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复习思考题解析

努力保持人物性格的多元性和发展变化。曹操既是一个奸诈、残忍、虚伪、极端利己的反面人物,又是一个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英雄。曹操复杂的思想性格来自于生活,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就有智勇和奸诈两面,罗贯中在突出其奸诈时并未完全消解其智勇,相反既写其短亦写其长,而又不影响爱憎褒贬的总的思想倾向的表现,这样的艺术处理是相当高明的。

4、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如将曹操的奸诈与刘备的仁义相互映照。

(参见教材137-147页)

十七、试述《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构思严密精致,结构宏伟庞大。《三国演义》是板块式结构的开山之作,善于组织情节单元,集中铺写重大事件,构成全书主干。

2、讲究情节艺术。(1)对比映衬的情节艺术。(2)运用虚实相生,以虚带实的情节艺术。(3)情节设置通盘流转,照应全书。

3、塑造了众多艺术形象,既注意历史真实性,又考虑其艺术魅力。(1)通过不同情节,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反复进行渲染。(2)在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运用典型情节或细节刻画人物形象。(3)一定程度上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注重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又努力保持人物性格的多元性和发展变化。(4)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

4、语言文白相间,雅俗共赏。叙述语言简明整洁,议论则高度概括精当,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 (详见教材144-147页)

十八、以赤壁之战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的成就。

1、不仅写斗勇,而且写斗智,把智谋之士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穿插出奇的计谋描写。赤壁之战只有一回写到刀光剑影的交锋。在战略上则抓住孙权内部和与战的矛盾、抓住孙刘联盟问题大做文章,这两方面相辅相成。鲁肃吊丧、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孙权拍板、采用火攻战术、群英会蒋干中计、庞统献连环计、黄盖苦肉计、孔明借东风、周瑜谋害诸葛亮等,波澜迭起,险象

环生,扣人心弦。这与“一将出马,两阵对圆”的战争描写绝不相类。 2、不是孤立地描写军事战争,而是结合政治、外交、经济斗争,描写军事斗争。赤壁之战矛盾冲突的线索交错展开:孙刘内部,东吴内部,周喻与鲁肃,曹操与东吴之间等,从而展现了政治、外交等宏阔背景。

3、善于从每次战争的时间、空间、战略、战术等方面,把握不同特征,写出其个性。赤壁之战与彝陵之战相比,两场战争的形式比较相似,战争双方数量对比悬殊,战争结局都是攻方失败,守方胜利,但这两场又有本质不同:曹操失败是骄傲大意,刘备失败是暴怒之中而丧失理智。赤壁之战当中,刘孙一方胜利主要是因为诸葛亮、周喻的智慧,而鄢陵之战是陆逊的忍辱负重,坚守到底最后取得胜利,总之是由于统帅的性格表现,以及战术运用的不同使得两场战争各具特色。

4、战争描写腾挪跌宕,富有戏剧性。赤壁之战曹操在全军覆没、只带了几十人狼狈逃跑的过程中,竟然出现了“三笑”的场面。“三笑”的描写并不雷同,既表现了曹操的顽强自负,又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增加了文章的戏剧性、可读性,成为小说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 (参见教材142-144页)

十九、谈谈你对《水浒传》“乱自上作”、“逼上梁山”的理解。

1、小说中第一个正式登场的人物是高俅,这个因善踢球而得到皇帝宠信的市井无赖,居然不到半年就升到殿帅府太尉的高位,从此连同他的“衙内”倚势逞强,无恶不作。在全书正文的开端,这样写寓有“乱自上作”的意味。不仅如此,作为社会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权的上层,有高俅、蔡京、童贯、杨戬等一群祸国殃民的高官;在政权的中层,有受前者保护的梁世杰、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贺太守等一大批贪残暴虐的地方官;在此之下,又有郑屠、西门庆、蒋门神、毛太公一类胡作非为、欺压良善的地方恶霸。

