标准电动势为E1,则反应

2H2O(l)=2H2(g)+O2(g)所对应的电池的标准电动势E2是:

A.E2=-2E1; B.E2=2E1; C.E2=-E1; D.E2=E1。

15.下列反应AgCl(s)+I-→AgI(s)+Cl-其可逆电池表达式为:

A.AgI(s)|I|Cl|AgCl(s); B.AgI(s)|I||Cl|AgCl(s);

C.Ag(s)|AgCl(s)|Cl||I|AgI(s) |Ag(s); D.Ag(s) |AgI(s)|I||Cl|AgCl(s) |Ag(s)。

16.可以直接用来求Ag2SO4的溶度积的电池是:

A.Pt|H2(p)|H2SO4(a)|Ag2SO4(s)|Ag; B.Ag|AgNO3(a)||K2SO4(a)|PbSO4(s) |Pb(s);

C.Ag(s) |Ag2SO4(s)|K2SO4(a)||HCl(a)|AgCl(s) |Ag(s);

8

----------3

2+

2+

D.Ag|AgNO3(a)||H2SO4(a)|Ag2SO4(s) |Ag(s)。

17.下列电池中能测定AgCl的溶度积Ksp的是:

A.Ag|AgCl(s)|KCl(aq)|Cl2(p)|Pt; B.Ag|Ag+||Cl-|Cl2|Pt; C.Ag|Ag+||Cl-|AgCl(s)|Ag; D.Ag|AgCl|AgCl(s)|Ag。

18.下列电池中能测定AgI的溶度积Ksp的是:

A.Ag|AgI(s)|KI(aq)|I2; B.Ag|Ag+||I-|AgI(s)|Ag; C.Ag|Ag+||I-|I2|Pt; D.Ag|AgI|Pt。

19.若某电池反应的热效应是负值,那么此电池进行可逆工作时,与环境交换的热:

A.放热; B.吸热; C.无热; D.无法确定。

20.某电池反应的自由能变化ΔrGm和焓变ΔrHm的关系为:

A.ΔrHm=ΔrGm; B.ΔrHm>ΔrGm; C.ΔrHm<ΔrGm; D.三种均可能。

21.某电池在标准状况下,放电过程中,当Qr=-200J时,其焓变ΔH为:

A.ΔH=-200J; B.ΔH<-200J; C.ΔH=0; D.ΔH>-200J。

22.原电池Pt|H2(p)|H2SO4(0.01m)|O2(p) |Pt在298K时,E=1.228V,并已知H2O(l)的生成热

-286.06kJ·mol-1,n=2,那么该电池的温度系数是:

A.-8.53×10-4V·K-1; B.-4.97×10-3V·K-1; C.4.12×10V·K; D.8.53×10V·K。

23.在恒温恒压条件下,以实际工作电压E’放电过程中,电池的反应热Q等于:

A.ΔH-zFE’; B.ΔH+zFE’; C.TΔS; D.TΔS-zFE’。

24.恒温恒压下,电池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放电:(1)电流趋近于零,(2)一定大小的工

作电流,③短路。下列各式不正确的是:

A.在①下,QR=TΔrSm=nFT(?E/?T)p; B.在①下,QR=QP=ΔrHm;

C.在②下,QP=ΔrHm-W’=ΔrHm+nFE’(E’为实际工作电压); D.在③下,QP=ΔrHm。

-3

-1

-4

-1

9

25.25℃时,反应2H2S+SO2=3S↓+2H2O达到平衡时,其平衡常数为多少(已知25℃时,

φ(S|H2S)=0.14V,φ(SO2|S)=0.45V):

A.3.1×1010; B.3.25×101-11; C.7.4×1013; D.0.13×10-12。

26.已知电极电位:φ(Cl2|Cl)=1.36V,φ(Br2|Br)=1.07V,φ(I2|I)=0.54V,φ(Fe|Fe)=0.77V,

标准状态下,Fe与卤素组成电池,下面判断正确的是:

A.Fe3+可氧化Cl-; B.Fe3+可氧化Br-; C.Fe可氧化I; D.Fe不能氧化卤离子。

27.巳知下列两个电极反应的标准还原电势为:Cu+2e→Cu,φ=0.337V;

Cu++e→Cu,φ=0.521V,由此求算得Cu2++e→Cu+的φ等于:

A.0.184V; B.-0.184V; C.0.352V; D.0.153V。

28.已知φ(Ti+|Ti)=-0.34V,φ(Ti3+|Ti)=0.72V,则φ(Ti3+|Ti+)为(V):

A.(0.72×3)+0.34; B.0.72×1.5+0.17; C.0.72+0.34; D.0.72-0.34。

29.在温度T时φ(Hg22+|Hg)=a,Hg2SO4的溶度积为Ksp,则φ(Hg2SO4|Hg)为:

A.a+(RT/2F)lnKsp; B.a-(RT/2F)lnKsp; C.a+(RT/F)lnKsp; D.a-(RT/F)lnKsp。

30.已知298K时Hg2Cl2+2e→2Hg+2Cl-,φ1=0.2676V;AgCl+e→Ag+Cl-,φ2=0.2224V。则

当电池反应为:Hg2Cl2+2Ag→2AgCl+2Hg时,其电池的E为:

A.-0.0886V; B.-0.1772V; C.0.0276V; D.0.0452V。

31.298K时,若要使电池Pb(Hg)(a1)|Pb(NO3)2(aq)|Pb(Hg)(a2)的电池电动势E为正值,则

Pb在汞齐中的活度必定是:

A.a1>a2; B.a1=a2;

C.a1

32.电池Ag(s)|AgNO3(γ±,1,m1)||AgNO3(γ±,2,m2)|Ag(s)的电动势E应为:

A.-(2RT/F)ln(γ±,1m1/γ±,2m2); B.-(2RT/F)ln(γ±,2m2/γ±,1m1); C.-(RT/F)ln(γ±,1m1/γ±,2m2); D.-(RT/F)ln(γ±,2m2/γ±,1m1)。

