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选择基本功1-8

教学策略选择基本功 【开篇小语】

策略,在《现代汉语辞典》中的解释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虽然有点火药味,但是它告诉我们,“策略”是一个不小的概念。它虽然比“战略”小,但要比“手段”“方法”大得多。所谓的“教学策略”,就是依据教学实施的具体情境,针对具体教学问题所采取的方式。教学问题不是讲大道理、用大韬略所能解决的,而且一百个问题往往有一千种解决方法,关键是教师能否从中迅速找到最适合的那种方法。

教学是科学,是艺术,也是技术。课堂教学既要解决理念意识层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课堂教学应坚持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教师掌握如何应用辩证的观点和思维,熟练运用不做“讲师”做“导师”, 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在对话教学中如何设置问题,怎样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指导,创设开放课堂,建构教学内容,任务驱动学习方式的运用及掌控“随机进入”时机等八个方面的教学策略,以积极稳妥的方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因此,选择教学策略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第一节 不做“讲师”做“导师”

中老年教师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由于他们成年累月地在教学一线“摸打滚爬”,面对鲜活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有着深切的感受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烦恼,还遇到了不少无法解释的矛盾和困惑。所有这些,都在他们的脑海里印象深刻,记忆犹新。长期以往,滋生出了“经验主义?专家'型教师”,并在教学中逐步形成以经验支撑教学行为的惯性,即将自己长期积淀的经验和提前预判的方法和结论,直截了当地讲授给学生,没有留给学生足够反省和探究的时空。这种教师随着教育教学经验的“饱和”,逐步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讲师”。然而,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当今知识传承的多元性,越来越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为学生搭建相互交流和探索问题的平台,这就需要“导师”型教师。只有“导师”型教师才能引领学生从书本知识中走出来,在实践活动中独立创造和创新,也只有“导师”型教师才会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想方设法去变革“高分低能”的应试教育。

【情景展现】

案例 1 :《岳阳楼记》教学环节简录

环节 1 :教师导入。由湖南风景名胜说起,引入岳阳楼,并简介岳阳楼的修建、作者知识。

环节 2 :学生感知文本。听课文范读录音,自由朗读课文。 环节 3 :教师串讲疏通文意。 环节 4 :学生默读课文归纳段意。 环节 5 :教师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如下。

师: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抒发了作者博大的胸怀、远大的报负,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作者之情是怎样抒发的呢?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二段,岳阳楼的景观是怎样的? 生:壮观!

师: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和风景的壮观,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于他们的个人遭遇和个人的得失,不同的天气里观赏岳阳楼的风景产生的心情也不一样。请同学们一起看第三、四段:

阴雨天,运用排比、比喻等手法描写“若夫淫雨霏霏……”,此刻之情是“感极而悲者矣”。

阳光明媚天,运用排比、比喻等手法描写“至若春和景明……”,此刻之情是“其喜洋洋者矣”。

“迁客骚人”是以上表现,而古仁人却是另一种胸襟。 师: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并思考古仁人的胸襟。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教师: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较,突出了“古仁人”的博大胸怀,同时表达了自己追求古人的思想和报负,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环节 6 :学生齐读课文,用心体会。 …… 案例 2

一节历史课上,教师连续提了几十个问题, “时间是什么?”“地点是什么?”“人物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没有设置几个有分析价值和思考价值的问题,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了问答的过程,学生回答得很热闹,问答结束,这一节课也结束了。 案例 3

一位优秀教师上人教版七年级《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2) 》的示范课时,把教科书中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用哪种灯最省钱”问题分解为 6 个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小问题,学生对此较难问题迎刃而解,是否有些不妥? 【案例评析】

案例 1 中的老师是名优秀的青年教师,他像许多优秀青年教师一样,个人知识储备丰富,讲功很好。可是他在授课中以讲独霸了课堂,从串讲文意到课文分析,他的讲取代了学生的讲,他的分析取代了学生的分析,他的思考取代了学生的思考。整节课缺失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缺失了学生的参与,缺失了师生的互动。他的讲授成了单向的流动,讲过了度。而且,他在讲授时还把答案告诉学生,致使学生没有疑问,没有需求,没有参与的积极性,此时的讲授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其实,这节课不妨这样设计:让学生充分朗读感知课文,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教师则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这一环节中出现的疑难。而后教师只要抓好“一句话”“两种情景”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阴天景色,迁客骚人的悲;晴天景色,迁客骚人的喜”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关键处精讲、点拨、指导,让学生领悟到作者在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中,表明自己的政治抱负的同时规箴友人。这样一来,教师的“讲”促进了学生解除疑惑克服困难,教师的“讲”指导了学生高效地学习。体现了新课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的理念,有效发挥了“导师”的作用。

案例 2 中,这名历史教师想要发挥“导师”的作用,教学中设计了很多问题,看似在启发指导学生思考,可教师所提的问题都是教科书文本中现成的、显而易见的东西,学生不用进行思考和深层次探究,就可完成任务。这种无深度、无重点的教学指导,即使课堂气氛再热闹,教学也是无效或低效的。因此,教师应在充

分研究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真正有启发性、有价值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并能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这也才能有效发挥“导师”的作用。 案例 3 中,教师把教科书中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用哪种灯省钱”问题分解为 6 个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小问题,看起来层层深入,但仔细想一想:这些问题到底应该是由教师设计还是由学生来提出 ? 这节课中,学生只是不断地解决教师提出的思维层次比较低的小问题,他们不仅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怎样想到这些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知道这一步要做什么而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是走一步看一步,思维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生进入被动的学习状态,显然也不是在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绝不是取消“讲师”的作用。要警惕在提倡教师角色转变的时候,否认教师在学生学习和成长中的讲授作用,注意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平时有的教师为了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把学生作为主人设计教学,有时是当成“上帝”进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几乎都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是发问、点名、旁观、旁听,这种做法也不能体现“导师”的作用。 【理论提升】

1 .关于“讲师”与“导师”问题

这里,“讲师”和“导师”是对“知识传输型教师”和“学习方法指导型教师”的一种形象的说法,并不是它们本来的意思。

“讲师”是特别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把握与理解,迷恋自己已有的教育经验、方法和手段,对教育新技术、新方法具有排它性,善于应用自己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快速巩固基础知识,并将自己的经验预判直接复制给学生,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机械模仿,善于引导学生应试,陶醉在自己成熟的应试教育中。 “导师”注重将课堂建构回归给学生,善于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时空,注重对书本知识的再创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创造能力,特别喜欢“有疑之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学生留足发现新问题的机会,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善于鼓励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与特色,并建构了许多崭新的教学手段,提出并获得了一些公认的研究成果。 2 .“讲师”与“导师”的显著差异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