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复习思考题解析

的悲苦命运的同时,揭示了豪门士族和市井细民间的对立矛盾,富有典型意义。 (参见教材64、66页)

九、为什么说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古代小说的成熟?

唐代传奇改变了汉魏小说的纪实传统,在创作上出现了艺术虚构,标志着古代小说的成熟。

1、唐代人们开始把神仙鬼怪的传闻故事当作“资谈笑”的材料,从而恢复了它们虚构的本来面目。如《原化记》中的《吴堪》,沿用了《搜神记·白水素女》的题材,却又根据反封建主题的需要对原故事做了大幅度的修改。 2、唐传奇中描写现实生活的作品,不再拘泥于真人真事,打破了纪实的旧传统。如陈鸿的《东城老父传》虽以真实的传闻故事作为题材,但对神鸡童贾昌夫妇发迹变泰的过程以及骊山斗鸡的场面描写,都并不等同于史实,而完全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3、有些唐传奇的作者背离小说必须“依托”的传统,全靠凭空构想结撰作品。

(详见教材75-77页)

十、举例说明唐传奇是如何以传记体写奇怪事的?

1、传记体的体例特征:(1)改变了多数魏晋六朝小说没有题目的状况,大多借用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作为篇名。(2)把人物及其故事作为描写对象,改变了魏晋小说有事无人或有人无事的现象。(3)开始把故事情节放在构思的中心,改变了多数古代小说类似于散文式的结构形式。

2、“奇怪事”即故事题材的“尚奇”,其表现有:(1)人物故事的新颖。(2)人物故事的稀有和偶然,(3)故事不合常理常情。

3、《离魂记》、《任氏传》、《柳毅传》等带有狐鬼、龙女、花精、灵魂形象的故事,表现出唐传奇“尚奇”的特征。另外描写卑贱的妓女有情有义、高贵的官僚无德无行的《霍小玉传》和《李娃传》等,也是从“常理”、“常情”中捕捉出来的奇异题材。

(详见教材77-83页)

十一、和前代小说相比,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描写表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1、择偶标准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反映了市民阶层对于生活与爱情的理解。如《碾玉观音》中璩秀秀的择偶标准是靠出色的手艺谋生,反映了市民阶层已经懂得了“爱情必须附丽于生活”的道理。

2、描写的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市民阶层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以女主角为例,有妓女,有小手工业者或小摊贩的女儿,有小官吏之女或小妾,有乞丐之女、渔家之女、农家之女、店主妇,有为数不少的媒婆、尼姑,等等。

3、主题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反对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表明在市民阶层眼里,封建贞操观已经一钱不值。 4、女子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不再只是被同情的弱者。她们不满封建社会父母媒妁对她们命运的安排,努力挣扎着寻求一条通向幸福的道路。 (详见教材107-110页)

十二、鲁迅先生在论及话本、拟话本时曾说“主意则在述市井间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此语来源于鲁迅。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宋市人小说,虽亦间参训喻,然主意则在述市井间事,用以娱心。及明人拟作末流,乃告诫连篇,喧而夺主,且多艳称荣遇,回护士人。故形式仅存而精神与宋迥异矣。”这段话是将宋人小说与明人小说比较,认为宋人的话本、拟话本不像明人那样热心树立封建伦理典型,那样热衷于标举“孤忠”、“贞臣”、“烈女”、“节妇”以劝喻警戒世人,以及那样的“回护士人”,而是更注重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关注普遍人的命运和性格。

2、话本、拟话本之所以“主意则在述市井间事”,在于受众的需要。说话艺人创作故事,听众和观众大多是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其内容自然就多写下层民众的生活,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上传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并注意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表现手法。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以小商人婚变关系中的现实主义描绘,以及其中所反映出的新兴市民意识来打动人心;《滕大尹鬼断家

私》以对家庭财产的复杂斗争与“清官”弄鬼的精彩描写吸引人,艺术表现上挖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

3、鲁迅先生言及明代小说“形式仅存而精神与宋迥异”,尽管有其一定之道理,但并不能因此而一概抹杀明代话本、拟话本对市井人生的关注,也不能单纯将“道德劝教”作为评鉴小说优劣的标准。 (参见教材115页)

十三、话本、拟话本在形式体制上有何特点? 体制上具有特殊形式,一般都有: 1、题目。

2、入话头回,是故事的前奏,又名“得胜头回”。 3、正话,就是话本正文,正式的故事,说书的主要内容。 4、结尾,一般有收场诗和结束语,其作用在于总结概括全文。 (详见教材117-120页)

十四、话本、拟话本在艺术构思和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

话本、拟话本在艺术构思、情节安排方面较之前代小说出现了飞跃。 1、表现生活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而使人物形象的描绘成为小说的主要使命。而且改变单一的“以事写人”的纵切格局,设计“因人设事”的横断模式。 2、情节线索趋于单一,写一个人物、一个故事,对情节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几乎滴水不漏的交代。

3、巧于场面设计。往往选择最能表现主题和人物性格的事件设计成生动感人的场面,加以细致描写;并且发明了线索连贯法,即借助于富有特征性的肖像、器物来加以连缀场面。

4、精心构思“巧合”,提出“无巧不成书”的安排情节的新标准。 (详见教材120-125页)

十五、《三国演义》是如何表现“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的?

1、《三国演义》以蜀汉为中心展开艺术构思,小说的情节、细节和人物刻画

都体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尤其是刘备和曹操的形象塑造。他们无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上都有着明显对立,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反差以拥刘反曹的倾向,表现出自己具有人民性的政治理想,道德观与审美观。

2、曹操与刘备的对立反差:(1)仁慈宽厚与凶残暴虐的对比。刘备出身皇族,但沦为贩履之徒,因而能接触下层百姓,体谅别人饥苦,对部下宽容待之,以德服人。而曹操为凶残暴虐的政治家。(2)忠义与奸诈两种道德品质、道德观念的对立。刘备是忠的典型。例如对汉献帝的态度,对部下以信义为主,在自己成人主后,仍以一个“义”字维持自己与部下臣子的关系。而曹操既不忠也不义,而是奸诈。例如少年时期便不务正业,成事之后,终日歌舞弹曲,交往当中有种种的奸诈之举如“假装中风”等。总之作者把刘备塑造为仁政、王道的代表,借此歌颂仁义忠信等儒家传统伦理,寄托作者仁君贤相的政治理想,同时把曹操作为暴政霸道的代表,在承认其雄才大略的同时更遣责了他的残暴与奸诈,这正是作品的背后所蕴含的实质性问题。

3、三国故事在流传过程当中,倾向性发生过一定的转变,即由“拥曹反刘”到“拥刘反曹”。“拥刘反曹”思想倾向形成的原因:(1)主要与封建正统思想的加强有关。(2)与北宋以后的民族矛盾加剧有关。因为中原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而曹操是北方人,人们就将曹操象征北方少数民族侵略者的代表,刘备就成了受压迫的汉族统治者。 (参见教材135-136页)

十六、以曹操形象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是如何实现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统一的?

1、通过不同情节,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反复进行渲染。如“奸绝”曹操,一举一动,无不打上了其基本性格特征的烙印。他杀吕伯奢全家,明显表现出奸雄本色。

2、在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运用典型情节或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如写“曹操迎许攸”其跣足出迎,表现了他的礼贤下士,求才若渴;而再三诈言,又写出他狡诈多谋,疑心甚重;最终他能够从善如流,善于纳谏,确为一代之雄才。 3、一定程度上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注重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又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