33.已知电池反应Zn+2AgCl=ZnCl2+2Ag在25℃时的平衡常数K=1032,ZnCl2浓度为

0.01mol·kg-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10

2+

3+

-3+

---3+

2+

A.原电池符号为Zn(s)|ZnCl2(0.01mol·kg-1)|AgCl(s),Ag; B.原电池符号为Ag(s) |AgCl(s)|ZnCl2(0.01mol·kg)|Zn(s); C.标准电池电动势E=0.9754V; D.电池电动势E=1.1350V。

34.25℃时电极反应Cu+I+e→CuI和Cu+e→Cu的标准电极电势分别为0.086V和0.153V,则CuI的溶度积Ksp为:

A.1.2×10-12; B.6.2×10-6; C.4.8×10; D.2.9×10。

35.已知电池Zn(s)|ZnCl2(m=0.555mol·kg)|AgCl(s) |Ag(s)在25℃时的电动势为1.015V,标准电动势为0.985V,电池可逆放电2F,以下各式正确的是: (1)(ZnCl2)=0.09675;(2)a±=0.4591;(3)γ±=0.5211; (4)K=2.10×1033;(5)W’=-202.62kJ。

A.(1)(2)(5); B.(2)(3)(5); C.(1)(2)(3)(4); D.(4)(5)。

36.下列电池中E最大的是:

A.Pt|H2(p)|H+(a=1)||H+(a=0.5)|H2(p)|Pt; B.Pt|H2(2p)|H+(a=1)||H+(a=1)|H2(p)|Pt; C.Pt|H2(p)|H+(a=1)||H+(a=1)|H2(p)|Pt; D.Pt|H2(p)|H+(a=0.5)||H+(a=1)|H2(2p)|Pt。

37.下列电池中,液体接界电位不能被忽略的是:

A.Pt|H2(P1)|HCl(m1)|H2(p2) |Pt; B.Pt|H2(p1)|HCl(m1)|HCl(m2)|H2(p2) |Pt; C.Pt|H2(p1)|HCl(m1)||HCl(m2)|H2(p2) |Pt;

D.Pt|H2(p1)|HCl(m1)|AgCl|Ag-Ag|AgCl|HCl(m2)|H2(p2) |Pt。

38.下列四个原电池中,其电池反应不为H2(2p)→H2(p)的电池是:

A.Pt|H2(2p)|H(a=0.1)||H(a=0.2)|H2(p) |Pt B.Pt|H2(2p)|H+(a=10-8)|H2(p) |Pt C.Pt|H2(2p)|H+(a=0.1)|H2(p) |Pt

D.Pt|H2(2p)|H+(a=0.1)||KCl(m=1)|Hg2Cl2(s) |Hg

+

+

-1

-7

-15

2+

-2+

+

-1

11

39.下列四组组成不同的混合溶液,当把金属铅分别插入各组溶液中组成电池,已知

φ(Pb|Pb)=-0.126V,φ(Sn|Sn)=-0.136V,能从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锡的是:

A.a(Sn2+)=1.0,a(Pb2+)=0.10; B.a(Sn2+)=1.0,a(Pb2+)=1.0; C.a(Sn2+)=0.1,a(Pb2+)=1.0; D.a(Sn2+)=0.5,a(Pb2+)=0.5。

40.在pH<6.6水溶液中,反应为Fe(aq)+2e→Fe;当pH>6.6时,反应为Fe+2OH-→Fe(OH)2+2e的反应,则此体系在φ~pH图中为:

A.与pH轴平行的直线; B.与pH轴垂直的直线; C.与pH轴相交的斜线;

D.当pH<6.6时为与pH轴平行的直线,当pH>6.6时,是斜线。

41.298K,p下,试图电解HCl溶液(a=1)制备H2和Cl2,若以Pt作电极,当电极上有气

泡产生时,外加电压与电极电位关系:

A.V(外)=φ(Cl|Cl2)-φ(H|H2); B.V(外)>φ(Cl|Cl2)-φ(H|H2); C.V(外)≥φ(Cl2,析)-φ(H2,析); D.V(外)≥φ(Cl|Cl2)-φ(H|H2)。

42.已知φ(Ag+,Ag)=0.799V,φ(Pb2+,Pb)=-0.126V,在298K、p下,电解含Ag+、Pb2+活度

各为1的溶液,当Pb2+离子开始析出时,Ag+的浓度是:

A.10-7mol·dm-3; B.1mol·dm-3; C.10-16mol·dm-3; D.无法计算。

43.室温下,用铂作两极,电解1MNaOH溶液,阴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A.Na+e→Na; B.H2O+?O2+2e→2OH; C.2H++2e→H2; D.2OH→H2O+?O2+2e。

44.一个充满电的蓄电池以 1.7V 的输出电压放电,然后用 2.3V 电压充电使其恢复原来

状态,则在充放电全过程中,若以电池为系统,则功和热有: A.W = 0,Q = 0 B.W < 0,Q > 0

C.W > 0,Q > 0 D.W > 0,Q < 0

45.298K时,下列两电极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为:

Fe3+ + 3e-→ Fe ?Fe2+ + 2e-→ Fe ??2+2+

2+

-+-+

-+

+-

(Fe3+|Fe)=-0.036V (Fe2+|Fe)=-0.439V

?则反应Fe3+ + e-→ Fe2+ 的??(Pt|Fe3+, Fe2+)等于:

A.0.184V B.0.352V C.-0.184V D.0.770V

12

46.某电池的电池反应可写成:

(1)H2 (g)+ 1/2O2 (g) = H2O(l) (2)2H2 (g)+ O2 (g) = 2H2O(l)

相应的电动势和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分别用E1,E2和K1,K2表示,则:

A.E1=E2 K1=K2 B.E1≠E2 K1=K2 C.E1=E2 K1≠K2 D.E1≠E2 K1≠K2

47.下列能直接用于测定水的离子积Kw的电池是:

A.H2 (g,p?)|H2SO4(aq)| O2 (g,p?)| Pt B.Pt| H2 (g,p?)|NaOH(aq)| O2 (g,p?)| Pt C.Pt| H2 (g,p?)|H+(aq)||(OH-) (aq)| O2 (g,p?)| Pt D.Pt| H2 (g,110kPa)| (OH-) (aq)|| H+(aq)| H2 (g,100kPa) | Pt

48.电池在恒温恒压及可逆条件下放电,则系统与环境间的热交换Qr值是:

