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西湖区2014-2015学年八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15.若整数m满足条件

=m+1且m<

,则m的值为 ﹣1,0,1,2 .

【考点】二次根式的性质与化简;估算无理数的大小. 【分析】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可得m+1≥0,再根据m<【解答】解:∵∴m+1≥0, ∴m≥﹣1, ∵m<

=m+1,

,即可解答.

∴m=﹣1,0,1,2. 故答案为:﹣1,0,1,2.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性质与化简,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记二次根式的性质.

16.一个Rt△ABC,∠A=90°,∠B=60°,AB=2,将它放在直角坐标系中,使斜边BC在x轴上,直角顶点A在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上,则点B的坐标为 (3,0) .

【考点】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

【分析】设出B点坐标(a,0),借助Rt△ABC中的边角关系,用a表示出A点坐标,将A点坐标再代入反比例函数关系式,即能求出a值,从而得解. 【解答】解:过点A做x轴的垂线,交x轴于D点,图形如下,

∵Rt△ABC,∠A=90°,∠B=60°,AB=2, ∴BD=AB×cos∠B=2×=1,AD=AB×sin∠B=2×

=

, ),

设点B的坐标为(a,0),则点A坐标为(a﹣1,又∵直角顶点A在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上,

第13页(共23页)

∴有=,解得a=3,

∴点B的坐标为(3,0). 故答案为:(3,0).

【点评】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以及三角函数,解题的关键是设出B点坐标(a,0),借助Rt△ABC中的边角关系,用a表示出A点坐标.

三、全面答一答(本题有7个小题,共66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推演步骤,如果觉得有的题目有点困难,那么把自己能写出的解答写出一部分也可以. 17.解方程:

(1)3(x﹣2)2=12 (2)2x2﹣x﹣6=0.

【考点】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直接开平方法.

【分析】(1)系数化成1,再开方,即可得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即可; (2)先分解因式,即可得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即可. 【解答】解:(1)3(x﹣2)2=12, (x﹣2)2=4, x﹣2=±2, x1=4,x2=0;

(2)2x2﹣x﹣6=0, (2x+3)(x﹣2)=0, 2x+3=0,x﹣2=0, x1=﹣,x2=2.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解此题的关键.

18.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x2+(2k+1)x+k+1=0(k≠0). (1)求证:无论k取何值,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 (2)当k>1时,判断方程两根是否都在﹣2与0之间. 【考点】根的判别式.

第14页(共23页)

【分析】(1)计算判别式得到△=(2k+1)2﹣4k×(k+1)=1>0,则可根据判别式的意义得到结论;(2)利用因式分解法求出方程的两个根x1=﹣1,x1=﹣k﹣1,根据k>1得出﹣k﹣1<﹣2,进而得到结论.

【解答】(1)证明:∵a=k,b=2k+1,c=k+1,

∴△=b2﹣4ac=(2k+1)2﹣4k×(k+1)=4k2+4k+1﹣4k2﹣4k=1>0, ∴无论k(k≠0)取何值时,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解:kx2+(2k+1)x+k+1=0, (x+1)(kx+k+1)=0, x1=﹣1,x1=﹣k﹣1, ∵k>1, ∴﹣k<﹣1, ∴﹣k﹣1<﹣2,

∴当k>1时,方程的两根不都在﹣2与0之间.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b2﹣4ac:当△>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0,方程没有实数根.也考查了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9.八(3)班为了组队参加学校举行的“五水共治”知识竞赛,在班里选取了若干名学生,分成人数相同的甲、乙两组,对两组学生进行四次“五水共治”模拟竞赛,成绩优秀的人数和优秀率分别绘制成如下统计图.

根据统计图,解答下列问题:

第15页(共23页)

(1)请计算第三次模拟竞赛成绩的优秀率是多少?并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 (2)已求得甲组四次成绩优秀的平均人数为7,甲组四次成绩优秀人数的方差为1.5,请通过计算乙组的相关数据,判断哪一组成绩优秀的人数较稳定? 【考点】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方差.

【分析】(1)由第一次成绩的优秀人数为5+6=11,优秀率为55%求得总人数,再用第三次成绩的优秀人数除以总人数得到第三次成绩的优秀率,进而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先根据方差的定义求得乙组的方差,再根据方差越小成绩越稳定,进行判断. 【解答】解:(1)总人数:(5+6)÷55%=20(人), 第三次的优秀率:(8+5)÷20×100%=65%,

第四次乙组的优秀人数为:20×85%﹣8=17﹣8=9(人). 补全条形统计图,如图所示:

(2)

=(6+8+5+9)÷4=7,

S2乙组=×[(6﹣7)2+(8﹣7)2+(5﹣7)2+(9﹣7)2]=2.5, S2甲组<S2乙组,所以甲组成绩优秀的人数较稳定.

【点评】本题考查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方差的概念,读懂统计图,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事物的变化情况.方差是一组数据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大,波动性越大,反之也成立.

第16页(共23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