2、梁山英雄即是社会“无道”的受害者。武松欲为兄伸冤,却状告无门,于是拔刃雪仇,继而在受张都监陷害后,血溅鸳鸯楼;林冲遇祸一再忍让,被逼到绝境,终于复仇山神庙,雪夜上梁山;解珍、解宝为了索回一只他们射杀的老虎,被恶霸毛太公送进死牢,而引发了顾大嫂众人劫狱反出登州。在这“乱由上

作”的背景下,他们不得不啸聚山林,走上反抗的道路。他们始终以“替天行道”为己任,“全施仁德于民”,希望“剪除君侧元凶首恶” ,“贪官污吏都杀尽”,建立一个清平安宁的社会。 (参见教材155-157页)

二十、以林冲为例,分析《水浒传》是如何描写人物性格的变化的。 在人物描写上,《水浒传》能从社会环境和人物关系出发,去把握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因而不仅能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环境遭遇,不同的生活条件,写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色;而且能在社会阶级斗争的发展中,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在这方面,林冲被逼上梁山,经过曲折的过程最后完成思想的转变,写得最为出色。

林冲是一个由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人物,他有相当的地位,有年轻美貌的妻子,有富贵安逸的生活。他一心想保住这富贵安逸的生活,造就了逆来顺受,忍辱负重,不敢反抗的性格。高衙内一次调戏他妻子,他忍了;再次把他的妻子骗到陆谦家的楼上调戏,也忍了;遭陷害被发配沧州,还忍了;去沧州的路上受欺压,野猪林差点被杀,再忍了;直到火烧草料场,亲耳听见门外陆谦等人说要拾他的一块骨头回去向高太尉领赏时,他才忍无可忍,手刃了陆谦、富安,和统治阶级最后决裂,毅然造反上山。

作品写出了林冲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的思想转变的过程。从一出场,他就是一个被压迫者,胸中有一腔不平之气,这是他能转变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而统治阶级的一次次“逼”,使他由想苟安而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思想由量变达到质变,最后走上反抗的道路。

林冲性格的特点及其转变,写得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真实自然,就是因为这种思想性格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的。 (参见教材157-159页)

二十一、如何理解梁山英雄的接受招安及招安后的悲惨结局?

1、招安描写的思想矛盾:作者一方面热情歌颂梁山义军的造反精神和革命的正义性,一方面让他们接受招安;在肯定招安道路的同时,又写出了招安导致

的悲惨结局。

2、造成这一矛盾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原因:农民阶级自身的认识局限;传统忠君思想的影响;民族斗争历史背景的影响;封建统治阶级招抚政策的影响。 (参见教材156-157页)

二十二、谈谈你对《水浒传》中宋江形象的看法。

1、众望所归的当然领袖。(1)“孝义”是江湖社会肯定的为人基本品质。(2)有远见的战略家,对梁山事业起了决定作用。

2、思想局限。有忠君思想、正统观念等小吏特征,最后主导义军接受了招安,导致了覆亡的悲惨结局。

(参见教材161-164页)

二十三、孙悟空大闹三界和西天取经的表现是否矛盾?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孙悟空大闹三界和西天取经的表现并不矛盾。虽然,取经时的孙悟空已经由叛逆者变成保护唐僧取经的佛门弟子,但实际上其主导方面是统一的。因为取经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早已定型,作者虽在作品开头增加了“闹三界”的情节,但毕竟不能取代和改变既成的取经故事,因而不得不虚构皈依佛门的内容。但小说写取经,着力描写的不是取经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而是通过克服九九八十一难的幻想情节,继续表现孙悟空敢于斗争、所向无敌的战斗精神,寄托劳动人民除暴安良的理想。如果说前七回中的孙悟空是天上最高统治阶级的叛逆者,那么,取经途中的孙悟空则是下层恶势力的铲除者。这就是前后两部分人物形象的内在联系。

(详见教材171页)

二十四、《西游记》是如何借助神魔故事映射社会现实的?

1、小说借助于神话的形式,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中的天庭正是人间最高统治集团在天上的投影,昏庸残暴的玉帝恰似明代中期的某些皇帝,作恶多端的妖魔酷似当时的宦官、权臣、外藩、胥吏和地主豪绅,神佛与妖魔的关系犹如上下勾结、官官相护的封建统治集团。至于地府判官私改生死簿、西天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