A.ΔrHm B.TΔrSm C.ΔrHm - TΔrSm D.0

49.在电池Pt| H2 (g,p?)| HCl(1mol·kg)||CuSO4(0.01 mol·kg)|Cu的阴极中加入下面四种溶

液,使电池电动势增大的是:

A.0.1 mol·kgCuSO4 B.0.1 mol·kgNa2SO4 C.0.1 mol·kg-1Na2S D.0.1 mol·kg-1氨水

50.298K时,电池Zn|ZnCl2(m=0.5mol·kg-1)|AgCl(s)|Ag的电动势E=1.015V,其温度系数

为-4.92×10-3V·K-1,若电池以可逆方式输出2法拉第的电量,则电池反应的ΔrHm(单位:kJ·mol-1)应为 ( )

A.–196 B.–95 C.224 D.–224

51.有一电池,已知298K时电动势的温度系数小于零,则该电池反应的ΔrHm ( ) A.>0 B.<0 C.=0 D.难于判断

52、298K时,有一电池反应Sn + Pb2+(a1) → Pb + Sn2+( a 2),已知??(Pb2+|Pb)= -0.126V,

??-1-1

-1-1

(Sn2+|Sn)= -0.140V。将固体锡投入铅离子溶液中,则Sn2+与Pb2+的活度比约为:

A.1.725 B.1.605 C.2.974 D.1.267 53.实验室中测电池的电动势,下列装置不能采用的是 ( )

A.电势计 B.标准电池 C.伏特计 D.直流检流计

13

54.在298K时,为了测定待测液的pH值而组成电池: Pt|H2(p?)|pH(x)溶液|甘汞电极。

已知??(甘汞)=0.3356V,测得电池的电动势E=0.7940V。则溶液的pH为( ) A.7.00 B.8.00 C.7.75 D.7.45

A.V(分)递增,V(端)递减; B.V(分)递减,V(端)递增; C.V(分)、V(端)递增; D.V(分)、V(端)递减。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2B,B+C?k1.下列复杂反应由所示的基元反应组成A????D,下列速度表示式中?3k1k2何者正确:

A.dcA/dt=-k1cA+2k2cB2; B.dcB/dt=k1cA-2k2cB2-k3cBcC; C.dcC/dt=-k3cB3cC; D.均错误。

2.基元反应A→P其速度常数为k 1,活化能Ea1=80 kJ·mol,基元反应B→P其速度常数为k 2,活化能Ea2=100 kJ·mol-1,当两反应在25℃进行时,若频率因子A1=A2,则

A.k1= k 2; B.k 1>k 2; C.k 1<k 2; D.无法判断。

3.某反应,反应物反应掉5/9所需的时间是它反应掉1/3所需时间的2倍,这个反应是

A.一级; B.二级; C.零级; D.无法判断。

4.已知某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单位是mol·m-3·s-1,则该化学反应的级数为

A.零级; B.一级; C.二级; D.无法判断。

5.若反应物的浓度1/c与时间t呈线性关系则此反应为

A.零级反应; B.一级反应; C.二级反应; D.无法判断。

6.已知基元反应A+B→P的活化能Ea=100kJ·mol-1,在定容条件下,在50℃时,起始浓度cA,0=cB,0=amol·dm-3时,测得其半衰期为t1/2,在相同的起始浓度,100℃时,半衰期为t1/2ˊ则

A.t1/2ˊ<t1/2; B.t1/2ˊ=t1/2; C.t1/2ˊ>t1/2; D.无法判断。

7.已知基元反应A+B→P+······在定容条件下,在100℃时,起始浓度cA,0=cB,0=amol·dm

-3

-1

,其半衰期为t1/2,若起始浓度cA,0=cB,0=bmol·dm-3,其半衰期为t1/2ˊ,当a>b

A.t1/2>t1/2ˊ; B.t1/2=t1/2ˊ; C.t1/2<t1/2ˊ; D.无法判断。

8.反应2N2O5(g)→2N2O4(g)+O2(g)当N2O5消耗掉3/4所需时间是半衰期的2倍,则此反应为

A.0级; B.1级; C.2级; D.无法判断。

14

9.若反应aA→P+······,A反应掉7/8的时间是反应掉1/2的7倍,则此反应为

A.0级; B.2级; C.3级; D.无法判断。

10.某反应的半衰期与反应掉3/4所需时间之比为1/3,则此反应为

A.0级; B.1级; C.2级; D.无法判断。

11.反应A+B→C+D为二级反应,当cA,0=cB,0=0.02mol·dm

-3

时,反应转化率达90%

需80.8min,若cA,0=cB,0=0.01mol·dm-3时,反应达同样转化率需时为

A.40.4min; B.80.8min; C.161.6min; D.无法判断。

12.二级反应的1/c~t作图为一直线,直线的斜率为slope,则此反应速率常数k为

A.k=slope; B.k=-slope; C.k=slope/ c 0; D.无法判断。

13.零级反应的c~t作图为一直线,直线的斜率为slope,则此反应速率常数k为

A.k=slope; B.k=-slope; C.k=slope/ c 0; D.无法判断。

14.某反应1/c~t作图为一直线,则该反应为

A.0级; B.1级; C.2级; D.无法判断。

15.某反应c~t作图为一直线,则该反应为

A.0级; B.1级; C.2级; D.无法判断。

16.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来说,在下列说法中的那一种是正确的

A.ΔS0越负,反应速率越快; B.ΔH越负,反应速率越快; C.活化能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D.活化能越小,反应速度越快。

17.对于基元反应

A.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总是相同的; B.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总是不相同;

C.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不一定总是相同或不相同;

18.某化学反应的速率常数的单位是mol·dm-3·s-1,该反应是

A.2级; B.1级; C.0级; D.无法判断。

19.反应3O2→2O3,其速率方程-d[O2]/dt=k[O3][O2]或d[O3]/dt=k'[O3][O2],那么k与k'的关系是:

A.2k=3kˊ; B.k=kˊ; C.3k=2kˊ; D.1/2k=1/3kˊ。

20.某反应的半衰期与起始浓度无关,则该反应为

A.0级; B.1级; C.2级; D.无法判断。

21.关于反应速率r,表达不正确的是:

15

2

2

A.与体系的大小无关而与浓度大小有关; B.与各物质浓度标度选择有关; C.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 D.与反应方程式写法有关。

22.进行反应A+2D→3G在298K及2dm容器中进行,若某时刻反应进度随时间变化率为0.3mol·s-1,则此时G的生成速率为(单位:mol-1·dm3·s-1):

A.0.15; B.0.9; C.0.45; D.0.2。

23.基元反应体系aA+dD→gG的速率表达式中,不正确的是:

A.d[A]/dt=kA[A][D]; B.d[D]/dt=kD[A][D]; C.d[G]/dt=kG[G]g; D.d[G]/dt=kG[A]a[D]d。

24.某一反应在有限时间内可反应完全,所需时间为c0/k,该反应级数为:

A.零级; B.一级; C.二级; D.三级。

25.某一基元反应,2A(g)+B(g)→E(g),将2mol的A与1mol的B放入1升容器中混合并

反应,那么反应物消耗一半时的反应速率与反应起始速率间的比值是: A.1∶2; B.1∶4; C.1∶6; D.1∶8。

26.关于反应级数,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基元反应的级数是正整数; B.反应级数不会小于零;

C.催化剂不会改变反应级数; D.反应级数都可以通过实验确定。

27.某反应,其半衰期与起始浓度成反比,则反应完成87.5%的时间t1与反应完成50%的

时间t2之间的关系是:

A.t1=2t2; B.t1=4t2; C.t1=7t2; D.t1=5t2。

28.某反应只有一种反应物,其转化率达到75%的时间是转化率达到50%的时间的两倍,

反应转化率达到64%的时间是转化率达到x%的时间的两倍,则x为: A.32; B.36; C.40; D.60。

29.有相同初始浓度的反应物在相同的温度下,经一级反应时,半衰期为t1/2;若经二级反

应,其半衰期为t1/2',那么:

A.t1/2=t1/2'; B.t1/2>t1/2';

C.t1/2

30.某一气相反应在500℃下进行,起始压强为p=100kPa时,半衰期为2秒;起始压强为

0.1p时半衰期为20秒,其速率常数为:

16

a

d

a

d

3

A.0.5s-1; B.0.5dm3·mol-1·s-1; C.31.69dm3·mol-1·s-1; D.31.69s-1。

31.某化合物与水相作用时,其起始浓度为1mol·dm,1小时后为0.5mol·dm,2小时后

为0.25mol·dm-3。则此反应级数为:

A.0; B.1; C.2; D.3。

32.某反应速率常数k=2.31×10mol·dm·s,反应起始浓度为1.0mol·dm,则其反应半

衰期为:

A.43.29s; B.15s; C.30s; D.21.65s。

33.某反应完成50%的时间是完成75%到完成87.5%所需时间的1/16,该反应是:

A.二级反应; B.三级反应; C.0.5级反应; D.0级反应。

34.某反应速率常数k为1.74×10-2mol-1·dm3·min-1,反应物起始浓度为1mol·dm-3时的半衰

期t1/2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为2mol·dm-3时的半衰期t1/2'的关系为:

A.2t1/2=t1/2'; B.t1/2=2t1/2'; C.t1/2=t1/2'; D.t1/2=4t1/2'。

35.某反应进行时,反应物浓度与时间成线性关系,则此反应之半衰期与反应物最初浓度

有何关系?

A.无关; B.成正比; C.成反比; D.平方成反比。

36.反应A+B→C+D的速率方程为r=k[A][B],则反应:

A.是二分子反应;

B.是二级反应但不一定是二分子反应; C.不是二分子反应;

D.是对A、B各为一级的二分子反应。

37.基元反应A+B→2D,A与B的起始浓度分别为a和2a,D为0,则体系各物质浓度C

随时间变化示意曲线为:

38.下述等温等容下的基元反应符合下图的是:

A.2A→B+D; B.A→B+D; C.2A+B→2D;

17

-2

-1

3

-1

-3

-3

-3

D.A+B→2D。

39.对于可逆一级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平衡时cA=cB; B.平衡时k1=k-1;

C.总反应速率为正、逆反应速率的代数和; D.加入正催化剂可使k1>k-1。

40.某温度时,平行反应的k1和k2分别为0.008和0.002min-1,那么100min后A的转化

率为:

A.100%; B.81.9%; C.44.9%; D.63.2%。

41.右图绘出物质[G]、[F]、[E]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所对应的连串反应是:

A.G→F→E; B.E→F→G; C.G→E→F; D.F→G→E。

42.乙酸高温分解时,实验测得CH3COOHA、COB、CH=COC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如下图,由此可以断定该反应是: A.基元反应; B.对峙反应; C.平行反应; D.连串反应。

43.在恒容的封闭体系中进行对峙反应:M?N,M与N的初始浓度分别为cM,0=a,

cN,0=0,反应终了时,认为(1)cM能降低到零;(2)cM不可能降低到零;(3)cN可等于cM0;(4)cN只能小于cM0。正确的是:

A.(1)(3); B(2)(4); C.(1)(4); D.(3)(4)。

44.对自由基反应A+B-C→A-B+C,已知摩尔等压反应热为-90kJ·mol-1,B-C的键能

是210kJ·mol-1,那么逆向反应的活化能为:

A10.5kJ·mol-1; B.100.5kJ·mol-1; C.153kJ·mol-1; D.300kJ·mol-1。

18

45.一级平行反应,速率常数k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E1A2; C.E1>E2,A1E2,A1>A2。

46.如果某一反应的ΔHm为-100kJ·mol-1,则该反应的活化能Ea是:

A.Ea≥-100kJ·mol-1; B.Ea≤-100kJ·mol-1; C.Ea=-100kJ·mol; D.无法确定。

47.某反应的活化能是33kJ·mol,当T=300K时,温度增加1K,反应速率常数增加的百

分数约为:

A.4.5%; B.9.4%; C.11%; D.50%。

48.一个基元反应,正反应的活化能是逆反应活化能的2倍,反应时吸热120kJ·mol-1,则正反应的活化能是(kJ·mol):

A.120; B.240; C.360; D.60。

49.对于连串反应A?B?D,巳知E1>E2,若想提高产品B的百分数,应:

A.增加原料A; B.及时移去D; C.降低温度; D.升高温度。

50.复杂反应表观速率常数k与各基元反应速率常数间的关系为k=k2(k1/2k4)1/2,则表观活

化能与各基元活化能Ei间的关系为:

A.Ea=E2+?(E1-2E4); B.Ea=E2+?(E1-E4); C.Ea=E2+(E1-E4)1/2; D.Ea=E2×?(E1/2E4)。

51.微观可逆性原则不适用的反应是:

A.H2+I2=2HI; B.Cl·+Cl·=Cl2;

C.蔗糖+H2O=C6H12O6(果糖)+C6H12O6(葡萄糖); D.CH3COOC2H5+OH=CH3COO+C2H5OH。

52.氢和氧的反应发展为爆炸是因为:

A.大量的引发剂的引发 B.直链传递的速度增加 C.自由基被消除 D.生成双自由基形成支链

---1

-1

-1

19

53.下面描述的平行反应的特点,哪一点是不正确的?

A.kA和kB比值不随温度而改变

B.反应的总速率等于两个平行的反应速率之和

C.反应产物B和C的量之比等于两个平行反应的速率比 D.反应物消耗的速率主要决定于反应速率大的一个反应 54.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阿累尼乌斯关系式能成立的范围是: A.对任何反应在任何温度范围内 B.对某些反应在任何温度范围内 C.对任何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D.对某些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AkAkBBC55.反应A? 2B在温度T时的速率方程为dcB / dt = kBcA,则此反应的半衰期为: A.ln2/kB B.21n2/kB C.kBln2 D.2kB ln2 56.反应速率常数随温度变化的阿累尼乌斯(Arrhenius)经验公式适用于:

A.基元反应 B.基元反应和大部分非基元反应 C.对行反应 D.所有化学反应

kk57.下面描述的平行反应(A???B, A???C)的特点,哪一点是不正确的?

BC A.kB和kC比值不随温度而改变

B.反应的总速率等于两个平行的反应速率之和

C.反应产物B和C的量之比等于两个平行反应的速率比 D.反应物消耗的速率主要决定于反应速率大的一个反应 58. 某反应物在一定时间内完全转化为产物, 则反应的级数为:

A.0 B.1 C.2 D.3

59.平行反应 A→B (1); A→D (2),其中反应 1 和 2 的指前因子相同而活化能不同,

E1为 120 kJ×mol-1,E2为 80 kJ×mol-1,则当在1000K 进行时,两个反应速率常数之比为:

A.k1 / k2= 8.14×10 B.k1 / k2 = 2.12×10 C.k1 / k2 = 2.12×10-3 D.k1 / k2 = 8.14×10-4

60.温度T时某一级反应A--→B,为了使A的浓度改变1/5, 需时4s, 则反应的半衰期为:

A.12.42s B.15.53s C.4.14s D.6.21s

k????B,当温度一定时由纯A开始反应,下列说法中哪一点是不对的? 61.对行反应 A????k1?1-31

20

A.起始时A的消耗速率最快

B.反应进行的净速率是正逆两向反应速率之差 C.k1/k-1的值是恒定的

D.达到平衡时正逆两向的速率常数相同。 表面物理化学

1.纯水的表面张力为γ1,某溶质的表面张力为γ2 ,且γ2> γ1,制成水溶液后,溶质的表

面浓度为cs,本体浓度为c,则:

A. cs> c B.cs< c C.cs= c D.cs= 0

2.一定体积的水,当聚成一个大水珠,或者分散成许多水滴,在相同温度下,两种状态相比,以下性质中不变的是

A.表面能; B.表面张力; C.对玻璃的润湿性;D.无法确定。

3.若在固体表面上发生某气体的单分子层吸附,则随着气体压力的不断增大,吸附的量

是:

A.成比例的增加; B. 成倍的增加; C.恒定不变; D. 逐渐趋向饱和。

4.一定体积的水,在同温度下分散为大水滴与分散为小水滴时的两种状态相比较,性质

保持不变的是

A.饱和蒸气压; B.表面能; C.表面张力; D.都不对。

5.弯曲液面所产生的附加压力?p?2?R'

A.一定大于零; B.一定小于零; C.一定不等于零;D.无法确定。

6.附加压力?p与液面曲率半径和表面张力的关系为

A.?p??R'; B.?p?2?R'; C.?p??2R'; D.无法确定。

7.在同一温度下,何种物质的表面张力最大?

A.水 B.乙醇 C.水银 D.乙醚

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比表面自由能的物理意义是,在定温定压下,可逆地增加单位表面积引起系统

吉布斯自由能的增量;

B.表面张力的物理意义是,在相表面的功面上,垂直作用于表面上任意单位长度

功线的表面紧缩力;

C.比表面自由能与表面张力量纲相同,单位不同;

21

D.比表面自由能单位为J·m2,表面张力单位为N·m-1时,两者数值不同。

9.在液面上,某一小面积S周围表面对S有表面张力,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表面张力与液面垂直; B.表面张力与S的周边垂直; C.表面张力沿周边与表面相切;

D.表面张力的合力在凸液面指向液体内部(曲面球心),在凹液面指向液体外部。

10.同一体系,比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都用γ表示,它们:

A.物理意义相同,数值相同; B.量纲和单位完全相同; C.物理意义相同,单位不同; D.前者是标量,后者是矢量。

11.一个玻璃毛细管分别插入25℃和75℃的水中,则毛细管中的水在两不同温度水中上升

的高度:

A.相同; B.无法确定;

C.25℃水中高于75℃水中; D.75℃水中高于25℃水中。

12.纯水的表面张力是指恒温恒压组成时水与哪类相接触时的界面张力:

A.饱和水蒸气; B.饱和了水蒸气的空气; C.空气; D.含有水蒸气的空气。

13.水的相图中s、l、g分别表示固、液、气三态,a、b、c、d是四种不同的状态,则在

这四种状态中没有界面张力、只有一种界面张力、有两种以上界面张力的状态依次是:

A.d、a、b; B.d、a、c; C.a、c、b; D.b、d、c。

14.某温度压力下,有大小相同的水滴、水泡和气泡,其气相部分组成相同,见图。它们

三者表面自由能大小为:

A.Ga=GcGc; C.Ga

22

15.已知20℃时水~空气的界面张力为7.27×10-2N·m-1,当在20℃和p下可逆地增加水的表面积4cm,则系统的ΔG为:

A.2.91×10-5J; B.2.91×10-1J; C.-2.91×10-5J; D.-2.91×10-1J。

16.对处于平衡状态的液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凸液面内部分子所受压力大于外部压力; B.凹液面内部分子所受压力小于外部压力; C.水平液面内部分子所受压力大于外部压力; D.水平液面内部分子所受压力等于外部压力。

17.当液体的表面积增大时,那么不正确的是:

A.ΔGS>0; B.ΔHS>0; C.ΔSS>0; D.Qr<0。

18.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与表面张力的联系与区别在于:

A.产生的原因与方向相同,而大小不同; B.作用点相同,而方向和大小不同; C.产生的原因相同,而方向不同; D.作用点相同,而产生的原因不同。

19.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有大小不同的两个水珠,长期放置后,会发生:

A.大水珠变大,小水珠变小; B.大水珠变大,小水珠变大; C.大水珠变小,小水珠变大; D.大水珠,小水珠均变小。

20.开尔文方程RTln(p/p0)=2γ·M/(ρ·r)不能运用的体系是:

A.空气中分散有r=10-5cm的水珠体系; B.水中分散有r=10-6cm的油滴体系; C.水中分散有r=10-5cm的微晶体系; D.水中分散有r=10cm的气泡体系。

21.微小固体颗粒在水中的溶解度应:

A.与颗粒大小成正比; B.与颗粒大小无关; C.随表面张力增大而增大; D.与固体密度成正比。

22.下列摩尔浓度相同的各物质的稀水溶液中,哪一种溶液的表面发生负吸附:

A.硫酸; B.己酸; C.硬脂酸; D.苯甲酸。

23

-8

2

23.一根毛细管插入水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为h,当在水中加入少量的NaCl,这时毛细管中液面的高度为:

A.等于h; B.大于h; C.小于h; D.无法确定。

24.某溶液表面张力σ与溶质浓度c的关系式:σ0-σ=A+Blnc,式中σ0为纯溶剂的表面张力,A、B为常数.则表面超量为:

A.Γ=c/RT(?σ/?c)T; B.Γ=B/RT; C.Γ=-B/RT; D.Γ=Bc/RT。

25.用同一支滴管分别滴取纯水与下列水的稀溶液,都是取得1cm,哪一种液体所需液滴数最少?

A.纯水; B.NaOH水溶液; C.正丁醇水溶液; D.苯磺酸钠水溶液。

26.涉及溶液表面吸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表面发生吸附后表面自由能增加; B.溶质的表面张力一定小于溶剂的表面张力;

C.定温下,表面张力不随浓度变化时,浓度增大,吸附量不变; D.饱和溶液的表面不会发生吸附现象。

27.某温度时,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γ~c曲线如图所示,图中说明烃基为直链时比带有支链时表面活性剂的:

A.效率高,有效值小; B.效率低,有效值大; C.效率高,有效值大; D.效率低,有效值小。

28.随着溶质浓度增大,水溶液表面张力降低是因为:

A.溶质分子与水分子的亲和力小于水分子间的亲和力; B.溶质分子与水分子的亲和力大于水分子间的亲和力; C.溶质分子间的亲和力小于水分子间的亲和力; D.溶质分子间的亲和力大于水分子间的亲和力。

29.25℃时,乙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关系为:σ(N·m-1)=0.072-5×10-4c(mol·dm-3)+

2×10-4c2 (mol·dm-3)。若要使表面吸附为正吸附,则要求浓度c(mol·dm-3)应该:

A.>0.5; B.<0.5; C.>1.25; D.<1.25。

24

3

30.胶束的出现标志着表面活性剂的:

A.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下降; B.溶解已达到饱和; C.分子间作用超过它与溶剂的作用;D.分子远未排满溶液表面。

31.在空间轨道站中,飘浮着一个足够大的水滴,当用一内壁干净,外壁油污的毛细管接

触水滴时:

A.水不进入毛细管;

B.水进入毛细管并达到一定高度; C.水进入直到毛细管另一端;

D.水部分进入并从另一端出来,形成两端有水球。

32.如图所示,一支玻璃毛细管插入水中,有一段水柱,水柱内b处的压力pb为:

A.pb=p0; B.pb=p0+ρgh; C.pb=p0-ρgh; D.pb=ρgh。

33.水对玻璃润湿,汞对玻璃不润湿,将一玻璃毛细管分别插入水和汞中,下列叙述不正

确的是:

A.管内水面为凹球面; B.管内汞面为凸球面; C.管内水面高于水平面; D.管内汞面与汞平面一致。

34.如图所示,a、b、c为内径相同的玻璃毛细管。a中水柱升高至h,b中间有扩大部分,

d为内径相同的石蜡毛细管(水不润湿石蜡),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b管中水柱自动升至h’,若将水吸至高于h,去掉吸力,水面保持在h; B.c管中水柱自动升至h?并向下滴水; C.c管中水柱自动升至h?,不向下滴水; D.d管中水面低于槽中水平面。

35.矿石浮选法的原理是根据表面活性剂的:

A.乳化作用; B.增溶作用; C.去污作用; D.润湿作用。

36.有机液体与水形成W/O型还是O/W型乳状液与乳化剂的HLB值有关,一般是:

A.HLB值大,易形成W/O型; B.HLB值小,易形成O/W型; C.HLB值大,易形成O/W型; D.HLB值小,不易形成W/O型。

25

3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农药中加入润湿剂可使σ(l-g)和σ(l-s)减小,药液在植物表面易于铺展; B.防水布上涂表面活性剂使σ(s-g)减小,水珠在其上不易铺展;

C.泡沫浮选法中捕集剂极性基吸附在矿石表面,非极性基向外易被吸附在泡沫

上;

D.起泡剂的主要作用是增大液体表面张力。

38.对于增溶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增溶作用使被溶物质化学势降低;

B.增溶系统是热力学稳定系统,而乳状液或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C.增溶作用与真正的溶解作用一样,均使溶剂依数性有很大变化; D.增溶作用发生在有大量胶束形成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中。

39.多孔固体表面易吸附水蒸气,而不易吸附氧气、氮气,主要原因是:

A.水蒸气分子量比O2、N2小; B.水蒸气分子的极性比O2、N2要大; C.水蒸气的凝聚温度比O2、N2高; D.水蒸气在空气中含量比O2、N2要少。

40.在低于室温的温度下,在固体表面上的气体吸附一般是什么形式:

A.形成表面化合物; B.化学吸附; C.液化; D.物理吸附。

41.为了测定一个吸附剂的比表面,要求吸附剂和吸附质之间最好的情况是什么?

A.只有物理吸附; B.只有化学吸附; C.既有物理吸附,又有化学吸附; D.没有吸附。

42.当表面活性物质加入溶剂后,所产生的结果是:

A.dγ/dc < 0,正吸附 B.dγ/dc <0,负吸附 C.dγ/dc > 0,正吸附 D.dγ/dc >0,负吸附

43.微小晶体与普通晶体相比较,那一种性质不正确?

A.微小晶体的饱和蒸气压大 B.微小晶体的溶解度大 C.微小晶体的熔点较低 D.微小晶体的溶解度较小

44.一定体积的水,当聚成一个大水球或分散成许多水滴时,在同温度下,两种状态相比,

以下性质保持不变的有:

26

A.表面能 B.表面张力 C.比表面 D.液面下的附加压力 45.有两根半径相同的玻璃毛细管插入水中,水面上升高度为 h,其中一根在 1/3 h 处使

其弯曲向下,试问水在此毛细管端的行为是:

A.水从毛细管端滴下; B.毛细管端水面呈凸形弯月面; C.毛细管端水面呈凹形弯月面; D.毛细管端水面呈水平面。

五、简答题 表面物理化学

1.在护工生产中固体原料的焙烧,目前很多采用沸腾焙烧,依表面现象分析有哪些优点? 2.在进行蒸馏实验时要在蒸馏瓶中加些碎磁片或沸石以防止暴沸,其道理何在?

3.如果在一杯含有极微小蔗糖晶粒的蔗糖饱和溶液中,投入一块较大的蔗糖晶体,在恒温密闭的条件下,

放置一段时间,这杯溶液有什么变化?

4.水在玻璃管中呈凹形液面,但水银则呈凸形液面,为什么?

5.亲水性固体表面,经过表面活性剂(如防水剂)处理后,为什么可以改变其表面性质,使其具有憎水

性?

6.何为过饱和蒸气,何为过热液体?解释它们存在的原因。 7.为什么在室温室压下,固体表面吸附过程是自发过程? 8.植物能将营养水分从根部输送到几十米高的树冠上的原因? 9.表面活性剂的助洗原理?

10.在三通活塞的两端涂上肥皂液,关闭右端,在左端吹一个大气泡,关闭左端,再右端吹一个小气泡,

然后让两端相通,问两泡的大小如何变化?何时达到平衡?简述原理。 11.简述锄地保墒的原理。

27

Ⅱ.参考答案 二、判断题 电解质溶液

1.错,电解质分子中正、负离子所带电荷不一定为1。 2.对。 3.错。 4.错。 5.错 6.对

7.错;只能限于强电解质. 8.对。

9.错,当电流通过电解池时,两极将发生电极反应,电解质浓度发生变化。 10.错,弱电解质也适用。 11.错,只适用于强电解质。 12.错,适用于强电解质稀溶液。 13.A、E正确,其余错。 14.错,a(CaF2)=a(Ca2+)·a2(F-)。 15.错 16.错 17.错 18.对 19.错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

1.错;同时还需满足E外=E±dE,即通过的电流必须为无限小。 2.错。

3.错,恒温、恒压、W’=0时,ΔG>0的过程不能进行。 4.错,过程中W’≠0,ΔH≠Qp。 5.错。

6.错,电池(2)的E与Br-浓度有关。

7.错,电池对外放电时,电池内正离子向正极迁移,负离子向负极移动。 8.错,因Ag+与Cl-反应生成AgCl沉淀。 9.对。 10.错 11.对 12.错

28

13.错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1.对。

2.错,单分子、双分子、三分子反应都称为基元反应。 3.对。 4.对。 5.错。

6.错,同一化学反应各物质变化速率比等于计量系数比。 7.错,总反应速率与其他反应速率的关系与反应机理有关。 8.对,只有基元反应才有反应分子数。 9.对,只有基元反应才有反应分子数。 10.对。 11.对。 12.错。 13.错。

14.错,不一定是双分子反应。

15.错,若为可逆反应,温度升高则逆反应速率常数也增加。 16.错,A与Ea和ko都有关。 17.错,Ea>0。

18.错,对行反应达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19.错,k1/k2=(k01/k02)exp(El—E2)/RT。

20.错,复杂反应中只有连续反应的速率决定于其中最慢的一步。 21.错。 22.错。 表面物理化学 1.错 2. 错。 3. 错 4.错 5.错 6.对。 7.错

8.错,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是处于表面层的分子与处于内部的分子受力情况不一样。 9.对。

10.错,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9

11. 错,恒温、恒压,W’=0时,ΔG<0才是自发过程。

12.错,新生成的微小液滴有很高的比表面,因而有很高的表面吉布斯函数。

13.错,液体在毛细管内上升或下降决定于液体能否润湿管壁,润湿与否与γ(l-g)、γ(l-s)和γ(g-s)的相对

大小有关。 14.错。 15.错。

16.错,达到饱和吸附时,不一定达到饱和浓度。 17.错,溶质在表面层的浓度可以低于它在内部的浓度。 18.错,能显著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才称为表面活性物质。 三、选择题 电解质溶液

1.C; 2.A ; 3.B; 4.C; 5.B; 6.A; 7.A; 8.D; 9.B; 10.B;11.B; 12.B; 13.C; 14.A; 15.A; 16.B; 17.B; 18.A; 19.B; 20.A; 21.B; 22.C; 23.B; 24.D; 25.D; 26.A; 27.A; 28.A; 29.C; 30.B;31.C; 32.D; 33.B; 34.A;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

1.A; 2.C; 3.D; 4.C; 5.B; 6.C; 7.B; 8.D; 9.C; 10.D;11.D; 12.C; 13.C; 14.C; 15.D; 16.D; 17.A; 18.B; 19.D; 20.D;21.B; 22.A; 23.B; 24.B; 25.B; 26.C; 27.D; 28.B; 29.A; 30.D;31.A; 32.C; 33.B; 34.A; 35.C; 36.B; 37.B; 38.A; 39.A; 40.D;41.C; 42.C; 43.C; 44.D; 45.D; 46.C; 47.C; 48.B; 49.A; 50.D;51.B; 52.C; 53. C; 54.C.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1.A; 2.B; 3.C; 4.A; 5.C; 6.A; 7.C; 8.B; 9.B; 10.C;11.C; 12.A; 13.B; 14.C; 15.A; 16.D; 17.A; 18.C; 19.A; 20.B;21.C; 22.C; 23.C; 24.A; 25.D; 26.D; 27.C; 28.C; 29.D; 30.C;31.B; 32.A; 33.B; 34.B; 35.B; 36.B; 37.C; 38.C; 39.C; 40.D;41.C; 42.C; 43.B; 44.B; 45.D; 46.D; 47.A; 48.B; 49.D; 50.B;51.A; 52.D; 53.A; 54.D; 55.B; 56.B; 57.A; 58.A; 59.A; 50.A; 61.D。

表面物理化学

1.B; 2.C; 3.D; 4.D; 5.C; 6.C; 7.C; 8.D; 9.A; 10.D;11.C;12.B;13.A; 14.A; 15.A; 16.C; 17.D; 18.C;19.A; 20.D;21.C;22.A;23.B; 24.B; 25.B; 26.C; 27.A; 28.A; 29.D;30.A;31.C; 32.A; 33.B; 34.D; 35.D; 36.C; 37.D; 38.C; 39.C; 40.D;41.A; 42.A; 43.D; 44.B; 45.C。 五、简答题 表面物理化学

1.油与水是互不相溶的,当两者互相剧烈振荡时,可以相互分散成小液滴,这样一来,表面能增大,这

时又没有能降低表面能的第三种物质存在,因此这时为不稳定体系,便自动分层。

2.若无碎磁片或沸石,则液体内部不易形成新相(气相)。因在形成新相的刹那间,该新气泡相的凹形

表面的曲率很大,根据开尔文公式,pr>> p0,这样该微小的气泡便自发消失,因此体系便不能在正常情况沸腾,升高温度成为局部过热的介稳状态,而导致暴沸。如果在液体内加上沸石,则在沸石表面的尖端有较大的凸端,此处pr>> p0,因此便容易沸腾,又因在沸石内部吸附的空气,也因受热而脱附,成为形成气泡的气核,又因沸石与瓶底紧密相接,而成为局部过热处,两者相接处的液膜在瞬间成为过热,pr>> p0;便成为微泡使沸石跳动,结果便成为一新气泡上升。

30

3.任何物质的饱和溶液,当其中存在着不同大小以及甚微小的被溶解物质的平衡晶态物质,实际上这些

不同大小的同种晶态物质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其溶解度cr大于大块晶体的溶解度c0,因此,将这饱和溶液长期放置后,微晶、小晶便逐渐消失,而大块晶体却逐渐增大。

4.因水与玻璃的接触角小于90°,又水的表面为负的附加压力,这样就使水在玻璃管中成为凹面,而水

银与玻璃的接触角为大于90°,再加上水银表面的附加压力为正值,因而水银在玻璃管内呈凸形液面。 5.由于表面活性剂在亲水表面上定向排列,能在表面上铺盖一层憎水基向外的表面活性剂,这样就使固

体表面形成一层憎水层,从而改变了固体表面的结构与性质,使其具有憎水性。

6.当某物质蒸汽的压力大于同温下该物质的饱和蒸汽压时,仍未凝结的蒸汽称为过饱和蒸汽。当某液体

的温度高于相同压力下的沸点时,仍未沸腾的液体称为过热液体。

蒸汽凝结时,产生的液滴往往很小,根据开尔文公式,微小液滴的饱和蒸汽压远大于平面液面的饱和蒸汽压。当没有液滴或液滴很小时,即使蒸汽的压力已大于平面液面的饱和蒸汽压,但仍小于微小液滴的饱和蒸汽压,故蒸汽不会在小液滴上凝结,相反,小液滴还会汽化。人工降雨是将粉末干冰或碘化银小晶粒喷洒在水蒸气过饱和的空气中,固体表面吸附蒸汽分子形成水膜,由于水膜表面曲率半径较大,使其对应的饱和蒸汽压小于相同温度下的水蒸气的分压,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能在固体颗粒表面凝结成水珠。

液体中的气泡呈凹液面,由开尔文公式可知,气泡中的液体饱和蒸汽压比平面液体的小,且气泡越小,蒸汽压越低。即使温度高于沸点小气泡中的蒸汽压仍不够高,不能发生沸腾,从而产生了过热液体。 7.一定面积的固体吸附剂,吸附之后,△G=A·γ。吸附使γ下降,△G<0,为自发过程。

8.植物中有许多毛细管,植物营养属稀溶液,毛细管和渗透现象两者共同作用可引起几十米的压力差,

促使植物营养从根部输送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树冠中。

9.降低表面张力使油污不润湿衣物,乳化作用使油污分散而起助洗作用。

10.开启活塞后,大泡将变大,小泡将变小。活塞关闭时,由于肥皂泡膜产生附加压力,△p=p内-p外=4γ/R′。

泡的半径R′越小,附加压力越大,而大、小泡的p外是相同的,故小泡内空气压力大于大泡内空气压力。因此,打开活塞后,小泡内空气就流向大泡,导致小泡变得更小,大泡变得更大。当小泡收缩至其半径等于玻璃管口径时,R′最小,若再收缩,其曲率半径反而增大。所以当小泡收缩至其曲率半径与管口半径相等时,停止收缩。

11.(1)切断土壤中的毛细管,使下层水分不会通过毛细管蒸发掉。

(2)被切断的土壤毛细管会发生水的毛细凝聚,增加土中水分。

31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